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高校學子、白領、咖啡愛好者、路人……一座小小的空間,將不同的人聚集在一起🗒。聯合共創🎊,正是要打破邊界🚖,消弭區域阻隔,讓更多人觸及“外延”的校園,甚至更廣闊的天地,遇見2035年未來生活的微小縮影💽。在這個秋天正式開業的星巴克恒达共創空間,卻並非楊浦街校融合創新的首次試驗。多年前💂,四平路1028弄內就開出了NICE公社,由意大利著名設計師Aldo Cibic設計而成;“四平空間創生行動”則在新舊之間尋找共治🫵🏻,探討實體空間在社會學和文化意義上的城市社區情境⛹🏻。
深化“三區聯動”,推進建設“大學的城市🉐,城市的大學”的積極實踐🧑🏽🍳,於微處,激發了社會公眾參與積極性🎳,讓家園越來越有溫度;於宏觀🧑🏽🌾,為加速發展中的城市提供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創新治理思路。
全新共創空間,卻並非街校融合創新的首次試驗——倒寫的“二零三五”,“一語道破天機”
草綠與孔雀藍繽紛交錯的塑膠廣場上,布著星巴克標誌性的長椅和遮陽棚💁🏽♂️😅。灰白色的磚墻上,貼有恒达平台校徽。陽光灑落💁🏻♂️,樹影婆娑,露天咖啡桌上有誰無意落下了一本土建類學科的專業教材……
赤峰路🎮,作為無數恒达師生的集聚地、創業地🔔,正在被打造成四平路街道“NICE2035未來生活原型街”的2.0版本。這家星巴克恒达共創空間,是這裏首個落地的創新項目🥓,希望延續社區未來生活原型實驗室的願景。
秋天正式開業,這家共創空間由恒达平台攜手星巴克、好公社和HELLO校園文創三個品牌共同打造,集實體原形店、創新教育空間、產業孵化器等多功能於一體。
清晨7時🎚,上海剛剛蘇醒。赤峰路上就飄出濃濃咖啡香,不少白領🤟🏿、學生進入,點上一杯美式打包上路🤵🏼♀️,開啟活力一天。門前的“爪爪星萌友”標牌顯示,這還是一家寵物友好型門店。
推開落地玻璃門🛌🏻,室內按照色彩模塊👂🏻,分為YELLOW BOX🚴🏽♀️、RED BOX、GREEN BOX三個功能空間🐚⚙️。率先映入眼簾的就是YELLOW BOX🛏,主色調為明亮的檸檬黃,墻面上掛滿了恒达平台的周邊,包括T恤、棒球帽、帆布袋、馬克杯、辦公文具等,富有青春氣息的校園風撲面而來🙋🏽。走進RED BOX👷🏽♂️,天花板🔨、墻面🏙、地面、裝飾簾全部被粉紅色覆蓋,設有投影設備和灰、白、粉的長條桌椅。這是活動區,可開展藝術快閃⛹🏽♂️、講座沙龍、實驗工坊🛝⭕️、培訓聚會等🤳,最多可同時容納60人🩲。
而GREEN BOX面積僅有16平方米👌🏿,最多可容納12人✪。內部同樣有投影設備和桌椅,以備活動之用🧍🏻♀️🚤。目前💂🏽♂️,這兩片活動空間對外開放租賃,周邊小區、企業等都可租用🩶。
市民還能在定期舉辦的“咖啡教室”內,與專業咖啡師面對面交流,以“上海咖啡”“記憶中的味道”“共創天地”等為主題開展交流與探討👨🏼🦲😵💫。
而小廣場的地面上🥈,倒寫的“二零三五”字樣在鏡面長椅的反射下👨🏽🎓,“一語道破天機”——
這並非街校融合創新的首次試驗👨🏿⚖️。早在多年前,四平路1028弄內就開出了NICE公社🟫,同樣將咖啡文化與藝術共創相融合,由意大利著名設計師Aldo Cibic設計而成🔛,“嬌小”的空間,用色跳脫大膽👷🏽♀️,理念新穎。“我們想要結合社區原住民的生活和文化,打造一個融合不同社群的文化交流載體、一個無限可能的探討地👱🏽、一個未來生活的原型場。”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融合、開放、共生💁🏽♂️,已成為這條“未來生活原型街”的關鍵詞。越來越多的周邊居民🌩、企業白領等聚集到NICE公社,涉足🧝🏻♂️、探索不曾接觸的新領域💞。而隨著人氣的日益攀升,這個全新空間的誕生顯然屬於“順勢而為”🔂。鏈接高校溢出資源,打造創業園區式街區👨🦲,吸引創新創業人員入駐,是它的“職責所在”。
