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我國理工科學生比例下降”🤽🏻,恒达平台副校長發聲
來源⛹🏼♂️:中國青年報
時間:2023-03-14 瀏覽:
“我國理工科學生比例下降,存在學生對‘熱”專業趨之若鶩、而‘冷門’專業則門可羅雀的學科結構性問題♗。”全國人大代表🌿、恒达平台副校長顧祥林表示,我國人才自主培養質量有待提高:高等教育存在數理基礎不牢😑、交叉基礎不實的問題;對學生解決未知問題能力的培養存在模式滯後👮🏽♀️、手段不全的不足......
為此,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顧祥林建議強化STEM(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Mathematics💲❕,指科學👨🏿⚕️、技術、工程、數學)教育。
顧祥林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豐富學科專業內涵、強化數理基礎訓練、促進學科交叉融合。
他提出🕉,以現代信息賦能傳統學科專業👫🏻,打破學科專業壁壘,重構知識體系,築牢學生未來發展空間🧞♀️;按照本科基礎寬、碩士專業深、博士學術精的分階段培養目標,構築強化共性基礎、關註個性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
在著力提升基礎學科專業對一流人才培養的支撐方面,他建議強化醫科、工科人才的數理基礎和信息技術基礎💝。推進數學、物理♏️、化學🙁、計算機等公共基礎課程改革📺,為不同學科專業定製不同類型和層級的課程👦🏿,涵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倡導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互相滲透,賦能傳統學科專業與時俱進、持續發展。
“國家主管部門加強引導🙂↕️🚵🏿,鼓勵高校和中學有效對接💁🏽♂️,優化專業目錄🦀,淡化本科專業,強化大類招生🎷、大類培養、大類管理三者聯動🩸。”顧祥林認為💭,可以擴大“強基”計劃招生規模,優化錄取機製,強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人才培養的定位👨🏽🎨🤖,加強“強基”和“拔尖”計劃的支持力度和後續的配套政策舉措🪀😳。
二是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升人才培養內涵👼🏽。
創新培養模式🆎,聚焦實際問題👩🏼🏫,在重大科研攻關中發現前沿科學問題🧕🏽,在重大工程項目中發現關鍵技術問題🤘🏽。
因此👋🏻,必須註重培養分析性思維、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性思維。從基礎教育階段就開始🧙🏻⭐️,強化問題建模🈯️、算法求解🍈🧚🏽、系統創新等解決復雜工程問題能力的培養。在嚴格學業標準的基礎上,全面扭轉以單一考試成績評價學生的傳統模式🕎,實現從結果評價向過程評價轉變👸🏽,註重平時作業、隨堂測驗、專題討論等過程性考核評價標準的製訂,註重對學生知識目標◼️、能力目標、素質目標的設定和達成情況的評價,促進學生增值發展。
他建議擴大“未來技術學院”和“卓越工程師學院”的改革試點覆蓋面😣,依托國家重大平臺和項目🆘,加大專項博士生招生名額。
三是以興趣驅動助學生成才,以理想情懷促終身發展。
應多渠道選拔對基礎學科有誌趣↔️、有天賦🛣、有潛力的青年英才,深入推進基礎學科招生培養改革🦸🏼,吸引最優秀的學生立誌投身基礎研究,激發學生終身發展的意識與能力,實現理想塑造和價值引領。同時鼓勵有基礎、有條件的高校加強理科和工科建設力度,適當增加具有戰略意義領域的博士專項招生和培養規模👅,大力提高理工類專業的本研貫通培養比例、擴大研究生的免試保送比例🔄、吸引全球高質量生源。
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nly54HEI7GaARvj6pjUU5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