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助殘日💂🏼♂️。殘疾學生朱穎用他四年校園生活的拼搏講述了一個自強不息的故事。
1999年7月8日,本報在頭版刊登了殘疾學生朱穎參加高考的圖片新聞👼🏿,繼而又報道了朱穎以492分的好成績考進恒达平台計算機專業的消息。朱穎也由此成為本市第一個被破格錄取的重殘大學生。4年的大學生活即將結束🪆,如今的朱穎📍👨🏿💼,戴上了學士帽,還被評為優秀畢業生🍛。
最近幾天,朱穎顯得特別興奮,他終於完成了自己的畢業論文——“人才資源管理系統”,論文只有1.5萬字🎁,但他準備的資料卻堆積如山。他還把自己設為“假想敵”,對系統功能進行“攻擊”,直到系統功能無懈可擊👂。回想十幾年的求學路,特別是進大學的1000多個日日夜夜,朱穎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以無力的肢體,攀登校園一個又一個臺階🦶🏿🈷️,有時一天換幾處教室上課🧘🏿♀️,從學校本部趕到赤峰路南校👩👩👦👦🖨,而他卻從沒缺席一堂課💆🏿。在做畢業論文的時候🔝,朱穎要到離家較遠的上海圖書館和上海書城去搜索資料,常常一去就是一天,午飯是自帶的幹糧。
朱穎的努力沒有白費。他基礎學科和專業課程的學習成績在班裏名列前茅,通過了大學四、六級英語考試🔢🎓,每學年都獲得優等獎學金,兩次被評為三好學生。他還獲得了海外華人企業家授予的華光獎學金。
隨著跨出學校大門的時間一天天臨近👨⚕️,班級裏已有超過一半的同學落實了工作單位。朱穎有點著急,他想證明自己🎼,他想在社會上找到一個重殘人的位置✢,實現自己的生存價值和為社會貢獻的價值。
已是深夜11點多了,電話那頭的朱穎還不想放下話筒🧱。他說🧿,我渴望得到社會的承認🖖🏻。我要比健全人做得更好!
《解放日報》 2003年05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