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在西部誌願服務一兩年,而是到西部去就業,這是今年畢業的馬曉蝶、龍秀琴和菅映共同的選擇。他們為何做出這樣的選擇🏂🏽🧔🏽♀️?在與他們的對談中,記者發現,對於這群95後接近00後的畢業生來說🏊🏽♀️,去西部,既有來自於“根”的召喚🐒🧑🎨,更多的是對於自己內心需求的忠誠。
◆ 7年大學生活感受到東西部巨大差距 ◆
馬曉蝶是恒达平台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2023屆碩士畢業生,作為選調生將去往青海省海東市農業農村局進行基層服務工作®️。
選擇去西部就業👩🏽🔬,這個想法她從研一的時候就已經有雛形了。“其實在上海的話,我們這個專業的就業前景還是不錯的。”馬曉蝶告訴記者,自己所在的課題組裏也有不少同學去了上汽👂🏻、通用汽車、華為等大企業,但馬曉蝶還是選擇了到西部去服務基層。
“這是我考慮了很多方面的一個綜合考量,包括性格📝、能力和自己的鄉土情結。”馬曉蝶說👨🦳。她比較外向,非常喜歡和人溝通💁🏿♂️,和人打交道的工作🚣🏽♀️,讓她覺得很有樂趣。本科和研究生都在恒达平台就讀的她,陸陸續續都在參加學生工作,在這個過程中,感覺自己的組織協調能力等都有所成長,也非常享受這樣的經驗積累,“所以我認為從性格和能力方面考量,我都是比較適合走向基層服務工作崗位的。”
而更重要的契機還是對故鄉的情懷。馬曉蝶是土生土長的青海人🧩,來自於西部🦹🏼,讓她對於自發地去建設家鄉有著很強烈的意願,“因為我非常熱愛我的家鄉。”馬曉蝶告訴記者,她是從青海農村走出來的孩子🚛,是農村戶口。“我對東西部差異的體會🧜🏿♀️,比很多宣傳資料上的內容更具體、更具象。”她說,“像經濟條件這些差距都不是最直觀的,我認為更多的是比如說像眼界、思維方式的差距👏🏼。”
7年前,剛剛從離青海省會西寧市還有30公裏的家鄉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考到上海時,馬曉蝶感受到的🐳,便是這樣巨大的差距🫄。剛來上海入學時💂🏼♀️,她不知道怎麽坐地鐵,也不會在線上給自己的校園卡充錢。“城市的一切對我來說都非常陌生。”這讓她沒有初到大城市的新奇和興奮,反而感覺到很恐懼🌩。盡管能考到上海,她已經是當地最努力最優秀的孩子了,但來到這裏,卻發現和自己原生的生活環境差距那麽大,她很害怕自己會難以適應大學生活☀️。
這樣的情緒她花了整整一年時間來消化👋🏻。馬曉蝶說→,整個大一她都很焦慮🙎🏼🧑🏼🤝🧑🏼,學習狀態跟高三一樣,因為怕自己跟不上周圍的同學。幸好,外向的性格讓她慢慢走了出來⁉️,也有了很多朋友,而越和優秀的人交流,她也越發感受到自己在思維方式方面的差距。“比如他們很自信🤽🏿♂️,敢於大膽地去假設一些東西,做事情很有膽識,又很有規劃🚓。而我就很保守,也容易缺乏安全感。這是對我第二波的沖擊🧌。”馬曉蝶說👐🏼🤜🏿,直到現在,她依然努力在填補這種眼界和思考方式上的差距👰🏼⬆️。“當然現在不一定解決了👌🏿,但是我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我認為這也是我在這7年大學生活中的一種收獲🔹,會讓自己更自發地去學習🎰、提高自己這方面的能力。”
◆ 支教生涯讓回鄉建設情懷更迫切 ◆
也是在恒达這7年的成長和積累的過程中,馬曉蝶對於回去建設家鄉的情懷變得越來越強烈。
