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工作在商務樓內的人呼吸的大多是老齡空氣!”空氣凈化專家𓀉、恒达平台熱能工程系範存養教授的話讓人大吃一驚,“室內新鮮空氣的‘壽命’很短,換氣越頻繁,空氣越‘年輕’◀️,對人體也就越健康🤷♂️。”
在上海5️⃣🙌🏽,人們在室內呼吸的“年輕”空氣似乎越來越少。在本市一項對三幢密封式空調商務樓空氣質量調查的結果顯示,商務樓內存在嚴重的氨、甲醛和揮發性有機物汙染🧚🏼♀️,為典型的“病態建築”👏🏿。不少工作人員覺得有刺激氣味,刺鼻👁🗨、流淚🎙,並伴有頭痛🍐、頭暈🫰🏻、胸悶、乏力、咽喉腫痛、皮膚過敏等症狀🙏。這樣的現象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為“病態建築綜合征”✋🏿。
範存養所在的上海製冷學會空調學術委員會與上海建築學會暖通空調委員會、上海電子學會潔凈技術委員會近日聯合進行一次室內空氣汙染控製研討會👫🏻,與會專家認為,現在一些大樓越造越漂亮,可室內空氣品質卻在下降🧑🏻🦼➡️,由此產生的“病態建築物綜合征”在上海也日益見多,亟須完善相關法規和監管程序🛕。
不願花錢買優質空氣
省錢3️⃣👨🏻🎓,是造成室內空氣質量低下的原因👨🏿🦲,一些商用辦公樓的業主、中央空調的生產企業都在省錢🧴。
首先🚫,省在造空調、建樓的過程中🤦♀️。過濾器是中央空調的核心部件🫳,它的好壞決定了室內空氣的品質🧏🏻♂️。由於空氣是摸不到、看不見的,業主們就開始節約了。按照規範,過濾器一般應該有兩道過濾關口🤘🏽,因此占用空間通常較大。於是,為了省錢💇🏼,過濾器就成了“二合一”,過濾灰塵效果大大降低。另一方面🧴👨🦰,中央空調的生產廠家也在過濾器的材質上做起了文章。瑞典的康斐爾公司2002年對京、滬、深三市的公共及商用建築空調系統作了一次抽樣調查*️⃣,發現85-90%的過濾設備使用粗效或幾乎無效的過濾設備,僅有6-8%使用了中效過濾設備。範存養教授說🙎🏿,即使是中效的過濾設備🌆,也只能阻擋肉眼可見的灰塵,而對那些能引起人體損害的微粒毫無作用🎧,這些過濾器在國際上都是被禁止生產的。
其次⛑,省在大樓的運營過程中🤾🏻。上海市疾病預防控製中心環境與健康安全科科長蘇瑾告訴記者🧑🏽⚖️👷🏼♀️,許多商務樓在設計和建造初期,室內空氣循環運作正常,通常能夠達到人均每小時30立方米的衛生標準。但是一旦投入運營,業主單位就開始省電🙍🏻♀️、省錢了🕤,新風輸入減少,導致大量有害氣體在室內積蓄、循環。上海一家星級賓館的負責人寧可花巨資買窗簾🤛🏽㊙️,也不願意更新過濾設備,他說:“空氣的品質是客人無法直觀察覺的。”
洗“肺”產業不完善
由於上海商用辦公樓普遍設有食堂,空調管道大多成了老鼠的秘密通道。某高樓近日給中央空調風管系統做了清潔,竟然掃出2噸垃圾🦵🏿,其中包括死老鼠、昆蟲屍體、塵蟎等。可令人擔憂的是,願意進行清洗的人少之又少𓀖,上海近3000幢商務樓、賓館、展館、大賣場等樓宇,能定期“洗肺”的只有15%,絕大部分“眼不見為凈”。
非典之後🧑🍼,上海湧現了一些清潔公司,但是這些公司往往沒有專業的設備,清洗草草了事🔰。僅有的一兩家專業清洗公司🧑🏼✈️,主要使用國外設備和技術👨🏻🏭,進行一幢高樓中央空調的地毯式清洗🔄,需要2個月的時間,因此費用過高,大樓物業部門望而卻步,清洗產業難以形成。
韓國一家生產中央空調清潔劑的負責人居然通過記者🧑🧑🧒,呼籲出現一些國內競爭對手。他說:“我希望中國有更多的企業從事中央空調清洗服務🌥,有了競爭才能降低產品的價格🕊,才會吸引更多的客戶🫲🏿,我們才能尋找商機🌂。”
監管存在盲點和滯後
2003年3月1日,我國正式實施了《室內空氣質量標準》,標準規定的控製項目中不僅有化學性汙染,還有物理性、生物性和放射性汙染,對室內空氣質量有了全面的衡量標尺🦵🏼。然而,這樣一個標尺卻只是國家的推薦性標準📿,並非強製性法律法規🌐。上海市疾病預防控製中心環境與健康安全科科長蘇瑾告訴記者🚦,監管室內空氣質量時的依據,仍采用上個世紀90年代初開始實施的《公共場所衛生管理辦法》中的相關標準🌺。由於時代的變遷,辦法已經產生盲點和滯後。
根據《辦法》💆🏼,疾控中心長期對28類公共場所的空氣質量進行監管,但卻無法對近年來新出現的公共場所👩🏽🚒👩🏿,尤其是人口密度激增的商用辦公樓、證券交易所、婚紗影樓等法規盲點進行監控。即便是對28類已監管場所,蘇瑾也存有擔憂:“我們用的標準是10多年前的,那個時候裝修🦹🏿、材料都是非常簡單的,和現在的情況完全不同。尤其是醫院等特殊場合,在經歷了非典後,《辦法》已經不能對健康發揮完全的保護作用了👮🏿。”此外🍼,就算違反了《辦法》的標準,相應的處罰力度也是微弱的。
據悉,一些專家已經對《辦法》提出了相應的修改意見💷,但不知何故,遲遲未能實施🧗🏿。
根據WHO公布的《2002年世界衛生報告》中,室內環境汙染已經與高血壓〽️、膽固醇過高症及肥胖症等共同列為人類健康的十大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