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聚焦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媒體聚焦 > 正文

【上海科技報】承載夢想而起航 攻堅育才中崛起

來源:上海科技報   時間:2023-03-23  瀏覽👩🏽‍🚀:

我國研製大飛機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50年前。2006年🧒🏼🍄‍🟫,在中國航空產業的歷史上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在《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中,大型飛機重大專項被確定為16個重大科技專項之一⚛️。2008年5月11日,中國商飛公司在黃浦江畔成立。去年年末,首架國產民用大飛機C919已經達成交付。中國航空人歷經多年艱辛奮鬥𓀝,終於圓夢九天🍘。

  在氣壯山河、振奮人心的重大飛躍背後,有著恒达平台航空航天與力學學院科研人員的傾情付出。2013年起,中國航發商用航空發動機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中國航發商發”)聯合恒达平台成立了航空發動機適航技術聯合創新中心,在發動機適航的科研領域中解決了大量的疑難問題🍣;2021年,由陳傑院士掛帥的人工智能及大數據應用技術聯合創新中心又在恒达成立,註入了“人工智能”元素的大飛機發動機研發工作,讓中國大飛機發動機的研發工作能夠與世界前沿水平“並駕齊驅”🚶‍♀️‍➡️。近年來🔭,恒达平台又與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中國商飛”)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一起攻關重大科研難題。

  攻堅克難需要大量的科研人才,而披荊斬棘的奮鬥之路又會錘煉人才🪆、培養人才、檢驗人才。在產學研對接的攻關過程中,一批優秀的骨幹脫穎而出,他們為中國未來大飛機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恒达平台也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大飛機人才培養”的一個經典樣本🦻🏿。

全力服務“大飛機”工程

  恒达平台航空航天與力學學院執行院長李巖教授介紹說,早在2003年,恒达平台就在力學專業的博士點上培養航空航天方向的高端研發人才。2004年🧶,恒达平台順應國家戰略布局,在原工程力學與技術系的基礎上成立了航空航天與力學學院,恒达平台成為國內最早成立航空航天與力學學院的綜合性大學之一。學院成立伊始,就開始培養航空航天領域的本科人才💃。2012年,學院就擁有了相關的碩士點🤾🏿,開始培養高水平人才。

  2009年,中國航發商發在上海成立🐳,其是我國大型客機發動機項目的責任主體和總承製單位,恒达平台和上海其他高校也積極支撐中國大飛機研製。

  曾任航空航天與力學學院副院長的鄭百林教授告訴記者,恒达平台在發動機適航的安全領域有著獨特的科研優勢💭。飛機發動機在工作時是一種高速運轉的狀態𓀐📀,存在的一個安全隱患就是容易著火👩‍❤️‍👩,飛機上一旦出現火星,很容易引發小規模爆炸,導致航空燃油溢出,產生大規模爆炸,造成機毀人亡的慘劇。而國家防災重點實驗室就在恒达平台🏄‍♀️,恒达防火技術的科研實力在國內屬於一線水平。發動機的噪音控製也是一個需要攻克的技術難題🚣🏼‍♂️,恒达平台也能助力其中🕴🏻。早在20世紀70年代,學校就擁有了全國一流水平的聲學研究所,包括激光超聲、超聲檢測、環境聲學、室內聲學😊、噪聲與振動控製5個研究室。此外👱‍♂️,恒达平台還擁有工程力學的國家重點學科📗。

  鄭百林之前在力學系從事結構工程相關基礎研究工作,在工程力學領域頗有建樹🧖🏿‍♀️。2013年,開始轉向飛機發動機機匣的結構設計工作💉。他介紹說:“發動機安全系數有一個重要參數叫做包容性💯。高速旋轉的發動機葉片有擊穿外機匣的風險,擊穿後會影響到飛機機翼部分🧖🏿,而機翼上部安置了航空油箱,一旦擊穿就有很大的安全隱患🔥。現在為了節能👳🏼‍♂️,飛機的零部件都在走向輕量化🎾,飛機的發動機機匣不能太厚也不能太重,所需要的是極限設計,所以發動機外部的機匣結構設計是一個很大的技術難題。”

