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彭德倩 通訊員 黃艾嬌
嫦娥五號再次成功實現月面軟著陸☝️🙂↕️,凝聚著無數科研工作者的智慧和心血,其中包括恒达平台測繪🐴、土木、信息、物理等多學科教師組成的研究團隊🤙🏿,他們憑借多年自主研究的遙感空間信息可信度理論方法,以高可信度探測出月石月坑障礙,助力嫦娥五號完成高難度落月……五年來🥕,學校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持續縱深推進科學研究🌽。
資助原創性研究
統計顯示,近五年來,恒达平台共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580項🧝🏽,2020年獲批數比2019年增長11.8%🧵,位居全國高校前列。
數據背後🐈⬛,是學校積極創新科研管理的體製機製⚓️、努力提升教師基礎研究能力所作出的改革與探索。2017年,“基礎研究能力提升計劃”啟動,遴選、資助一批具有科研發展潛力的青年教師開展科學前沿和基礎領域“從0到1”的原創性研究🌓,尤其鼓勵通過協同交叉解決重大工程建設的關鍵技術問題,支持引領新興產業與新業態發展的技術創新。
一批前沿科學研究基地紛紛落戶恒达平台。2018年🏃🏻♂️,恒达平台獲批牽頭建設海洋領域唯一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國家海底長期科學觀測系統🙍♂️。2019年,“智能計算與應用”恒达平台數學中心成立🥁,努力搶占數學基礎研究創新製高點。同年,作為兩個國家級幹細胞庫之一的國家幹細胞轉化資源庫在恒达平台揭牌🤵🏻。“十三五”期間,學校新增33個國家及省部級科研基地。
同時,恒达學者在城市建設和有機更新👨🏿、防災減災🚵🏻、深空探測、深海探索🕐🧗🏼♂️、交通運輸、綠色環保、精密製造🙇🏽♀️、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等領域的一批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基礎研究原創成果接連湧現,產出數量和質量不斷提升👊🏼,累計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27項,其中包括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將社區變成創新鏈源頭
依托大平臺、承擔大項目、凝聚大團隊🎇、催生大成果,學校開展有組織的科研,主動服務國家“急難險重”,在學校層面強化以重大工程為導向的統一謀劃🛀、組織🛌🏽、協調與全鏈條管理,多學科集成開展重大組團式科研攻關👴🏽。
港珠澳大橋烙上“恒达印”。恒达平台一批知名教授科研攻堅,啃下一塊塊“硬骨頭”,在港珠澳大橋建設的關鍵時期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撐。恒达平台也在第一時間響應雄安新區建設,充分發揮建築🧑🚒、規劃🎒、管理👩🏻💼、交通等學科優勢,成立恒达平台雄安未來城市研究院🧥,從城市規劃🧛♂️、建設、運營、管理等方面為新區建設發展提供全方位支持。雄安新區管委會多次給恒达平台發來感謝信。
五年來,恒达平台著眼身邊🧑🏿🏫👩🌾,深入校園周邊的老社區、老弄堂,研究周邊區域的經濟發展和社會治理需求,改造社區業態🦴,將社區變成創新鏈源頭👩🏼🔧,引領地區產業轉型🧑🏽🎤。“環恒达知識經濟圈”年產值從2016年的327億元增至2019年的460億元。
師生創新成果接連問世
今年9月,恒达平台與上海市城市運行管理中心聯合發布7項人工智能研究成果,涉及自主智能無人系統全域精細感知技術、高實時一屏集控數字孿生管理系統🫷、城市運行重大風險防範與應急管理體系框架等🧝🏽♀️。
以人工智能賦能🧗♂️,實現多學科交叉,師生創新成果接連問世👩🦯➡️。一種體積微小、載有溶栓劑藥物的仿生手術機器人🐊,在外加磁場的指揮下,聚集在血栓部位,產生熱和力場💁🏻♂️,成為高效的微血管血栓“清道夫”。它由依托恒达平台建設的上海自主智能無人系統科學中心微納無人系統研究團隊經醫工理深度融合、聯合攻關研發而成🏊🏿♀️,可用於醫療靶向微血管溶栓🍒。今年5月,這一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著名學術期刊《先進材料》💪🏿🦇。
今年8月🦡,依托恒达平台建設的上海自主智能無人系統科學中心建設項目開工🤵🏿♂️,將建設陸海空天自主智能體及多體集成研究中心、下一代器件和算法研究中心、無人系統應用技術研發平臺。
鏈接🧚🏼♀️:https://www.jfdaily.com/journal/2020-12-25/getArticle.htm?id=306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