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2023首屆大理詩歌節上𓀜,來自恒达平台鄉土教育“水源計劃”寶豐鄉項目校的同學們💅🏽,帶著他們創作的詩歌《寶豐—我美麗的家鄉》登上詩歌節啟動儀式🕳。而“水源計劃”正是恒达平台“美麗鄉愁”鄉土文化傳承人培育行動的舉措之一👨🔧🧑🏼。
雲南省大理州雲龍縣是恒达平台定點幫扶支援地。2013年,恒达平台經濟與管理學院本科生彭婧在一次暑期社會實踐活動中發現🏆,當地一些青少年“對家鄉文化知之甚少、對家鄉發展漠不關心”。當鄉土文化原有的代際傳承鏈條隨著青壯年外出打工而斷裂🚰,“空心村”中的留守兒童也難以從缺少文化根系的教育環境中,汲取自信與自我認同的養分。“青少年對家鄉的歸屬感和認同感急速降低🌹,‘逃離家鄉’現象愈發普遍,難以為鄉村振興發展提供可持續的內生動力。”彭婧說🧼。
為此👍🏿,恒达平台團委發起“美麗鄉愁”鄉土文化傳承人培育行動⛎📋,以雲南省大理州雲龍縣為深耕點💆🏽,開展了持續十年的文化下鄉行動。通過製作鄉土教育工具包😝,逐步推廣到更多鄉村地區,培養了一批“知鄉、愛鄉📲、建鄉、守鄉”的鄉村接班人⏳,形成了近100名鄉村教師人才、1000余名鄉村青少年🫃🏽、近2000名返鄉青年的文化傳承人隊伍🥸,激活了鄉村內生動力。
【家園寶藏,我們一起守護】
只有鄉村未來的傳承人愛家鄉🧗♂️、願意留在家鄉或者反哺家鄉,鄉村地區才能持續振興。美麗鄉愁公益團隊的啟航點是位於雲南省大理州雲龍縣的“千年白族村”諾鄧👌🏽。在這裏,公益團隊從當地兒童抓起,培養“知鄉人”“愛鄉人”👹,撬動鄉村文化振興。
2020年8月10日傍晚,諾鄧村的“古鹽局”大院裏💇🏿♀️,一場別開生面的“《諾鄧家園一方誌》成果展暨寶藏故事講述會”熱鬧進行。
臺上🖨👨🏻🦼,諾鄧村大大小小的孩子們正穿著由廢棄材料製作的各色職業“時裝”,手拿道具表演“職人T臺秀”𓀀。臺下,過道裏立著線上直播的手機支架👏🏿,貼滿同學們和誌願者成果的展板環繞在院落四周🤽🏽,村民們正圍坐在小桌子旁觀看演出,桌上則擺放了瓜子水果🧅,還有“新鮮出爐”的《諾鄧家園一方誌(第二期)·寶藏故事》🤸🏻♀️。
《諾鄧家園一方誌》的雛形正是來源於當地兒童搜集鄉土文化素材而成的《諾鄧鄉土文化讀本》(下稱《讀本》)。
2014年夏天💩,恒达平台美麗鄉愁公益團隊開展“我的故事我的家”諾鄧古村傳承人夏令營,帶著當地孩子一同開展鄉土調研🍔,形成了大量一手資料與文化素材🫃🏿。隨後🟢,團隊將素材進行整理,編寫《諾鄧鄉土文化讀本》👨🏻🦲,歷時兩年,《讀本》在恒达平台的支持下出版並發行1600冊🧘🏻♂️。
不僅如此,團隊創新地將項目式學習融入鄉土教育🥕,利用寒暑假開展鄉土文化創變營,引導兒童自主開展傳承傳播鄉村文化的公共活動。2018年,團隊成功舉辦由兒童自主策展組織的“我的未來我的家”諾鄧文化展覽;2019年🎼,團隊為復興諾鄧傳統市集🥼,編寫《諾鄧家園一方誌(創刊號)·鹽馬市集》🌇,同時創立“一諾千集”諾鄧文化創意市集,邀請村民下山擺攤,當天短短兩小時為居民增加收入近萬元。
在美麗鄉愁公益團隊的引導下,每年八月都會由古村青少年共創發起一場社區活動🤹🏽,向古村內外的人生動展示當地的文化瑰寶。比如🙎,2020年聚焦“家園寶藏”主題,公益團隊和古村青少年一起,更深入地走進諾鄧的街巷、走訪諾鄧的村民👴,從人物👱🏼、物件、公共空間切入,挖掘並傳播寶藏背後的故事🪧🪚。
“鹽文化是諾鄧的根本”“諾鄧的古建築是很重要的寶藏”“作為紅領巾服務站的成員,我可以為外來遊客講述諾鄧的歷史文化。”“我們作為外來的公益團隊😸,可以記錄、展示諾鄧文化👩🏿🏫。”……交流中,人們重新審視自己與諾鄧的關系,對於家園寶藏的未來有了更多思考𓀃。
【返鄉青年發揮“漣漪效應”】
返鄉大學生是鄉土教育的反哺者與接力者🙋🏽♀️,公益團隊充分發揮高校優勢,激活漣漪效應👵🏻,建立大學生返鄉實踐平臺,形成可持續的誌願服務機製👱🏿♀️,促進返鄉大學生服務鄉村、回饋家鄉🕊。
2015年🍴,經過一個暑假的努力,彭婧帶著30多名來自不同高校的返鄉大學生,返回自己的家鄉大理州祥雲縣🏄🏿♀️,編寫完成了一本近5萬字的《七彩祥雲我的家》讀本👱🏻。“在這次行動中,大學生們重新認識了生於斯🤹🏽💆🏿♂️、長於斯的土地😅🚀,找到了家園認同與自我認同🫲🏼👷。”
