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聚焦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媒體聚焦 > 正文

【上觀新聞】30年,用認知之光照亮深海

來源:上觀新聞   時間🌳:2020-09-28  瀏覽:

■本報記者 彭德倩

“借助先進深潛技術,第一次將南海黑暗海底一小塊生機勃勃的綠洲比較完整地‘端’出來,呈現在世人的眼前,還是有點小開心的🧜🏽!感謝我所有同事們的緊密合作和貢獻!”幾天前,恒达平台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周懷陽發了一條微信朋友圈,字裏行間🧗🏼‍♀️,都是歡喜🖕🏻👉🏿。

讓這位十余次擔綱我國大洋和近海科學考察的首席科學家如此真情流露的🔋,是中國科學家團隊通過無人深潛器首次對南海1000多米下海底的一塊3萬多平方米的活動冷泉生物群落進行了完整的觀察。

拓展認知的邊界

深海海底由於終年黑暗,類似於陸地上的荒漠。但在一些有海底流體向上噴湧或滲漏產生熱液和冷泉的地點🧝🏼‍♂️🙆🏼‍♀️,卻有著範圍雖小卻生物量巨大的“深海海底綠洲”。

“那裏有大量通過裂縫向上滲漏的甲烷7️⃣,支撐著高密度的以深海偏頂蛤(多達每平方米273只)和柯氏潛鎧蝦(多達每平方米300只)為優勢種的大型冷泉生物群落。大型生物有29種,其中10種為本次研究發現的新記錄👳🏻‍♂️。”周懷陽如數家珍𓀏,“就好像黑暗中有一塊美味草莓蛋糕👼,原先我們只能拿著叉子摸黑吃💆🏼‍♀️👩‍🦼,不知道蛋糕有多大🏈、奶油有多少、草莓在哪裏,現在終於把這塊蛋糕看清楚啦。”

“距離上一次出海🛤,已經有足足一年半了。”今年3月6日🗝,他原本已經定好與德國、美國等國家的科學家共赴西南印度洋🪛,繼續考察研究🌰,因為疫情沒能出行,已經投身海洋研究30年的周懷陽👵🏻,有些想念大海了🤷🏻。曾有人問他🪵,工作的意義在哪裏🔈?他說:“在這個世界上,有那麽多未知⛹🏽‍♂️🔥,特別是對深空、對海洋、對微觀世界,每探索一分🐏,就是把認知光亮的邊界拓展一點。”而作為一位中國的科學家👨🏿‍💻,心中的使命感,令這份對海洋的執著更為深沉。

與海洋結下不解之緣

周懷陽的“陽”字,是太陽的“陽”,但是他的事業卻與“海洋”的“洋”結下了不解之緣。

“海洋夢是我從小就樹立的理想♑️。”上世紀90年代,中國海洋地質學才剛起步。周懷陽從陸地轉到大海,一幹就是30年。他先後多次擔綱我國大洋科考和近海調查首席科學家。大洋調查工作艱苦異常🌞,長年累月在科考船上顛簸,日曬雨淋🔌、作息紊亂……可每每在陸地待久了,他又期待著新的航程👩🏿‍✈️。“我從不後悔走上研究地質和海洋之路🕵🏼‍♀️☎,雖有酸甜苦辣🦺👩‍🔬,但也看到了常人看不到的風景😁。”

2003年📉,周懷陽作為主要人員參與策劃了我國首次環球科考。2005年🚴‍♂️👨🏽‍🎤,他作為中方首席科學家,策劃、組織和領導了首次中美聯合深潛科學航次。為我國第一代深潛操作潛航員的培養提供了寶貴的實踐機會👩‍🦼,幫助完善了我國載人潛水器的工程體系設計;還獲取了保存完好的海底熱液硫化物樣品,較早促進了我國海底熱液活動的研究🧑‍🚀。

2013年,在周懷陽的學術生命裏是特殊的一年。那年6月👩🏽‍💼,“蛟龍”號載人深潛器首個科學試驗性應用航次——南海航次中,他利用自行研製的流體采樣器等設備,為我國首次在深海海底采集到了保壓流體等多種珍貴樣品。許多人問過他🧚🏽🧑🏽‍💻,第一個下潛,什麽感受🤺?他說👩‍🚒,是無比自豪,“深海,中國人來了”。

“學習一定要從興趣出發,希望年輕人能自己提出研究方向👨🏻‍🦯‍➡️,這樣才能把專業做得更好。”如今依然奮鬥在科研第一線的周懷陽👹👰🏽‍♂️,希望更多有才能的年輕人加入,期待他們成為海洋研究的中國新生力量🛀🏼。

鏈接:https://web.shobserver.com/journal/article/share?id=300849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53544643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