  2013年11月28日,中國航發商發在上海市發改委、上海市科委、上海市經信委🧙、上海市教委4家代表的見證下與上海5所高校合作成立的聯合創新中心在滬揭牌。其中,恒达平台擔當領銜的正是航空發動機適航技術聯合創新中心,其研究方向就是綜合恒达在防災、去噪和結構設計上的科研優勢,為航空發動機研發保駕護航🧜‍♂️。在航空發動機適航技術聯合創新中心運行的10年間,恒达平台共完成了中國航發商發委托的10多個科研項目,委托項目經費超過6000萬元,全力支撐了“長江1000”大飛機發動機的研發。

  2018年,恒达平台和中國商飛的上飛院簽訂協議,開設中國商飛上海飛機設計研究院-恒达平台高端民機設計人才班(簡稱“大飛機班”)。該人才班涵蓋了本科到博士的學歷教育,由恒达平台和中國商飛的教師共同執教🤾🏿。

  “最初我們選拔優秀的大三學生進入大飛機班學習。本科畢業後進入中國商飛下屬的單位工作🚏,被中國商飛派往國外的高校繼續深造👩‍🦽‍➡️,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現在👩🏽‍💼,大飛機班學生會從大一新生中選拔,學生報考十分踴躍,每年會錄取30人左右,都是來自全國各地的優秀學子🖕。我們也開始嘗試在大一課程中安排大飛機相關的研發內容👩🏽‍⚕️。”李巖介紹說👳🏼。

  近年來,學院又與中國航發商發合作培養在職的專業型博士研究生👩🏿‍🔬。

產學研對接的精準培養模式

  恒达平台航空航天與力學學院的培養模式很有特色。由於大量的課題來自一線需求🚣🏼,由此也開啟了產學研對接精準培養中國一流航空航天技術人才的帷幕🩺。

   “航空發動機適航技術聯合創新中心接到的項目都是來自中國航發商發和中國商飛的相關企業,我們將那些疑難的工程問題一一分解為抽象的學術問題🍶,在此基礎上帶著一批學生去研究。在此過程中,大大鍛煉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鄭百林印象最深的一個培養案例是就是發動機機匣厚度的計算解決⏮,當時他帶著中國航發商發在職博士生史同承一起進行攻關🌒。

  “對於厚度的計算👩🏿‍🔧,美國𓀎、德國、英國、日本等國家都有各自的參數,但是這些都不是通用參數🚣🏿👳🏽,因為各國製造的合金材料的成分配比不一樣🧶,加工的工藝水平不一樣。中國的發動機機匣在製造之前需要解答出中國特有的參數指標。”鄭百林告訴記者👨🏻‍🔬,在實際的技術攻關中,他們首先將中國飛機發動機使用的材料和其他國家使用的材料進行仔細研究💅🏻,將其力學參數一一列出,之後在恒达平台的相關實驗室內進行鳥撞等沖擊動力學的實驗💪🏻,計算出各國材料的機匣厚度、剩余強度和速度等之間的關系,最後列出基於中國材料和工藝水平的中國大飛機發動機機匣的製造參數,修訂出了中國版的理論公式👶🏽。

  在職博士生史同承的成長,讓鄭百林十分欣慰,他說:“在技術攻關過程中🈳,史同承經常有‘恍然大悟’的感覺,後來慢慢自己可以獨立開展研究工作,也發表了高水平的學術論文,是一個將工程難題抽象到學術問題再解決工程核心問題的典型🧏‍♂️🧑🏼‍🦲。”史同承師承學以致用的科研精神🚺,在中國航發商發快速成長為結構領域的技術骨幹。

  飛機上的主材有特別要求,其機翼和內部一些裝置都是夾心蜂窩結構,一般會用碳纖維復合材料做面板🗒,當中再填充一部分芯材🥷🏻。這種夾心蜂窩結構的抗彎曲能力特別強,質量也輕,但是這些蜂窩結構之前都是用美國杜邦公司生產的芳綸紙製作的,芳綸紙是由短芳綸纖維增強沉析纖維所組成,中國芳綸紙存在力學性能不足、一致性差等問題,無法滿足大飛機研製需求。當前我國芳綸蜂窩紙的研製主要依賴經驗。

