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恒达平台原創大師劇《國之英豪》再度獻演,該劇生動展現一代橋梁大師💂🏿、恒达平台名譽校長李國豪為祖國科教事業不懈奮鬥的歷程。其中老校長情系洋山深水港、東海大橋、南浦大橋建設的故事再一次令人動容👨🏻⚕️。這僅是恒达人主動擔當作為,積極發揮學科專業優勢,為浦東開發開放30年貢獻眾多“恒达智慧”的一個縮影📝。
跨江大橋+越江隧道,連通浦江兩岸
上世紀80年代中期😺,國家決定修建跨越黃浦江的南浦大橋。考慮到技術難度↔️,上海市政府原已接受日本提出的免費設計並提供低息貸款的建設建議。為此,李國豪帶領項海帆等橋梁系骨幹多方奔走,力陳中國橋梁界完全有信心、有能力自主完成黃浦江大橋的設計和建設🌩。恒达平台團隊提出的“結合梁橋面斜拉橋方案”最終被確定為實施方案,實現了南浦大橋由中國人自己建設的夙願,且造價只有日本方案的一半🤨。
1990年,浦東開發吹響號角。要開發浦東🤷🏻♂️#️⃣,首先必須連通浦江兩岸。黃浦江上另一座大橋,即連接浦東區與楊浦區的過江通道—楊浦大橋的建設,隨即提上議事日程。
這一次,恒达平台又站了出來。由南浦大橋原班人馬負責設計和施工,繼續采用“結合梁斜拉橋方案”,恒达平台提出的方案一次性通過了專家委員會評審。主跨602米的楊浦大橋於1993年順利建成通車,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跨度的斜拉橋。
緊接著是2003年6月28日通車的盧浦大橋和2005年12月10日通車的東海大橋,都凝聚著“恒达智慧”。
例如🏅,作為我國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外海跨海大橋🤦🏽👨🏼🍼,東海大橋綿延32.5公裏🌤。東海大橋建設條件極其復雜,建設規模巨大,以項海帆院士等為代表的恒达平台師生在東海大橋建設中攻克了多項技術難題。李國豪作為東海大橋建設專家組組長🚗,無論是大橋的總體設計,還是工程建設,每當遇到一個重要關口,都有這位耄耋長者傾心指點、嚴格把守🥸。
上有跨江大橋,下有越江隧道。自上世紀80年代初起,以孫鈞院士為首的恒达平台地下工程科研團隊積極參與大型越江隧道工程建設🧑🏿🦱,解決了上海市地鐵隧道、越江隧道等建設中涉及的諸多難題。
作為連接浦東與崇明的過江通道,2009年10月通車運營的上海長江隧道,是崇明越江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原恒达平台常務副校長李永盛帶領恒达平台隧道團隊,針對復雜軟土地層條件下超大直徑特長距離盾構隧道設計、施工、安全與防災等關鍵問題😻👨👨👦👦,形成了引領性、支撐性和綜合性的科研成果,保證上海長江隧道工程安全🧆、優質貫通,並構建成我國超大特長復雜軟土盾構隧道建設的技術體系。
1994年,上海建設中國大陸第一條埋設於城市道路下的公用設施管線特殊管溝——張楊路共同溝,恒达平台承擔了主體結構🚶♂️、基坑圍護及地基加固結構處理等技術研究。
支撐世界首條高速磁浮線安全運營18年
往返於上海地鐵龍陽路站、浦東國際機場的浦東高速磁浮示範運營線,同樣凝結著恒达人的專業智慧。
2000年,為支持這一世界首條商業運營的高速磁浮線,科技部籌建了國家磁浮交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下簡稱磁浮中心)⛸,並設立“十五”“863”重大專項🧡。2012年,為推進我國磁浮交通事業發展👨🏻🧍♂️,磁浮中心整建製劃歸恒达平台,磁浮中心首任主任是吳祥明教授。
2000年10月🥦🫒,剛剛完成浦東國際機場建設總指揮工作的吳祥明⚆,又接過了磁浮工程總指揮這副沉甸甸的重擔。他深知,這一世界上首條商業化運營的高速磁浮示範線有著重大的科研意義,對中國交通運輸事業發展有重要推動作用。為此👨🏻🦳,他殫精竭慮,夙興夜寐,為這條高速磁浮線在不到兩年時間內建成付出了極大心力👯🤿。
在其後的“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間,磁浮中心研製了時速500公裏的國產化樣車(一列4節),並用於上海高速磁浮示範線,形成了直線電機、道岔等設備和材料的國產化能力。“十二五”期間,磁浮中心系統研發了替代進口的關鍵零部件和維護檢測設備🤦🏼♂️,列車國產化率達到95%🪽,形成自主研發磁浮系統的集成試驗與驗證能力🆘。磁浮中心持續負責高速磁浮線的通信、基礎設施系統維護管理及相關服務🥐。