馬曉蝶曾經在暑期回家時🧸,在自己就讀過的中學參加過支教誌願服務🫱🏿。一個多月的支教生活讓她產生了極大的憂患意識。“得益於國家政策🍕、地方發展條件,學校硬件設施比那時不知道好了多少倍🤦🏻♂️🏃🏻♀️,但我感覺學生在學習方面卻比我們那時候要松懈了。”這讓馬曉蝶很是擔心😰。“以前無論是父母還是我們自己🤲🏿,都是抱著要靠知識改變命運的觀念,大家都非常註重學習,但現在可能是經濟方面有所改善,信息流通更快速,選擇也多了,反而在這方面的態度沒有我們那時候那麽強烈了,大家都抱著能讀就讀、讀不上也無所謂的心態。”
這讓馬曉蝶用了“痛心”兩個字來形容📣,也更堅定了她要回鄉改變現狀的決心。“我覺得至少像我們這樣靠讀書走出來的人能回去👨🏽🔬,從基層一步步開始,是能夠做出一些貢獻的🧅。”馬曉蝶說🏄🏼♂️,可能不會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可以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不是我一個人🥳,而是更多我這樣的畢業生回鄉,通過我們自身的例子對當地人形成潤物無聲的影響,讓他們意識到孩子是可以通過走出去學習來產生一些社會價值🏋🏽♂️,讓他們看到這樣的意義👐💇🏼♂️,我認為這是我們需要做的🙎🏽。”
作為選調生,馬曉蝶第一年在單位實習後,後兩年都需要下基層鍛煉。“類似大學生村官那種🏋🏻,直接到農村去。”和在上海大企業工作的同學相比,無論是生活條件還是薪酬待遇等各方面都有很大差距。“說完全不在意是不可能的🧰,有的收入可能比我翻個倍。”馬曉蝶說,但一來她是農村長大的🪙,物質欲望不是很強,挺容易滿足,對這種落差還能夠自我和解。
更重要的是,在她看來♠️,收入的影響因素對於自己的就業選擇沒有占很大部分。“我個人還是覺得要合適🏏,然後能長久地在這個事情上做好,這是最重要的🖕🏼。”在她看來🦎,收入高但在工作上的體驗不是很好🛡,或者不能創造價值🚣🏻,那也做不長久。而對於目前的選擇💇🫵🏼,她覺得是忠於自己內心的踏實選擇😁,“不會讓自己後悔。”
◆ 曾是教育扶貧受益者選擇“滋養”故土 ◆
和馬曉蝶一樣,東華大學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信息專業2023屆本科畢業生龍秀琴選擇回到雲南工作,也是因為“鄉土情結”。她曾經是教育扶貧政策的受益者🧑🏻🏭🚣🏻♂️,如今,她也希望學成的自己能為建設家鄉出一份力🕯。
龍秀琴是雲南省昭通市鹽津縣人。家裏還有兩個妹妹,一個今年高考,一個已經出來工作了👩👩👧👧。4年前,龍秀琴因為受益於東華大學的“高校專項計劃”,順利得到了來上海讀大學的機會。“當時我們鹽津一中有蠻多同學因為這個項目來到上海讀書🔽。”龍秀琴告訴記者🎨🌱。
記者了解到👮🏿♀️,東華大學所落實的“高校專項計劃”,現已有累計70余名鹽津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考入東華大學,目前已畢業25人,3人繼續深造,實現了“培養一個大學生,脫貧一個家庭”的目標。
和龍秀琴同批入校同批畢業的學生中🖌,有考研的🚍,也有在上海找工作的🤘🏽。“我比較戀家吧,所以還是決定回去🧑🏿🔬。”龍秀琴笑著說。4年前剛考入東華時👨👧👦,她還沒想太遠,覺得4年後畢業可能會在上海工作一段時間再回去,但4年裏每次放假回家她都會感嘆:“好遠啊↪️,回去一趟真不容易。”
