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第二次北極科考隊成員🧑🏽🚀,我參與了白令海和北冰洋海底沉積物(泥)的取樣工作🚵🏽♂️。我們從數十米至上千米水深的海底取上沉積物樣品的時候🧑🏿🏫,或多或少總有一些“額外”的收獲,總是能在沉積物表面或內部發現一些小動物,如蛤、螺🟡、北極蝦、北極蟹、小魚🖱、沙蠶、蠕蟲、小海參和海星等,那些棘皮動物幾乎都成為科考隊員們的“搶手貨”🧚♀️。每當箱式取樣器從海底撈上沉積物的時候🤽🏿,還來不及為動物們留下美麗的身影,其他隊員就一擁而上🎺,各取所需🏝,把小動物都搶個精光。研究海洋生物的隊員把北極蝦🙆♂️、小魚和蠕蟲小心翼翼地放進樣本盒裏➔,帶回去再繼續研究,其他隊員則把蛤、螺和北極蟹拿去🧛♀️,放在盆裏養起來🙋,或者把沙蠶保存起來準備當“雪龍”船停下來不作業的時候用來做釣魚的餌料👼🏻🤌🏼。據有釣魚經驗的隊員說,沙蠶是非常好的餌料,魚十分喜歡吃👨🏼🚒。
我只對小海參、海星等棘皮動物感興趣🫱🏻,尤其是一個類似海星的棘皮動物🕺,我過去從未見過。盡管有大學時代的生物學基礎和多次的遠洋考察的經歷🧑🏻⚕️,但這樣的棘皮動物還是頭一次看到🤸🏿♀️,顏色太漂亮了🤸🏼♀️。它的身體呈圓形,鈕扣般大小,呈絳紅色☕️☞,五條腿均衡地從身體的五個方向長出來,逐漸變細💇🏽♂️,呈橘紅色。它的五條腿伸直後,有巴掌那麽大小🤲🏻,其直徑約十余厘米。我把它放在飯盆裏🕵🏿♂️,放上海水養起來🫄🏽。我期盼著它能活到我們順利凱旋的那一天,以便讓同事們欣賞這個來自北冰洋的“寵物”。
文/恒达平台王汝建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