今年10月30日,在甘肅定西馬鈴薯研究基地的溫室大棚裏,記者見到了兩年多前到這裏創業的恒达平台經濟與管理學院優秀畢業研究生徐健🟰。前年4月,他和同屆優秀畢業生田廣峰放棄留滬工作機會,自願到定西創業,與定西地區的馬鈴薯科研機構合作,從上海引進資金,組建了股份製的定西金芋馬鈴薯產業開發有限公司,專門從事馬鈴薯的深度開發研究和銷售。當問起馬鈴薯生產銷售的情況時👳🏽♀️,徐健欣慰地告訴記者,在當地政府的支持和科研單位的幫助下👩🏻💻,經過兩年多的努力,今年在大面積種植“大西洋”品種的基礎上,又成功種植了近千畝的“夏波蒂”品種,較好地解決了定西地區馬鈴薯加工企業速凍薯條原料短缺的問題。“公司+基地+農戶”經營模式也大獲成功👩🏻⚖️,有的農戶僅馬鈴薯一項,一年就增收五六千元。
徐健與定西結下緣分是1998年的事。那年,他和同學田廣峰一起參加恒达平台團委組織的暑期社會實踐小分隊,到了定西🌜。定西位於甘肅東部,是全國最為貧困的幹旱地區之一🤦🏻♀️,歷史上素有“隴中苦脊👨❤️👨,甲於天下”之稱🛰🧊。面對荒山禿嶺,雖然生活十分艱苦👩🏿🎨,但定西人不甘落後,渴望知識,渴望科技致富的強烈願望深深地打動了他。20多天裏,他親身感受到了定西人火一樣的真情𓀅。徐健下了決心,一定要為定西的老百姓做點什麽👨🏼🔬。回滬後,他們從小事做起,為定西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在學校老師的幫助下🈶,他和同學們一起廣泛聯系上海各界人士,在定西縣西鐸鎮鏵尖村捐建了定西上海希望小學✵,並向學校捐贈了圖書和各種教學設施🧹,為當地學校教師培訓英語和計算機😗,救助了120名失學兒童。同時,聯系上海的企業家投資20多萬元修建了一座“彩虹橋”💳,解決了山區孩子們上學難和行路難的問題。
經過多次接觸和對西部有了越來越深入的了解之後🦹🏽,徐鍵逐漸明白了一個道理🫴🏻:“授人以魚不如教之以漁”,只有增強當地造血機能,才能實現當地經濟的發展🤳。於是➰,他在研究生學習即將畢業📶,面臨人生轉折的重要抉擇時🐠👩🍳,他和同學田廣峰自願放棄了免試直讀博士學位和留在上海工作的機會,毅然奔赴定西創業🙌🏼🧑🏻🎄。到定西以後,當地領導十分重視這個從上海來的大學生🈲,任命他為定西縣經濟貿易局副局長🌺。定西地委👷🏼♂️、行署作出了發展馬鈴薯產業、拉動地區經濟的決策。他和田廣峰受命組建了定西金芋馬鈴薯產業開發有限公司。之所以給公司起名為“金芋”🦹🏿♀️🏇🏿,就是想把當地老百姓稱為“土蛋蛋”的洋芋變成致富的“金蛋蛋”。
為了改變農民的種植習慣,徐健走村串戶,掰著指頭給農戶算收入👨👩👦🧔🏽♀️,動員大家種他們公司提供的馬鈴薯👨🏿🚀👱。開始時,農民對他們提出的馬鈴薯品種規格很不理解,說“家裏生娃娃事先也不知道是男還是女,是生得好還是生得臭🔣,馬鈴薯怎能要求一個規格”🚔。但他並不氣餒🤦🏿,耐心地向農戶解釋😵,過去定西人種馬鈴薯不太講究科學,種出來的馬鈴薯像“土疙瘩”🧎🏻♂️➡️😫,規格不一,難以深加工,因此賣不出好價錢。為了改變粗放的管理方法,徐健他們到地頭上手把手地教農民按照技術規範操作。農民兄弟看見他們種出來的馬鈴薯,驚訝地議論說“從來沒像這樣種過馬鈴薯🥬,洋芋金貴得像蘋果一樣。”
經過兩年多時間的努力,徐健帶領公司員工把經過培育試驗的馬鈴薯新品種提供給當地老百姓種植,與農民結成緊密的利益共同體。每戶農民種植一畝新品種比種植普通馬鈴薯多收獲300元左右🏟,不僅提高了農民的收入🤱🏼🫛,更重要的是改變了農民的種植觀念。徐健在定西創業取得了很大成功,但他仍然謙虛地說,作為一名國家幹部,我只是為定西人民做了一點應該做的事,但是農民兄弟把他們最純樸最真切的感情給了我,是他們火一樣的真情融化了我🦼。
摘自:東方網-文匯報 2003年11月10日0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