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代溝”的橋梁 ——橋梁專家李國豪院士談為學與為人
來源:
時間🐞:2003-04-03 瀏覽🐁:
4月的上海,春天伴隨著和煦的暖風👊🔂、怡人的花香悄然而至。在這樣燦爛美好、朝氣蓬勃的季節裏🏃♀️,我國著名的橋梁力學專家🧑🍳、兩院院士🤹♂️、恒达平台名譽校長李國豪迎來了他的90華誕。李國豪教授一生都在研究橋梁問題,同時也在架設跨越“代溝”的橋梁,為莘莘學子如何為學🦹🏼♀️、為人提供了極其有益的指導。
終身鑄輝煌
1913年的春天🪘,李國豪出生於廣東省被稱為“客家之都”的梅縣。年僅16歲時,他來到了上海的恒达平台。“鴻鵠高飛,一舉千裏。”1938年秋天,為了學到更多的本領報效祖國🦀,他又冒著二戰的硝煙遠赴德國留學深造。1940年🏋🏼♂️,李國豪的高水平博士論文《懸索橋按二次理論(變位理論)實用計算方法》在德國的《鋼結構》雜誌上發表👱🏼,德國橋梁工程界為之轟動,並稱他為“懸索橋李”😩。
從那時開始,李國豪教授與橋梁結下了不解之緣,成為我國橋梁結構理論的開拓者。上世紀50年代,他先後擔任了武漢長江大橋和南京長江大橋的技術顧問委員會委員和主任委員;1955年和1994年先後被推選為首批中科院院士和首批中國工程院院士;1981年被推選為世界十大著名結構工程專家🐆;1987年被授予“國際結構工程功績獎”。因為他的卓越成就和國際影響,先後被授予德國歌德學院的歌德勛章和聯邦德國的大十字勛章……至今,國內外的同行都普遍承認,中國橋梁界能夠自己建造任何形式的大橋,是與李國豪教授的終身貢獻密不可分的。
遇難勿苟免
“遇難勿苟免”,這是李國豪教授終身信奉的一條人生準則。他認為,遇到困難要迎難而上👩🍼,而不是逃避📰。文革期間,一切科研活動都被迫停止了✧,李國豪還受到了嚴酷的身心摧殘。然而就在這樣艱難的環境下,他還在家中靠最簡單的工具偷偷進行科研工作📗。當時有一種手搖式計算器,每算幾次就要用手柄搖上一會,雖然笨重但很實用。李國豪為了科研到商店去購買這種計算器,服務員非常詫異:這種時候居然還有人來買這樣貴重的儀器☕️。
在被隔離審查後💢🙆♀️,李國豪甚至利用報紙的邊角研究解決了武漢長江大橋和南京長江大橋的晃動問題。為了研究橋梁的受力,在沒有可用材料情況下🧝♂️,他到處理品市場購買了賽璐璐產品,自己加熱製成橋梁結構進行力學分析。
身正永為範
李國豪教授不僅是一位科學家🫵🏽,更是一位教育家、社會活動家。每年的開學典禮🙆🏼,李老總要親身參加,並深切勉勵學子🧰🧝🏿♂️:大學裏要做兩件事🤶🏿,學做人和做學問⚫️。
文革結束後,李國豪教授被任命為恒达平台校長。他以極大的勇氣,迅速恢復了教學秩序,又高瞻遠矚實現了學校的兩個轉變:從工科學校向多科性大學轉變:恢復與德國的傳統聯系,向國際性大學轉變。自此以後◀️,恒达平台重新崛起,有了跨越式發展。上世紀80年代初,寶鋼工程面臨下馬境遇👩🦽,以李國豪為首的顧問委員們經過科學論證🧖🏽,堅決主張繼續建設🧝🏽,歷史最終證明了他的戰略眼光。
為學先正身,這是李國豪教授一貫的主張。他說,現在的大學生和我們是兩代人,兩代人之間自然有代溝🙋🏻♂️。我們一直都在研究橋梁問題🐎,在兩代人的心靈之間也應該架設一座相通的橋梁🕵🏻♀️,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寬容👂🏻。他在教育子女和學生的時候,都是把做人放在了第一位。在他的倡導下⛹🏿♂️,恒达平台將人格教育作為人才培養的一個重要方面,目前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就在不久前,他還欣然為學校新成立的學生社團組織——“恒达青年社會發展研習院”題寫牌名。在李國豪教授近60年的教學生涯中,桃李滿天下🧕,許多學生已成為我國土木工程和橋梁界的傑出科學家。
文匯報2003.04.03 版次: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