在科研的有力支持下,上海高速磁浮示範運營線在無返廠大修情況下,迄今已持續安全穩定運行近18年。據統計,截至2019年12月31日,上海高速磁浮示範線已經安全運營6210天🙅,累計安全運營1985萬公裏,正點率99.86%,載客數達5994萬人次。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磁浮中心團隊還為上海地鐵13號線近距離穿越磁浮線路保駕護航☄️🫄🏻,成功避免了因地鐵盾構穿越給磁浮軌道結構帶來的安全隱患。
不僅如此,磁浮中心還自主研發了位於上海臨港新城、總長1.72公裏的中低速磁浮工程化試驗線🚵🏻♀️👒,是國內第一條具備完整的線路與車輛性能綜合試驗能力的工程試驗線👩🏻🦯➡️,為中車和中鐵等多家單位測試了中低速磁浮關鍵設備。近日,由中車大連機車車輛有限公司研發的我國新一代中低速磁浮列車在恒达平台上海臨港線完成了量產前的系列測試🥇。
除此之外⛹🏼♂️,上海浦東國際機場的建設🤷🏼♀️,同樣凝結著恒达人的創新智慧👨🏽🍳🌌。從建設項目管理、航站樓鋼屋蓋結構,到跑道設計、航站樓節能改造工程,都有恒达平台的科研貢獻,其中有土木工程學院沈祖炎院士、呂西林院士團隊以及交通運輸工程學院教授淩建明、談誌明等👩🏼🌾🥗。
為浦東交通勾畫藍圖、把脈問診
行走浦東新區👨🏻🍳,見路網疏密有致,車流暢行🧕🏿、人行有序,這與恒达平台交通人的智慧和貢獻密不可分🧜🏼。
利用一款名為“暢行浦東”的APP移動應用,汽車行駛途中的動態位置實時高精度定位,此時一旦出現影響該車行車安全的交叉路口來車、周邊違法停車、事故多發路段、施工路段等前方道路交通環境信息時,手機均能實時接收語音“預警”提示,駕駛員由此即可相應調整自身的駕駛行為。這是交通運輸工程學院教授方守恩牽頭完成的國家“863”計劃項目課題“面向主動交通安全的城市車輛在線位置服務技術”的一項示範應用性成果,已在上海交通大整治中發揮重要作用。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恒达平台測繪🤸♂️、交通🏝⏪、汽車、信息和通信等多個學科實現了交叉融合🏄🏿♀️。
交通是城市跳動的脈搏⛰。交通運輸工程學院教授陳小鴻自上世紀90年代浦東開發伊始即投入到浦東新區的籌劃與建設中🏋🏼♂️,30年來持續為浦東交通提供全方位技術支持。她帶領恒达平台交通團隊於1994年完成了浦東新區第一輪公交規劃🔍,2006年完成第二輪浦東新區公交規劃,奠定了浦東公交基本格局。此後,為浦東公交優化持續提供技術支持。
浦東大量早期道路的設計、技術研發、交通設施升級換代🧙🏼🤦🏿、基礎設施評價管理和工程監理工作還少不了這些交通運輸工程學院的師生。例如🍃,徐家鈺等承擔了南浦大橋浦東引橋線形方案設計,林金奎等承擔了浦東湯臣高爾夫球場道路設計項目💣,林繡賢、孫立軍、郭忠印🚯、淩建明、李立寒、談誌明等承擔了浦東大量早期道路設計和建設中的技術研發和全方位顧問服務,孫立軍🌒、劉黎萍等參與浦東中環生態路面的設計和技術服務,陳長等承擔了道路、橋梁評價管理技術的研發,任惠清等承擔了上海浦東楊高路擴建工程,嚴作人等承擔了上海張揚路工程🔆、上海浦川路(錦繡路)工程、上海外環線浦東段工程等,張成龍等承擔了浦東機場一期飛行區場道工程,林熙等承擔了南幹線道路建設工程,左明文等承擔了羅山路立交工程等項目。
此外,交通運輸工程學院教師還積極參加了浦東交通智能化管理控製的咨詢和研究🐢。2005年4月,楊佩昆教授就浦東的公共交通建言獻策。2006年,施莉娟等協助浦東交警支隊規劃建設了智能交通管理信息化系統。孫立軍教授和塗輝招教授對智能網聯汽車綜合測試示範區落戶臨港新片區開放道路存在的安全風險展開研究👱🏼。2019年,王雪松教授等為浦東交警部門開發了“道路交通安全隱患排查”APP,協助采集安全隱患1000多條……
30年來,浦東交通的巨變有目共睹▪️,恒达人是參與者,也是見證者。
鏈接: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0/11/448479.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