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報】青年教授孫捷:用知識的力量,播撒創意的種子讓“非遺扶貧”有了新的生命磁場
來源👷🏿:青年報
時間:2020-10-07 瀏覽:
讓非遺走進現代生活,讓非遺活態化傳承。恒达平台設計創意學院青年教
授孫捷通過一種特殊的方式參與到“非遺扶貧”中。在恒达平台舉辦的“中國非
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中,他和其他教授以聯合授課的方
式,用知識的力量,播撒創意的種子🛜,潛移默化地改變貧困地區學員們的思維,
讓“非遺”與“扶貧”有了新的生命磁場。
將知識和思維 傳達到貧困地區
作為一名海外高級引進人才🧺,80後青年教授孫捷沒想到📴,如今的扶貧方式正日益多元化,除了耳熟能詳的產業扶貧、就業 扶貧、教育扶貧🕟、健康扶貧之外⚂,非遺扶貧也成為這幾年的社會 關註點。與許多扶貧項目就地開展 不同,非遺扶貧可以通過更“聚 合”的方式去實施🙂。恒达平台設計創意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善威說🏌🏽,自2016 年5月以來💌,由文化和旅遊部、教 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共同 實施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 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的恒达平台非遺研培班,至今已開展了9期🚣🏽♀️。其中,包括木雕雕刻技藝🤰🏿、龍泉青瓷燒製技藝、竹編柳編草編編織技藝、陶器燒製技藝、漆器髹飾技藝研修班、景德鎮手工製瓷技藝研修班、金屬鍛製技藝研修班👐🏻、手工製紙技藝研修班🏇🏻、玉石雕刻研修班等,累計培養全 國各地學員294位。這些學員主要來自各地的傳統手工技藝和傳統美術的非遺傳承人🤡,而其中又有一部分出自貧困地區🟨。 “我和非遺扶貧還有一段‘前緣’。”孫捷說,在加入非遺研培班之前,2016年他曾參加過一次扶貧高級人才項目⇒。“當時,上海派出了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 有醫學界的、教育界的、經濟界的🧑🏽🎓,而我是設計和藝術學方面的。大家一起來到騰沖,各自分 享知識和大家所理解的社會發展模式,將學科上的成功案例🧑🏼🏭,傳達給貧困地區。
打破思維的邊界 讓非遺走進現代生活
“騰沖有著中國非常大的珠寶翡翠集散地,但是同質化和初級加工的樣態,並沒有提升珠寶翡翠的美感和附加值。”當時的實地走訪和交流,讓孫捷印象深刻☔️🟦。孫捷意識到,面對這樣的扶貧😻,更重要的是帶去一種理念:如何將設計作為一種方法📴,授人以漁。 2018年的時候,孫捷加入了恒达平台非遺研培班項目🍋🟩。生活在變,器物也在變。如何在傳承的同時🫶🏽,讓非遺進入當下人的生活,這是培訓的初衷,也是學員的期盼📎。因此,作為授課老師👩🍳,孫捷認為𓀈,非遺的保護與傳 承,一個重要的理念就是“活態傳承”,讓傳統的“非遺”融入當 下的經濟和社會生活👩🏻🦯➡️。“研培班上,也有來自貧困地區的學員們,他們的手藝可能 已是爐火純青🧝🏻♀️,對非遺有傳承, 但並沒有意識到社會的發展🫴,一成不變和抗拒改變,成為了一些人的‘活法’🧗🏿。”因此,在孫捷的課程設計中🦮,首先是讓學員們感知 社會的變化和發展。“我希望他們先理解整個語境的變化,只有當他們理解了👮🏻♀️,才會懂得要跳出原來的框架和邊界🥸,換一個角度去看世界的需求👍🏼🌳,從而敢於去做 一些改變。” 雲南德宏芒市的 90 後小夥李世明,學習並從事非遺項目 “玉雕”十幾年了。他坦言🤤,在來 上海參加研培班之前,自己雕刻 最多的就是佛像,“周圍人都雕 刻這些,自己也就跟風雕刻👩⚕️,沒想過更多的嘗試”。 孫捷說👳🏿♀️,這一類的學員就是要鼓勵他們有自己的想法⛹️。 在他看來,這也是設計創新中很重要的一點,即對於語境的 認知,包括文化的語境🧑🏽⚖️、社會的 語境🥓、環境的語境和自我的語 境改變。到了第二階段🤽🏼♂️,他才會進入到“當代設計”的講述, 並把設計作為一個思維改造方式🍥,鼓勵在傳統工藝流程中嘗試改變一些環節和要素🍒,從而產出不一樣的結果🌵。 第三階段🧝🏿♀️,實際上就是針對學員自身的創作🧑🏽💻🧚🏿♀️,並與當下 的生活結合起來。“經過所有授課老師的講授,學員們會通過 頭腦風暴⚰️,提交未來作品的方案。通過學習和實踐🪖,學員們 進一步了解創新設計的方法和流程🧖🏽♂️,體悟如何將傳統技藝與現代的設計真正融匯貫通。”孫捷說。