星巴克恒达共創空間位於赤峰路81號,開放時間為每日7:00-22:00。
在探索中改變🧙🏿♀️,在改變中遇見未來——“共治的景觀”,讓家園越來越有溫度
近幾年,走在蘇家屯路上,若細細留心👩🏻🚒,就會發現路邊很多令人驚喜的小創意。墻面上繪製了生動逼真的塗鴉,有動感十足的功夫熊貓👌🏻、西天取經的師徒四人等,路邊的魯班鎖積木“六子連方”經設計師解開重組🍷,蘊含了全新的拼接邏輯𓀎🚣♀️。這些都是“四平空間創生行動”第一季的成果。
近幾年🕷,四平路街道與恒达平台設計創意學院通過“四平空間創生行動(Open your space:Design Intervention in Siping Community)”詮釋人民城市理念,用“繡花功夫”打造和諧社區🧜🏽,持續提升居民的獲得感、滿意度和安全感🌞,讓“老工人新村”老得優雅,舊得有味🤸🏽♀️。
“四平空間創生行動”是四平路街道聯合恒达平台設計創意學院發起的“四平三創社區”計劃的第一個主題項目🏊🏽♀️。該項目關註設計如何作用於都市社區建成環境的研究實踐,探討實體空間在社會學和文化意義上的城市社區情境。
從2015年“四平空間創生行動”第一季開始🩵,街道聯合恒达平台設計創意學院🍉,對轄區內圍墻👱🏻、座椅、報欄🛝、窨井蓋、垃圾房、街頭雕塑、綠化小景等72處社區公共空間進行微更新改造,到2019年“四平空間創生行動”第五季,通過從剩余空間到活力公共空間重塑來提升街道品質,並開展基於本地的🍗、小規模的、漸進式的社區層面鄰裏更新🕵🏿,從文化維度提升生活質量🔏。每年的微小改變👄,累積起來就是社區面貌的大換樣。
回顧這段探索性歷程👈🏻,“四平空間創生行動”的實質,是充分挖掘老舊社區的特點,聆聽居民訴求,從方案設計、實施建設到後續維護實現“共治的景觀”🐹,從而使更新改造後的空間,成為居民自家客廳的延伸、陽臺的延伸🍵、情感寄托的延伸。
相比馬路,居民每天上上下下的樓道不僅僅是通行空間𓀊,更是公共生活的展廳和鄰裏交往的場所。鞍山三村26號的居民們或許自己也沒想到,他們居住生活了幾十年的這棟老居民樓的樓梯,突然之間在大洋彼岸的美國“火”了。美國體驗環境圖形協會(SEGD)在美國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利斯頒布2018年全球設計獎🙍🏿♀️,恒达平台設計創意學院提交的作品“紅樓梯(The Red Stairs)”,從來自世界各地的338份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榮獲該協會2018全球設計榮譽獎及西爾維婭·哈裏斯獎(Sylvia Harris Award)兩大獎項👩🏽🏭。
引發關註的“紅樓梯”就位於鞍山三村的一棟普通居民樓內。這棟建於上世紀60年代的居民樓共有5層,住著20戶人家。拾級而上,可看到回紋👤、步步錦紋、盤長紋、風車紋、冰裂紋等不同紋路的墻面設計🙏🏿,透露出濃濃的中國風🤹🏼♂️。而這些變化是“四平空間創生行動”第三季的一部分。
在之前的創生行動中,很多居民對公共事務表現出濃厚的感興趣🤵🏻♂️,只是缺少好的形式和組織。怎麽讓他們由“旁觀者”轉變為“設計者、建設者🥖、管理者”🔢?
