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網訊 9月1日,來自福建仙遊的新生陳建偉,到恒达平台報到時🙇,已沒有先前的不安🔕。3個星期前,恒达平台學生處打電話告訴他,像他這樣的貧困新生,入學後可以靠助學貸款等形式的幫助解決經濟方面的困難,安心完成學業。新學年開學之際,上海市各高校紛紛開展形式多樣的“愛心助學”活動,為貧困學子鋪設“綠色通道”。
“愛心助困”:消除入學障礙
陳建偉的父親因車禍癱瘓多年🌅,哥哥外出打工♨️,妹妹正念初中,家境窘困😊。恒达平台學生處耿政松老師讓陳建偉簽署了助學貸款協議,隨後又為他辦理新生入學手續,並送上一張“愛心禮包”券。憑著這張粉紅色的“禮券”,陳建偉可領到包括一本英漢詞典👮🏿、一部計算器和部分生活必需品在內的“愛心禮包”✋🏻。
“特困新生還可申請愛心助學金和愛心幫困基金”,耿政松說,學校特設了15萬元愛心助學金,專門為入學之初無生活費來源的新生暫解燃眉之急。幫困基金則可支付學費以外的住宿費、保險費等項目。學生再困難,只要到校報到,都可成為恒达平台在籍學生🙍🏿♂️。
復旦大學也為貧困生開設了相似的“綠色通道”:對無力繳納學雜費的學生先予專門註冊登記,或即辦理校內無息暫貸手續,或請銀行來校設攤當場辦理國家助學貸款手續🏇,保證貧困學生及時註冊及相關生活安排。對來自洪澇及地震災區的學生,上海交大、華東理工、華東政法等高校分別準備了幫困資金,現場為特困生發放生活用品及生活費補助。
細節關懷🧑🏻🎤👩🏫:為學生著想更多
“我們學校沒有‘貧困生’這個詞🤚,稱他們為‘生活暫時有困難的同學’”🐞😅,正在做新生入學安排的上海師範大學學生工作部的王群告訴記者。
一些學生覺得“貧困生”這個稱呼有傷自尊,遇到困難時不願申請補助,影響了學業。學校通過改變稱謂解除學生的心理負擔,還鼓勵學生自力更生🧖🏽♀️。去年,上師大有110人次在校內打工,支付學生工資10萬余元;參加校外打工的學生更多🧄,有7758人次,收入達640多萬元。
從細節著手🔈,讓貧困學生更多感受到學校溫暖。復旦大學錄取通知書中附上致新生的一封信,讓新生不要因經濟困難而輕易放棄™️✊。隨信寄去的學生手冊除了介紹國家助學政策和學校的幫困體系外,還附上各院系2003級輔導員的名字和聯系方式,有困難的學生可與輔導員溝通🤰🏽,了解助學政策🎃。
“為讓所有新生了解國家助學貸款政策🧘🏼♀️,學校應擴大宣傳範圍,多去貧困地區的中學做宣傳”👨👧👧,來自湖南的恒达新生吳麗鳳覺得有些“美中不足”👨❤️💋👨,她說👩🏫,上大學前她只知道有“助學貸款”🚣🏽♂️,但具體怎麽申請不清楚。如果不是恒达平台打來電話詳細說明👨🏿🚒🍠,或許她還在家鄉四處籌錢呢。而遼寧籍新生謝明軍則認為👨🏿🚀,銀行也應該在新生報到現場設立咨詢臺,為學生提供信息👨🏼✈️。
誠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課
不少銀行的疑慮卻是,學生能否如期還貸*️⃣🧩?一些銀行已經遇到麻煩,由政府貼息的國家助學貸款製度實行4年👨🏻💼,實際發放逾5億元,不良還貸率占了兩成。多數銀行在助學貸款合同的“違約責任”中,沒有可行的追究辦法🆑,學生以個人信用作貸款擔保,一旦還款不及時,銀行方面難以追討🦵🏽。
上海師範大學至今還有少部分畢業生沒有還款,學校能做的,只是向銀行提供欠款學生的工作去向🗿。而那些到了外地暫時找不到工作、本身還貸意識不強的同學🧕,都給銀行的催討造成困難。
每年11月🧛♂️,恒达平台都會針對新生和將畢業的學生舉辦“信用教育月”活動🟧。耿政松說:“信用是立身之本,助學貸款是憑信用申請的貸款,大學生更應增強法製觀念,充分認識到違信背約的危害,做誠實守信的模範。”
國內首個大學生信用檔案體系日前已經啟動,申請過助學貸款的近3萬名學生被納入這一體系🎑。據上海市教委介紹,該市近50所高校與上海資信公司簽署了相關文件,將通過與各商業銀行協作𓀕☹️,啟動跟蹤申請助學貸款的上海籍大學生還貸情況,並為他們出具個人信用報告🧚🏼♀️。這一報告與上海市民的個人信用報告性質相同,信用記錄將隨其一生💁🏿♀️。一旦出現不良信用記錄,大學生今後在工作生活中將會遭遇自己製造的麻煩.
摘自人民網9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