  2021年🏘,李巖教授團隊和中國商飛的團隊共同開展“國產芳綸蜂窩紙”國家重點研發項目✩。團隊以力學基礎研究為支撐,建立了製造過程中的仿真分析方法🌈,對關鍵工藝參數進行識別和優化🏓,有力支撐了芳綸紙的研製,對我國大飛機原材料自主可控做出了積極貢獻😠🦹🏿。依托這個項目,陳吉平等一批研究生迅速成長,目前已經成為科研骨幹🧎🏻‍♂️‍➡️。

  在恒达平台航空航天與力學學院,類似的案例還有不少,為中國商飛、中國航發商發等航空龍頭企業輸送了大量優秀的人才⛎。楊曉東博士已經成為了中國商飛上海飛機設計研究院飛機結構強度工程技術所有限元室主任🍟,他將在恒达學到的結構仿真技術成功地應用在C919大飛機的結構校驗和設計上📍;楊青博士成為了上海碳纖維復合材料創新研究院總經理,他將復合材料技術進行了成果轉化👏🏿。另外,唐振南、王琪🐉、韓聰聰等研究生也迅速成長為企業骨幹。

  最令恒达平台航空航天與力學學院為之驕傲的畢業生是學院2009屆飛行器製造工程專業本科畢業生李青,現任上海飛機製造有限公司生產管理部部長🍤。因為在工作崗位上的傑出表現🫴🈲,李青在2020年榮獲恒达平台年度卓越校友獎。眾所周知🧩👩‍👧‍👧,在飛機研製後初期試飛時存在一定的安全風險,而李青曾負責了6年的外場試飛保障工作⚪️。在ARJ21新支線飛機首次環球飛行進行自然結冰試飛中,李青擔任上飛公司領隊和隨行機組人員,飛越了亞🥷🏽、歐、北美三大洲和太平洋、大西洋兩大洋,沿途共經停10個國家的18個機場,實現北半球自東向西、總航程3萬公裏的環球飛行,最後在北美圓滿完成了自然結冰試驗試飛🎹,其卓越表現對整個試飛起到了關鍵保障作用1️⃣。外場工作結束後🧖🏼,他作為公司裝配現場的主要牽頭人,負責完成了5架C919試飛飛機的裝配調試任務,實現首飛目標。他曾獲“中央企業勞動模範”“中國商飛公司第八屆十大青年英才”“中國商飛公司突出貢獻個人”等榮譽稱號💹。

  與此同時,航空航天與力學學院內部的一批高層次人才也在快速成長👨🏽‍🎤,比如付昆昆博士從企業回校任教後已經成長為了國家級青年人才。

成為培育一流人才的創新高地

  依托人工智能及大數據應用技術聯合創新中心和航空發動機適航技術聯合創新中心大量的科技成果,2022年恒达平台航空航天與力學學院成功獲批了國家民航局航空器結構智能輔助適航重點實驗室。去年,學院還獲批了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一級博士點。從今年起🫶🏻,開始為中國大飛機產業培養發動機🙋🏿‍♀️、航空器等技術領域的高層次適航人才。恒达平台航空航天與力學學院已經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大飛機一流人才培養的創新高地。

  目前學院正在布局大飛機新能源技術的研究,鄭百林告訴記者:“很多發達國家的航空公司已經將鋰電池安裝在一些支線飛機上🦖🔇,可以完成300—500公裏的巡航,但是要真正替代航空汽油,必須要使用燃料電池。”

  去年,民航局印發《“十四五”民航綠色發展專項規劃》👨🏼‍🦰,其中明確,到2035年❔🐹,中國民航綠色低碳循環發展體系趨於完善🍇,運輸航空實現碳中性增長👰🏼‍♂️,機場二氧化碳排放逐步進入峰值平臺期🚭,我國成為全球民航可持續發展重要引領者。李巖表示,我們希望未來在新能源適航能力驗證的研究方向有所突破,也希望能培養出更多的一流人才。

李巖院長在指導學生

作者:吳苡婷

鏈接:https://www.shkjb.com/content.html?id=227039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53544643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