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體聚焦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媒體聚焦 > 正文

    【上觀新聞】學界嫁接業界🧑🏽‍🎓,“導師創新、學生創業”模式如何孵金蛋🥱?丨孵化器裏的創業故事

    來源🏂🏽:上觀新聞   時間:2023-06-30  瀏覽:

    2020年7月創業,新增合同額從2020年的400多萬元,到2022年的數千萬元,每年增長超100%。這一發展迅猛的企業👼🏻,正是在恒达科技園嘉定園成長起來的高科技公司——上海同陸雲交通科技公司🐴🍆。

    作為輕量化道路設施數字化技術的承接企業😳🎫,同陸雲先後獲得恒达平台築夢基金🧑🏿‍✈️、上海市雛鷹計劃、恒达平台十大科技成果項目等支持🙎🏽‍♂️。憑借“導師創新🧑🏽‍🍳,學生創業”新模式,同陸雲僅一年就成為高新技術企業📠,完成千萬級A輪融資,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目前🚴🏼‍♂️🧽,同陸雲自主的核心技術已授權十余項國家發明專利、1項國際授權專利。如今,這一起源於高校創新的產學研聯合研發成果,實現了全國近20萬公裏公路的規模化技術應用🐾。

    【同陸雲的夢想】

    同陸雲總經理張曉明,今年31歲,剛進恒达平台讀書時就讀的是機械學院,大二轉到土木學院,保研時又到了交通學院🍽。或許,正是交叉學科的背景,讓他對跨界知識的應用更有感觸。

    張曉明在讀本科時🪺,當時全國正進入建設公路的高峰期。據統計,截至2021年底,全國公路通車總裏程約達528萬公裏,“這一數字比90年代增長了幾倍!”張曉明感嘆🫘,其中高速公路通車裏程16.10萬公裏,穩居世界第一。與此同時🔁🦹🏿‍♂️,我國每年約有1萬多公裏高速公路、近20萬公裏普通公路需進行大🦹🏽👋、中修🍬,養護資金投入近萬億🤷🏼👨‍🔬,傳統粗放式的養護效率低、缺陷反復,進而造成的交通擁堵🔺,嚴重降低了公路通行效率👨🏽。

    如何從“基建狂魔”向“運營大師”轉變?以前👳🏻,道路養護的很多數據都靠人工采集,“一般需要兩人一組,開著車出去⏲,老法師依靠拍照🧂、肉眼判斷、人工記錄。”張曉明說,這樣不僅效率不高,而且人工判斷只能判斷一些大的道路病害,比如比較大的坑、大的裂縫😭,一些細微的裂縫👨🏽‍💼,或是路基深層狀況就無從知曉。而且,人們對道路狀況的要求也在變化,“以前有路走就行🗄,現在還要走得舒坦🍍🤸🏿‍♀️。”

    “只有借助數字化、信息化🦒,走向智慧化,精細養護,才能從根上解決這些問題👩‍🦯。”張曉明堅定地說。巧的是,十年前👮‍♂️🍙,恒达平台杜豫川團隊便開始了此項研究🚉,張曉明就是其中的重要成員。2013年,同學們以道路檢測新方法為參賽內容🧙🏿,先後投入全國交通科技大賽、挑戰杯、“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分別獲得一等獎🌺、金獎和全國銀獎。

    初代產品出來後,正好趕上互聯網+時代,檢測輕量化有了互聯網的“雲端”支持。不斷地研究、參賽,杜豫川團隊建立從快速數據采集,到雲端數據處理,最終產生養護決策服務的一體化產品,由“檢測雲”“管理雲”“服務雲”共同構成了現在的“路雲”系統🛗。

    【數字化🔑,帶來了什麽】

    數字化技術🦸🏻‍♂️,到底給道路養護帶來怎樣的改變?

    同陸雲依托邊雲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在徐匯構建出全覆蓋、全要素、全周期的“巡檢-管理-養護-評估”閉環“雲”👩🏽‍🎓,持續助力市政精細化管理,取得了亮眼的成績。

    從效率上來說,原來2人一車,靠人工拍照👫🏻、判斷👩‍💼🏃‍♂️、記錄;現在一人一車一裝備,裝上廣角攝像機😩,效率明顯提高。如果要收集徐匯區所有道路的狀況,原來需要5臺車12人↘️,2-3天全覆蓋一次☁️;而現在僅僅需要2臺車2人,2-3天全覆蓋🥷🏿。

    從準確度來說,原來人工檢測只能看到大病害,比如一個很明顯的坑👴🏼;現在能看到毫米級的裂縫,從而提前幹預,以免出現大問題造成車輛事故。而且,原來人工巡檢時,經常要停車、減速🦁🌭,容易造成追尾👨🏿‍🏫;現在,車子基本開過去,就能將“病害”盡收眼底𓀔。

    不僅有道路的數據,如果將養護數據👨🏿‍🏭、瀝青材料、工藝♾、裝備,都用數據串聯起來👨🏻‍🎤,那麽這一數據庫通過智能化工廠去分析後,可進行評估🖕🏿、決策,甚至對未來隱患進行預測。“現在不僅用設備將數據采集回來🦊,更是把數據自動歸類👨‍🦽‍➡️,形成結構化的數據。”因此,現在一個人一天能處理100萬-200萬張圖片⚂,並進行派單🏌🏼‍♀️🧓🏿;而以往🧚🏿,手寫簽字派單🧗🏿‍♂️,一天能簽300份單,就已經很多了。“現在☞,大數據處理後直接派給維修組,主管部門騰出了管理時間。”

