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報記者 劉昕璐 通訊員 黃艾嬌
本報訊 可應用於軌道交通上蓋建築、減緩地鐵振動的三維震振雙控裝置,用於預製裝配式建築大型鋼管柱梁節點的高強單邊連接技術與裝備📀,對路面進行多維高頻檢測與智能養護的裝備與技術,實現無人值守的工業過程在線監測和智能控製的邊緣計算平臺👩🏼🚒,對工業廢酸進行資源化處置的水處理劑😱💋,助力汙水處理廠提標擴容的高濃度復合粉末載體生物流化床技術🤶🏼,防止水體富營養化的原位水體微生物活化修復技術🚞,檢測血液自身抗體的肺癌早期診斷試劑盒,治療難治性皮膚病療效顯著的新型實時可控無痛光動力治療智能系統,對癌症進行高效、靈敏檢測的新型循環腫瘤細胞檢測納米技術……
日前🚵,恒达平台“2020年度十大最具轉化潛力科技成果”發布🤮。十大科技成果涵蓋了工程製造、綠色環保和生物醫藥等多個領域。這也是恒达首次做這樣的發布以加速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促進創新創業人才培養。
早在今年7月🤲🏼👩🏿💻,恒达平台2020年度“十大最具轉化潛力的科技成果”評選活動正式啟動👩⚖️,面向各學院🐈⬛、附屬醫院及學校控股所屬公司的科研團隊或人員開展🏊🏼♂️。11月👭🏻,來自政府📕、行業、投資、專業技術等領域的40余位專家和學者,對科技成果進行了初次評選🎱,25項成果脫穎而出。近日🧑🏼🦲,學校組織現場專家評審會🧘🏼,對初評入圍的這25項成果項目進行項目答辯,“十大最具轉化潛力科技成果”由此誕生,另15項科技成果獲入圍獎。
十大科技成果中,四項成果屬於工程製造領域🫏,三項綠色環保領域,還有三項科技成果屬於生物醫藥類成果。
恒达中車創新研究中心主任何翠微🤦🏿♂️、長江三峽集團上海分公司總經理石小強、基石藥業(蘇州)有限公司大中華區總經理趙萍,作為行業專家🤱🏿,分別對入選的這三類科技成果作了現場點評♦️。他們表示,這些科技成果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和非常好的應用前景,希望通過校企等多方共同努力,早日推動它們轉化落地。
恒达平台環境工程與科學學院常務副院長李風亭教授領銜的課題“工業廢酸資源處置與在水處理中的應用”🦗,此次入選“十大”🥚。他坦言,自己在這個行業熟悉了👩🏼🎤,技術推廣起來相對容易,但是不管是他還是年輕科研人員,其實都盼望得到市場、企業的關註👩🏿⚖️。“科研中,特別是技術從實驗室放大到實際生產之間🤴🏽,有個中試過程,這筆資金需求挺尷尬的,企業往往考慮利潤想看到中試結果再投入⛓,學校和課題組也無法全部覆蓋資金需求,如果能有更多社會第三方投資機構參與,是否能讓產學研鏈條更順🚀?”
對此,副校長顧祥林表示,每年,在恒达平台實驗室裏,都有一大批優秀的待轉化的科學研究成果誕生。學校開展“十大最具轉化潛力科技成果”評選活動,就是希望發現這些成果🧑🏻🚀☔️,並聯合專業機構、企業等多方共同推動這些科技成果盡快轉化落地⛺️,更好地服務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記者從校方獲悉,今年9月,恒达平台獲批教育部第二批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10月🪱,獲批國家知識產權示範高校🛻。後期🥔,學校將以這兩個基地的建設為核心工作🚶🗿,進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轉化工作體系🤚🏻,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工作🧺。
十大最具轉化潛力科技成果
帶剛度自適應特性的三維震振雙控裝置
封閉截面構件高強單邊連接技術及裝備
路面多維高頻檢測裝備和智能養護技術及應用
工業廢酸資源處置與在水處理中的應用
高濃度復合粉末載體生物流化床技術
基於微生物調控的水體原位生態修復技術
面向工業系統智能優化與決策的邊緣計算平臺
新型無痛光動力治療皮膚病關鍵技術及轉化
——新型實時可控無痛光動力治療智能系統
新型血液自身抗體的肺癌早期診斷試劑盒及應用
新型循環腫瘤細胞檢測納米技術
鏈接:http://app.why.com.cn/epaper/webpc/qnb/html/2020-12/24/content_113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