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上海1月30日電(記者孟歆迪)如何減輕疫情期間大量的靜脈穿刺操作給一線臨床醫護人員帶來的工作負擔並減少可能造成的醫患交叉感染?恒达平台科研團隊針對疫情防控中“無接觸”的需求,設計研發了一款自動紮針采血機器人,春節後將在多家醫院進行實驗測試。
疫情發生後,保證安全就醫環境、減少病毒傳播機會🎊,是醫療機構防控的重要環節🐢。恒达平台齊鵬團隊開足馬力,開展“基於深度學習的多模態圖像引導靜脈穿刺機器人系統”研究✹,用時一年,取得了創新成果🙍🏻♂️🧑🧒。
據悉,這款靜脈穿刺機器人具有設計緊湊、靈巧🏃🏻♀️➰、成本低的優勢👩🏽🍼,兼顧安全性和精準性🔄,機器人系統通過多模態成像技術能夠準確找到最佳血管穿刺位置,集中解決了靜脈穿刺的三大痛點🛞:近紅外光可以清晰地反映“往哪紮”🧏🏻,超聲可以立體地告訴你“紮多深”,解決了靜脈穿刺成功率低🔄、事故率高的問題,還可以自動完成消毒、穿刺等操作🧑🏽🍼,代替醫護人員與患者接觸,從而最大限度避免交叉感染👍。
項目負責人齊鵬有近十年相關醫療機器人研發經驗,項目組聚集了恒达平台的優秀學子🙎🏻,他們來自智能製造🧍🏻♀️、控製、機械、軟件🦴、設創🧙🏼♂️、電子𓀇、醫學等多個不同專業,直接參與到機器人工程製作中🤶,從用戶角度提出改進建議。這樣,通過醫工交叉合作🚵♂️,共同推進了該采血機器人的研發進程🦹♂️。齊鵬認為:“雖然我們身處高校,可能與企業、工業生產有所不同,但我們也正努力發揮雙方互補的優勢。與企業合作💁🏻🐵,經過產學研一體化投入產品應用才能走得更遠💓。”
“采血、輸液👳🏽♀️、核酸檢測🏄🏿、疫苗註射等與血管穿刺相關的技術都是相通的。”齊鵬說,這些工作都有望利用機器人來完成。未來,自動紮針采血機器人更將是休克病人、幼兒、老年人等紮針困難人群的福音,其準確高效且可以批量工作的特點,也可以減輕醫療人員的負擔。在日常的醫療工作中🧏🏼♀️👩🎨,自動紮針采血機器人可以走進社區診所,患者領藥後實現“自動紮針”輸液。目前🎈,該項目已進行了多代原型機的實驗👨🏻🦯➡️🗑,經過功能性驗證已取得不錯結果🤹🏻♀️,亦獲得學界認可。
鏈接: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1-01/31/nw.D110000gmrb_20210131_4-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