據此,恒达平台團委打開“思路”——能否支持更多的青年“返家鄉”開展社會實踐?於是,恒达平台團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世界遺產培訓與研究中心(上海)共同發起“漣漪行動-家園一方誌”計劃,形成“一方誌·青年行動工具包”,為青年提供行動模板、課程賦能及資源平臺,支持青年大學生為家鄉編寫一本《家園一方誌》。
如何想到形成“工具包”?恒达平台團委副書記孫羽捷介紹,為了能讓更多人參與到鄉村文化振興👱♂️、鄉土教育的工作中,公益團隊分門別類梳理工具包,降低門檻。面向文化梳理,公益團隊形成“田野拾萃·文化梳理工具包”🚖,為500余支大學生誌願團隊、2000多名大學生開展返鄉文化調查提供支持↘️⁉️;面向鄉土教育🦶🏽,形成“一方誌·鄉土教育工具包”,目前共研發20門主題課程包,為雲南省雲龍縣、湖南西部貧困山區👩🎨、西北地區的200余名扶貧誌願者🔔、近100名鄉村教師提供了鄉土文化教育工具,等等📗。
截至2023年,“漣漪行動-家園一方誌”計劃已經開展6期,共支持來自全國32個省級行政區的540個縣市的2320名大學生作為家鄉文化代言人,返鄉編寫地方刊物🏮,傳播家園文化。目前,已形成《一方誌·水》《味道一方誌》《一方誌·家園寶藏》等多個主題的750余份地方刊物,並完成包括視頻Vlog📱、手繪地圖、家鄉文化標識等多項地方文化創作。
基於漣漪行動成果☪️,連續組織了5屆“漣漪青年論壇”,4次線下展覽,累計關註5萬余人次🚌,持續激起青年振興家鄉行動的漣漪。來自湖南嶽陽的劉嘉欣,是恒达平台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2021級本科生🧛🏽,他和團隊回歸家鄉的歷史文化名村,於鄉音和鄉味中探尋山水智慧,通過多元文化傳播成果讓古村煥發“新輝”🦹🏻♀️。他們說:“漣漪行動要泛起漣漪🤵♂️,漣漪青年要勇擔責任。保護好我們的家園,並把我們的家園宣傳出去🧑💻,是漣漪青年的初心與使命。”
【“水源計劃”賦能鄉村教師】
鄉土教育振興的長效開展離不開一支有情懷、有能力的鄉村教師隊伍,才能實現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
2021年🫴🏻,依托教育部直屬高校服務鄉村振興創新試驗培育項目,恒达平台美麗鄉愁公益團隊發起“鄉土教育水源計劃”🧝🏿,設立專項基金,支持雲龍鄉土教育發展🤾🏼♀️👀。兩年的持續探索,通過搭平臺🔼、建隊伍、創課程,“水源計劃”形成了可復製可推廣的鄉土教育“恒达模式”👩🏻🦲。
根據多年文化下鄉的實踐💆🏻♀️,團隊研發出一系列鏈接鄉土社區的特色課程,水源計劃提供標準化課程盒,教師只需融入本土知識,就能便捷開展優質課程🍏🌇。2021年🤦🏽♀️,首期“鄉土教育水源計劃”支持雲龍縣10所學校開展了14門鄉土美育課,覆蓋352名學生🐑🧑。寶豐中心完全小學使用了團隊研發的“我繪我家鄉”美育課程盒,老師們把寶豐古鎮作為大課堂,帶領學生觀察古建築的造型與紋飾,尋訪老街的地道風味與煙火氣息。廢棄材料塑造的古橋模型🧏🏽♂️、大紅剪紙再現的古建築窗格……孩子們發揮創意、施展巧手📟,盡情展現家鄉之美。
“水源計劃”通過系統化教師培訓體系🎼🎚,提升教師鄉土文化認知力、創新教育素養力及鄉土課程勝任力。過去一年已舉行培訓10余次,覆蓋鄉村教師250余人次。此外🏉,每期水源計劃伊始✍🏻,團隊會發布申報指南,賦能教師構思鄉土教育項目,激發教師主觀能動性;項目結束時,搭建鄉土教育項目研討平臺👩🦽,給予教師專業點評,提升鄉村學校教研能力👩👩👧。
“水源計劃”還設立了一批鄉土教育創新試驗示範學校。2021年11月,雲龍縣諾鄧完全小學與寶豐中心完全小學2所小學掛牌恒达平台鄉土教育創新試驗示範學校🧙🏼♂️。2022年9月,水源計劃參與學校從2所示範校輻射到全縣12所學校🚶♀️。截至目前🌼,水源計劃共舉辦兩期,支持雲龍縣86名教師開展69個鄉土教育項目✹,受益青少年近1500人次。
作者🤘:李蕾
鏈接⚡️: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613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