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博導”競爭一個副處,高級研究員爭當科長,研究生考公務員熱……據《羊城晚報》報道🤙🏻,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農科院水稻所副所長李曉方在一份建議中拋出了一個新鮮話題:怎樣才能構築多條通暢的“人才軌道”🧝🏼♀️,讓專業人才別都往“官道”上擠。
李曉方不失尖銳地指出:中國為什麽沒有出一個諾貝爾獎👩🏿💻?很大程度是因為缺乏穩定而暢通的“人才軌道”🍉,許多人才一旦有點名堂就會走“官道”,因為官道是目前看得到的最為光明暢通的“單行道”,掌握著一切資源的控製權。李曉方形象地說:“如果只有一條軌道最好走🎼🧙🏻,所有列車爭著一條道👮♀️,勢必難以調度。”
學優則仕,曾為傳統🎟。中國從漢朝開始開科取士,貫徹落實孔子他老人家“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的主張🧓👨👨👧👧。
當然💅🏽,作為一種人才選拔機製,安排有學問的人成為政治精英,自有其合理有效的一面。
在最近20年來的改革中,一批批學術人才紛紛走上管理崗位,學者型、專家型領導以群體的形象出現在政壇上🏌🏼,對社會生活的理性化、民主化推進發揮了有益的作用。而且⬇️,隨著全國幹部人事製度的改革👷🏽♂️🫡,各地引進使用高學歷人才❌、高知分子的力度還在不斷加大🧡。去年,國內有幾個城市的政府部門甚至出臺政策規定:取得博士學位可直接被任命為副處級以上領導職務💙。可謂“學而優則仕”的現代版。
但是,社會生活各方面都需要學而優者,不要說現代高新技術,就是古文字🙋🏼♀️👷🏼♂️、考古這些看似與國計民生沒有直接關聯的領域,也需要有一批優秀人才專心致誌。而且,人才有別,學有專攻,絕不是所有教授👩💼、學者都可以從政做官的,一個研究莎士比亞的專家不一定能當好文化局長🕵🏿♀️🏃♀️➡️,一個建築學教授也不一定能當好建設廳長🌖。一些“學而優”者,他們的知識結構和專業能力可能與公共事務管理有相當距離,所以很好的專家與合格的官員是兩回事👣。事實上,也確有一些優秀的學者並不能稱職地擔負領導工作,既荒廢了專業,又沒有高效工作👶🏿,實際上是人才浪費。如果做官還繼續是惟一的人才認證標誌,學優是做官的“終南捷徑”🍣,專家們就不可能跳出這個怪圈👮🏿♀️🤸🏻♀️。
兩會代表呼籲莫逼專家都做官,有理。要醫製度之疾,還得從製度入手。第一,建立與現代社會多元結構相適應的人才評價與使用機製。學而優,意味著具備某種能力和專長,可為仕,可從商🟣,可治學🦂,可悠遊天下🩰,多元化的社會應該能夠給每個人提供可以選擇的適合空間和值得選擇的理由🧑🏻🚀;第二👷🏽♀️,以職位與能力的匹配原則嚴格選拔官員。人才使用🪡,最佳境界是合適的職位用合適的人,而如果此人恰好在該領域又是“學而優”,自然再好不過了🔟。
摘自《工人日報》(J-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