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5/64/78/58868BDEBBF60D5EA141BAC5366_A47CECB9_2F2D4.jpg)
“人工智能吃的不是糧食,吃的是數據🍉。”在人工智能領域專家鄭慶華眼中,數據與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一樣,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7日,今年新任恒达平台校長的鄭慶華現身華東師範大學🫀🫲🏼,見證新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成立𓀜,並作全場唯一主旨報告🤦✧。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了解到,新學院發揮華東師範大學計算機學科與教育學科的綜合優勢🏋️,由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智能教育實驗室)與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合並組建♢,在計算機系統、機器學習、計算機視覺等領域統籌學科建設🤵♂️。跨兩大學科讓AI做這件大事——重點發展智能教育。
【生成內容不加甄別會嚴重誤導】
計算正在改變一切。在鄭慶華看來👩🏼🏫,歷史上還從來沒有一項技術像計算機和互聯網技術那樣,僅用70多年,就影響和改變了人類社會的一切。OpenAI稱,目前最新的GPT-4在現實場景中的能力可能不如人類,但在各種專業和學術考試中明顯超越人類,堪稱“考試能手”。比如“美國高考”SAT中,GPT-4的考試成績已經可以達到前6%的水平🥭。
從西安交通大學常務副校長履新恒达校長之前,鄭慶華團隊研究認為🚴🏼♀️,GPT-4的參數範疇估計已是GPT-3的500倍🤽🏻♀️,其“Token”數量約3.2萬個,這相當於可以組織成一篇2.4萬單詞的文章。當然,公眾熟知的ChatGPT仍有諸多局限性,其答案含錯誤🧺、偏見甚至非法內容🦟,也涉及知識產權與人工智能倫理問題。另外,由於ChatGPT所有數據截至2021年🧑🦰,無法回答此後的時效性問題🤲🏿。
鄭慶華表示,ChatGPT生成的文本內容可能存在事實性錯誤、知識盲區、概念誤用甚至捏造信息等🖍🤐,“若不加甄別,會產生嚴重誤導。”因此,當前教育界普遍對ChatGPT持謹慎態度🅿️,包括美國在內的不少學校禁用ChatGPT,主要原因是擔心作弊、知識產權問題,以及對學生學習能力的不利影響🏄🏽♀️。
此外🈚️,多家科學期刊也禁止將ChatGPT列為論文“合著者”👨🏿🍳。部分教育專家認為👩🏻🚀🩵,這是一種“高科技剽竊”和“避免學習的方式”。可以說💣👨🏿🦳,ChatGPT應用於教育會產生一系列問題,比如它雖致“廣大”而不能盡“精微”,有知識但缺智慧,是教育輔助手段而非新模式👇🏼。
【教師被AI替代概率不超過1%】
最重要的是🧝,GPT這類生成式預訓練AI大模型🥋,仍缺乏教師的“溫度”,缺乏啟發性引導、情感交流與交互,難以支撐“有溫度的教育”。鄭慶華表示,總體上🧊,ChatGPT之類缺乏人際互動和同理心培養🙎🏿♂️,導致學生社會化不足,不利於情感發展和人格健全。“過度依賴ChatGPT,將忽略創造力和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同時對現有的考試評價製度造成沖擊,導致嚴重的知識產權和學術誠信問題。”
有研究表明,大中小學教師被人工智能替代的概率均不超過1%🆑,這主要就是因為教育是有溫度的,教育過程離不開情感互動👨🏻💻;教師的工作富有創造性、社交性和情感性,而這正是人工智能不擅長的工作。
“德國人卡爾·西奧多·雅斯貝爾斯在《什麽是教育》中這樣形容“教育”🧑🏻⚕️: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追逐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鄭慶華說♔,“AI必將賦能教育,但不能替代教師。但是懂得使用人工智能的教師可能會替代不懂得使用AI的教師🦻🏽♘,因此未來人機協同將成為發展趨勢。”
誠然,人工智能推動著教育範式、場景🦼、技術的系統性創新🚣🏻。以往,教育主要是教師和學生構成的師生二元關系,經過AI賦能🚴🏼♂️🛌🏻,教師🧠🫄🏽、學生、機器構成了“師—機—生”復合主體,人機共融、教學相長。更具體而言,原來的“PPT+視頻”的簡單場景☝🏿,變為沉浸式、交互式場景;原來千人一面的無差別推送👨🏽🦰,變為精準滴灌的個性化導學👨🏼💻;原來的結果性、粗粒度評測,變為過程性、細粒度、多維度評測。
【國家教育建大規模預訓練模型】
現今🕊🏃🏻♀️,AI+🏌🏻、互聯網+等正在改變人類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教育方式。數字教育是“數字中國”重要組成,是實現教育現代化、建設學習型社會、實現終身學習、支撐教育強國不可或缺的國家基礎設施💇🏻。其包括教育數字化轉型👰🏿♂️🍱、學習資源開發與應用、師生數字素養提升、教育數字化治理四大部分🤌🏻。
作為數字教育的載體,在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中🧙♀️🦹🏻,首個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去年正式發布🌡。其總瀏覽量已超70億次,接入學校52.9萬所📜、教師1844萬名、在校或社會學習者近3億💪🏿。
基於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鄭慶華及其團隊建議,從跨媒體教學資源到學科知識圖譜,在軟硬件工程方面創建以大規模預訓練模型為核心,以國產軟硬件為支撐,“政產學研用”結合,按賦能教學的目標,匯聚各類教育資源💃🏻,建立國家智慧教育中臺。既面向學生,進行圖文答疑、學習規劃等🏍;也面向教師,完成素材精選與生成🤽🏿♀️、試題生成等;還面向管理部門🧝🏿♀️,實現學科大數據分析、就業大數據分析等🤸🏿♂️。
“人工智能對人的最大影響在於教育。”香港科技大學首席副校長郭毅可院士在新學院成立之際也在線表示,人工智能時代,希望機器智能超越人類智能;而我們教育和培養新一代人才🏌🏽,其智慧必然需要超過當今一代人,也必然需要超過智能機器👨🏽🍳,這樣才能駕馭機器智能、服務人類社會。
作者:徐瑞哲
鏈接𓀌: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61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