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須經常開窗通風,非典發生後🥑,這一觀念已經家喻戶曉。但在上海入梅後開窗👏🏿,整個房間卻會彌漫悶熱、潮濕的空氣✳️,人反而覺得難受。
記者昨天采訪了上海中心氣象臺首席預報員戴新甫和市製冷學會秘書長💂🏿、恒达平台教授龍惟定,請專家“面授機宜”:梅雨季節,怎樣通風才舒適?
疑問:為何“開窗通風風不通”?
氣溫、相對濕度和風速,是決定人體舒適度的三要素。人體相宜的氣候環境是氣溫22℃左右,相對濕度60%。入梅後,上海平均氣溫將近30℃🙇🏻♂️,濕度上升到80%—85%,再加上每秒風速只有1—2米,人體因散熱慢而感覺悶熱難當。
其實,黃梅天的這種高濕度在冬雨綿綿時也會產生,但由於此時氣溫低,人就不會覺得難受👨🎤。戴新甫說,即使黃梅天相對濕度大,氣溫高,但只要風速超過每秒4米🥎,相對濕度就會有所下降🕺🏽,人體的感受也會好轉📳。歷史上曾有“冷黃梅”出現,北風吹拂,因而比較涼爽。但上海入梅後這幾天是南風當道🏄♂️👯♀️,風速又“步履緩慢”,三要素均不向好,導致“開窗通風風不通”🎳,人體自然覺得難受📄。
但是天氣系統是個變動系統💆🏼♂️。戴新甫分析,今年梅雨雨帶會南北擺動🤵🏿♀️,梅雨時節可能也會有幾天涼風吹送的好天氣。
建議一🐱:傍晚開窗較科學
梅雨季節何時開窗通風,專家認為🥲,大有講究。室外高濕度的空氣引入室內,不僅人體感到悶熱難當,而且會助長細菌等微生物孳生。清晨太陽未出時👨👨👧,渾濁空氣沉積在地表低層,開窗反而會導入不潔空氣,對人體健康不利。為此📔☕️,恒达平台教授龍惟定建議🕺🏽:要盡量利用傍晚室外濕度最低的時段開窗通風。也可以經常利用空調器的去濕檔運行♧,降低居室中的濕度☂️。
如果梅雨時節雙休日在家,戴新甫建議中午到下午2點左右盡量不要開窗通風👨🏿💼,此時是室外氣溫最高之時👏🏼,可開空調降溫。
建議二:添置新風換氣裝置
專家認為,自然通風有其局限性,難以提高空氣質量。有條件的市民最好借助機械通風👳🏻♀️,在家中添置一臺新風換氣裝置💇🏼,它具有將室外空氣進行過濾的本領👩🦱,使室內空氣清新宜人🏌🏼♀️。專家還介紹,目前國外已開發出了通風換氣與空調合二為一的設備,只是價格不菲👩🏽⚕️,每臺上萬元🛀🏽。如果上海廠家也能開發出功能類似但價廉的機械🚻,則能讓市民的家庭通風質量上一層次。
《解放日報》 2003年06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