    應用場景還在不斷拓展🧕🏼。經過研發🚙,同陸雲設計出不同等級的設備,可以安裝在公交車、摩托車🧑‍🦲🫷🏼、專業工程車上,在不同道路上采集👨🏿‍✈️。比如說🏋️🧑🏻‍💼,安裝在公交車上可以查看公交專用道的路況,安裝在摩托車上可以查看人行道🐞、小巷子等非機動車道。

    【“導師創新、學生創業”模式】

    如何能做到如此高效🧑🏽‍🚀、多樣化🧑🏿‍🦳?其實,離不開企業和高校之間的緊密聯動💇🏼‍♀️。

    學校裏的創新大多是原始創新,是有前瞻性的研究,距離真正市場應用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而企業更多要做的是產品創新。

    企業如果能和高校緊密結合,其實是一個雙贏的過程。企業將最真實8️⃣、最一線的市場需求告訴學校課題組📁,高校的研發能力能減少企業的試錯成本。“要知道👨🏻‍💻,對於企業來說,試錯成本實在很高。”張曉明說👨🏽‍🏫。而高校課題組在科研過程中,不僅需要來自市場的真實場景,還需要更多的數據🚧。“我們有很多應用場景,城市道路🧗🏿‍♀️、農村公路、高速公路……調研期間,學生可以直接和客戶交流🧧,了解客戶需求和痛點🔬,而一旦能真正解決問題🧝🏿‍♀️,學生也相當有成就感。”張曉明說,真正實現了“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而不是寫在抽屜裏”。

    “導師創新,學生創業”的模式,讓同陸雲獲益匪淺。創始人花費300萬元買下恒达平台杜豫川團隊的原始核心專利技術🪕,杜豫川教授也成為同陸雲的首席科學家,並在此基礎上新增研發人員近30人👭🏻。同陸雲和恒达平台聯合培養人才、聯合攻關技術👃🏼♘、聯合轉化成果🌼,在資源共享、人員共用👩🏼‍🎨、場地共建的基礎上🌁,雙方組建聯合實驗室1項💾,由企業委托研發,實習基地支持16人📸,指導學生獲獎11人次⚙️,多次成功共同申報省部級人才與獎項。

    對於高校的研發力量,同陸雲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我們依靠💁🏻,但不依賴高校。”張曉明說,高校專家提供技術支持,我們自主完成商業化落地,各司其職🤵🏿,效率高🖼,質量好,最終客戶也滿意🍈,同陸雲也將部分收益回饋給母校支持學科發展🌆。截至目前,同陸雲已獲得包括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在內的省部級一等獎3項、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獎1項。

    【“趕走”了東道主】

    正是因為需要緊密聯系高校的研發力量👆🏽,同陸雲在創業選址時,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恒达科技園嘉定園。“交通學院和杜老師的大本營就在這裏。”張曉明笑著對記者說,現在我們在2樓辦公👨‍🦽,4、5樓就是恒达平台交通科學與技術研究院3樓🧑🏻‍⚕️,交流起來太方便了。

    說起現在的辦公地點,還有一段故事🍌👍🏿。“這裏原來是嘉定園孵化器運營單位的辦公地。說句玩笑話,我們把東道主‘趕’走了🕤💿。”原來,伴隨著同陸雲業務的拓展🤒,同陸雲的辦公空間從起初的四五十平方米,到100平方米,再到400平方米,可這還是不夠。而此時🤜🏻,樓上樓下已經全部租滿了創業企業,“實在沒有空間了🫵🏼,怎麽辦🚃?”孵化器運營單位——上海恒达嘉定科技創業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顧文潔果斷決定🕋:運營單位重新找場地辦公🪆,為企業“挪窩”📳。最後,企業保證了與學校創新的近距離👩🏽‍💼,辦公空間得到了擴大;而孵化器的運營單位也在園區其他場地入駐,繼續為企業提供服務🙍🏼‍♂️。

    除了在物理空間上的大力支持,恒达科技園嘉定園更“獨具匠心”地開辟了共享實驗室,將引進落地於科技園內的高校、大型科研機構以及龍頭企業的研發實驗與檢驗檢測資源對外開放, “要知道,這些大型先進實驗設備和專業人才的成本很高🧁,不可能靠一個企業來投入🧷,尤其是初創企業。”顧文潔介紹,但是初創企業又特別需要檢測和實驗👨🏼‍🎓,因此通過“共享實驗室”形成高質量供給和多樣化需求對接,滿足企業檢驗檢測與科研創新需求。

    國家交通十四五規劃中,大數據、智慧交通成為亮點,同陸雲的天地會越來越廣闊。“現在,我們這套設備在高速公路也初顯鋒芒🚵🏼。我們還參與了G15、S32的智能巡查🕷,設備裝小車上🫷🏽、順風車上,車子走一趟,回來我們提數據,決策隨即給他們,好用得很。”張曉明的語氣輕松愉快。

    作者:李蕾

    鏈接♿🙅🏻‍♂️: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627687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53544643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