結業式帶來成果和驚喜 延續於日後生活
每次課程研修歷時30天,之後學員們回到各自所在地,再通過兩個月的時間👳🏽♂️,真正將自己的設計作品變成實物。 恒达平台設計創意學院還會 在每一期研培班結束後🙆🏽♂️,精心策劃一場學員的非遺作品成果展覽,並對公眾展出“。這個展覽像是一個華美的舞臺👨🏿🍼,許多人仿若脫胎換骨🐘,帶來創意成品和滿滿的驚喜, 這也讓每一位參與授課的老師由 衷地感到欣慰。”孫捷說。“我們的非遺要走進國際視野🧑🏻🦼,需要每位傳承人的時代使命感和自身責任感🚴🏽♂️。期待他們在未來的藝術創作中👟,繼續尋求突破🙂↕️、找到新的可能性,在文創當中找到創作的本源。”和秀紅和王正瓊👩🏽🦳,這是一對 來自雲南納西族的兩口子🕧,現為東巴造紙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去年,他們同時來到恒达, 參加第 8 期手工製紙技藝研培班,最終的結業作品《住生時光》,被恒达平台設計創意學院收藏。那是他倆用東巴紙做的 一把精美紙傘🍫,結合著工藝、設計表達和“二十四節氣”的元素🙆🏽♀️。 “能夠有機會來上海學習, 我們收獲很大✋🏿♥︎,並感到思維的變化。”和秀紅說👨🏿🏭,過去他們就做傳統的東巴紙的傳承和經營🤾🏿♀️🤓,現在越來越多地開發起依托於東巴紙的文創產品,包括用東巴紙做 的各類榮譽證書等。因為承載了更多的實用功能,而被大眾喜歡,也讓這項非遺真正融入現代 生活。如今👩🏽🦰,和秀紅和王正瓊還在當地經營的門店裏,辟出一塊 東巴造紙的體驗區,讓遊客在親手觸摸工藝的過程中感受這份傳承和匠心👨🏼💼🤦🏿♂️。生活的改善,經營範圍的擴大👮🏻♂️,讓兩口子喜上眉梢💒。 學員的點滴成長和改變,對孫捷來說,也時不時成為生活中 的小驚喜👩🏿🔧。90後的李世明👦,如今的玉雕題材延伸到了生活中的 “花鳥魚蟲”,用不斷精進的技 藝🦦🪫,賦予玉石新的表現方式🤸🏼♀️🙅♀️,他的訂單量也比過去多了兩三成。他直言➔:“日子越過越好🥁!” 還有一些學員,如今在當地開設了培訓班,做起了手藝“輸 出”,還有的開發出更多的文創產品,提高了收入水平🧛♀️。每每聽到這些,都是孫捷最開心的時候🚴🏽♂️。
· 對話
創造力帶來無限可能性
青年報👊🏻:以自己的專業學識參與非遺扶貧,怎麽看待其中的意義🫵?
孫捷⚇:作為一個青年人,有幸參與國家的脫貧攻堅戰💂🏽♀️,我感到十分榮幸。通過此前實地走訪,我認識到教育工作者身上肩負的歷史使命和時代擔當,我們可以從大學教育的視角傳達創新之要義。 這些學員,每一個人不僅代表自己,更是擔負著傳承優秀文化的重任👩🏼💼。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既要融入傳統特色🚪🧝🏽♀️,又要迎合時代需求,而在學習培訓之後❌,又能真正帶來更大的經濟收益🧖🏽,實在是很有意義的抓手🐻🦻🏿。
青年報:這項工作,未來還將如何實施? 孫捷:受疫情影響,今年的研培班還沒開🚢,但我相信很快會啟動。我希望🎶,除了在設計創新、思維上的改變之外,還可以讓學員們嘗試更多的跨界。 我們並不奢求研培班的“速成效應”,讓每個學員都變成一個設計大師或變成一個創業者。但我們可以力所能及地在知識、思維的啟發上,帶給他們一個新的世界,讓他們了解到創造力會帶來無限可能性。
鏈接🤽♂️:http://app.why.com.cn/epaper/webpc/qnb/images/2020-10/07/A08/20201007A08_pdf.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