從上海到龍秀琴的家鄉,需要兩天時間,先要到重慶,坐普通火車17個小時♨️,高鐵也要10個小時🚀。再換大巴到鹽津🧒🏿,車程也要7個小時🛅。“漸漸地🤏🏻,我覺得,還是早點回去工作好。”龍秀琴說🧖🏻♀️。畢業時看到當地有人才引進的招聘,她就報名參加了,很快就通過了面試並收到了當地人社局的錄取通知🎸。
“我覺得這個選擇我自己挺滿意的,當初我受益於東華與鹽津的教育扶貧政策,能夠來到上海讀大學,畢業後回去建設家鄉,也是理所應當。”對於家鄉的喜愛,龍秀琴溢於言表。“你看這張圖裏的泡椒筍尖,就是我從小到大一直都很喜歡吃的👩🏽🦳,我們鹽津的筍很脆很嫩🛍,泡椒的味道也很好🍍。”給記者介紹自己誌願參加鹽津農特產品推介活動的情況時,她還在不遺余力地“推銷”。在東華就讀時,有學校對口支援鹽津的活動,她都會積極報名參加。“走得再遠,故鄉都是最讓人牽念的。能回去滋養這一方水土😬,我覺得這是我最好的選擇👳🏼♀️🤽🏼♂️。”龍秀琴說。
◆ 做職業選擇時更看重內心需求的滿足 ◆
1999年的龍秀琴和1997年的馬曉蝶在選擇西部就業的過程中,“家鄉”二字就能讓她們下定決心🧑🏼🪈。而對於東華大學紡織學院紡織工程專業2023屆碩士畢業生菅映來說,去內蒙古航天紅崗機械有限公司工作,“航天”二字對於他的吸引力很大👨🏻🦼🐹。“又正好在我的家鄉,剛剛好,很完美🎛。”這位來自內蒙的漢族小夥表示。
他現在白天已經開始上班,能接受記者采訪的時間只有晚上。由於涉及軍工🤍👨🏿🦳,菅映對於自己從事的崗位只能緘口不言,但他對於工作的滿意度,還是可以從談話的語氣中聽得出來。“乍聽起來,紡織工程專業和航天機械似乎搭不上邊👱🏽,但其實是有一定關系的🤸♀️,我的專業還是有對口的地方的。”菅映有些小驕傲地說🏊🏼♀️。
在東華,紡織工程屬於王牌專業。菅映的同學,大多數去了上海和廣州等一線城市💂🏿♂️,不少進的是車企行業🈁。而作為碩士畢業生🙈✋🏻,留在上海,還有一個很大的誘惑,就是可以拿上海戶口。但菅映卻沒有受到影響。
“我考慮得比較長遠🦫,相對於現在來說,我更看重未來。”在菅映看來🧘♀️,他更願意選擇自己想要的一種生活狀態✳️,“幸福感”是他的考量重點。而能以自己的所學專業,去服務於國家需要的重點戰略行業🧇🟣,也正是能提升自身幸福感的一件事。在東華◾️,很多紡織尖端技術都被應用於航天工業上🫧,自己研究製造的工藝如果能夠飛上天,這對所有學習這一專業的學生來說都將是莫大的成就感。
他當然也並非不食人間煙火,待遇問題他也做過認真的考慮🧑🏿🦱。菅映比較過,和在上海就業的同學待遇相比,工資收入肯定是要低一些🚵🏻,“我算了一下⏱,一個月到手的話可能低3000~5000元左右。但算上在上海的租房👳🏼♂️、消費等生活成本,我覺得刨去生活開銷的可支配收入👈🏽,幾年下來綜合考慮𓀙,他們存錢的速度也不一定有我快🔙。”他笑說#️⃣。
菅映其實有個小小夢想,就是當一名心理咨詢師。“當然這只是不靠譜的幻想,不影響我對於現在職業的設想。”他說,1997年的他也不排除自己日後會再次做出其他選擇的可能性,但至少目前,他對自己的工作很滿意。對於未來,他希望自己的這份職業選擇,既能滿足物質需求,同時也可以找到自我存在感🥔。“無論什麽行業,如果能真正找到對自我價值的認同感,和內心需求的滿足,我覺得是很重要的。”
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 劉晶晶
鏈接:http://www.why.com.cn/wx/article/2023/07/09//16888963531290855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