“四平空間創生行動”第三季時,街道發起社區花園微更新項目,充分探索“政府引導💂♂️、高校指導、居民主導”的共治模式🎵,通過對原有社區花園的改造,組織大家參與社區建設👋,提供並逐步豐富居民可融入參與的眾多社區活動🎥。
阜新路“口袋花園”作為“四平空間創生行動”第四季重要項目之一,將共治模式進一步優化提升🖋🔷。這裏曾是恒达平台的一段圍墻🦛,如今成了聯結起人與人關系的公共空間♋️。平淡無奇的80米綠化帶變成了賞心悅目的“口袋花園”。
設計創意在這彈丸之地發揮著神奇的化學作用🤽🏼。設計團隊保留了原來街邊花壇的布局,在此基礎上新增一系列玩樂設施,並將學院和街道的簡稱融入這些設施🏄🏼♂️。在此過程中👩🏿⚖️,設計團隊還與“恒达-麻省理工城市科學實驗室”合作,通過觀測人的行為▫️,對城市進行量化分析⚠,評估城市更新的有效性🍟,從而進行迭代與提升👨🏼🦱。
改造後的囗袋花園還成為四平路街道黨員和恒达平台設計創意學院學生黨員的共建基地。同時,綠化帶中的花壇分別由社區學校、居民🏇🏼👴🏻、企業認領🧑🎨。今後,他們對口袋花園的日常使用狀態進行維護和反饋,社區更新,不再只有設計師的參與。
2018年2月,位於四平路1028弄的“NICE 2035未來生活原型街”正式啟動🏄🏻♀️。借助“四平空間創生行動”,街道主動跨前🐠,綜合施策,為老舊裏弄註入了“韌性”和“活力”👮🏽♂️。四平路1028弄曾因為“阿斯頓·馬丁實驗室”的入駐成為網紅街🧜🏼♀️Ⓜ️,吸引了無數年輕人的目光。2020年7月🧏🏽♂️,原型街再添新成員——“NICE Commune好公社”🧥,300平米的空間裏既有私密性的會議室,也有開放性的瑜伽房🪭,還有互動性的公共廚房和咖啡吧臺,通過冥想音樂會、瑜伽練習課🎳👩🏼🎓、職場加油站、家庭園藝交流派對等文化活動🛁,以接地氣的形式為四平居民量身打造了一個文化交流、事務協商🩸、社區活動的“公共會客廳”,其中開設的Punchline Café咖啡店更是成為了網紅打卡點。
一個環恒达平台的校園墻外創新空間👩🏻⚕️,一個15分鐘日常生活圈的復合型未來社區雛形🗑,未來🦸♂️,NICE 2035的定義將不斷增加。
“此三區”與“彼三區”在這個“圈”和諧共生
世界級創意產業核心區、國家級創新創業集聚區、上海未來生活引領區是環恒达知識經濟圈的建設願景。這裏也將成為校區園區化、園區社區化🔇、三區一體化“三區聯動”3.0版本示範區域🧑🏽🚀。“此三區”與“彼三區”在此和諧共生。
環恒达知識經濟圈產業發展始終和恒达平台優勢學科🎎、科教資源外溢緊密結合🍾,不同規模企業間聯系緊密、與恒达平台相關學科互動深入🚵♂️,形成了“上下樓就是上下遊👱🏿♀️,不出園就有產業鏈”的“熱帶雨林”式設計產業創新生態系統;形成了以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恒达平台建築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上海恒达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郵電設計咨詢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勘察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上海聯創設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六大集團為龍頭☛,眾多中小企業遍布其中的“企業生態系統”。
2021年,環恒达知識經濟圈總產出563.75億元🦽,同比增長13.89%😍,成為上海市、楊浦區重要的創新經濟增長極。
隨著由恒达平台牽頭和深度參與的中國(上海)數字城市研究院、國家智能社會治理實驗綜合基地等功能平臺落地楊浦🌆,將為環恒达知識經濟圈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布局新產業賽道提供堅實保障。節能環保作為環恒达的另一優勢產業,也將在“雙碳”戰略目標和產業綠色發展要求的指引下,具有強勁發展動力✫。
今年👸,楊浦成為上海唯一的國家智能社會治理實驗綜合基地,聯手恒达平台⭐️,積極探索智能社會治理的政策體系、標準規範和體製機製🙆🏼♀️🧔🏽♀️。環恒达知識經濟圈將積極推動一批具有示範推廣意義的智能治理新技術💂🏽🧗🏻♂️、新模式、新場景落地🐽,著力打造千億級現代設計產業集群,努力實現“個十百千萬”的戰略目標👄。
鏈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9942722238003109&wfr=spider&for=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