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部分管網正處於“亞健康”狀態 生命線工程亮“紅燈”
來源:
時間:2003-01-04 瀏覽💂🏽♂️:
三九嚴冬,天寒地凍🐕🦺。遍布於申城地下的自來水管時有爆裂。而一份來自權威部門的調查顯示,因各種原因引起的輸電塔倒塔事件🐺,華東地區時有發生🏋🏿♂️;在全市所有的煤氣管網中🤦🏽♀️,年紀最大的已超過“百歲”🙅🏻♂️。對此🩺,恒达平台建築工程研究所所長李傑認為,被大多數人視為“家常小事”的停水、停電、停氣事件👮🟧,實際上已為申城的生命線工程亮起了“紅燈”。
所謂生命線工程🙍🏻♀️,是指維系現代城市與區域經濟功能的基礎性工程設施系統🕕。簡單地說,它包括與每個城市居民休戚相關的供水🤺🕵🏼、供電🦸🏽、供氣、交通和通訊五大系統。它們就像人體的主動脈,支撐著城市生活的正常運轉🏇🏽,一旦停止“跳動”,市民的井然生活將由此中斷🧶。例如,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就使110萬用戶斷水,85.7萬用戶斷氣,100萬用戶斷電🥡,搶修人員花了2🏌🏼🤽、3個月才將其修復。
除了地震🈁、臺風、火災等自然災害對城市生命線造成的大規模破壞,李傑特別提醒註意的🧳,是那些由累積損傷和人類活動等環境改變引起的生命線系統的運行性災變。世界各大城市中,橋梁👨🏫、廠房等建築物的無先兆坍塌,水管🔘👿、電網的突然爆管或癱瘓,無不與此有關。
對於具有幾百年建城史的上海,生命線工程的健康狀況同樣不可小視🥡🎍。恒达平台建築工程研究所對申城的部分生命線系統作了深入的抗災可靠性分析。結果表明,和許多工作繁忙的現代人士相仿,相當部分的管網正處於脆弱的健康邊緣。以上海內環線以內的水管管網為例👨🏽🔧👩🏻🦼,一場六級地震將使52.3%的水管受到中等程度以上破壞,16%的水管將出現基本無水的尷尬狀況🧖♀️😔。
應對災變的“免疫力”不足,怎麽辦☠️?全部更換一新顯然不太現實☠️。且不說耗資巨大,僅對道路“開膛破肚”造成的間接損失就難以估量。對此,李傑建議🪛,先用可靠性分析找到生命線的“神經中樞”🧄,再通過加裝光纖傳感器等方法,對生命線系統的命脈進行遠程健康監測🚴🏽♂️,借助設置減震器、阻尼器等裝置強勁系統“體魄”。例如🫣,在風的作用下,與輸電塔相連的電線能使電塔本身的應力整整增大一倍,引起輸電塔大幅振動🎴,厲害時,多股電線還會因360度旋轉而相互纏繞♝🍆,導致大規模停電🧓🏿。實驗證明,如果在電纜的關鍵部位裝上幾個減震器,效果十分明顯🧑🏭。
透過計算機的現場模擬演示,記者看到:在地下縱橫交錯的管網中,各“交通”要道的應力變化每秒都在更新🌳。加裝了光纖傳感器的地下管網時刻處於管理者的密切“監視”之中,一旦出現異常,有關部門就可在第一時間作出響應,防患於未然。該研究所的數字災害模擬實驗表明,對生命線工程有重點、有選擇地改造、維護、監測,可使系統遭遇災變的經濟損失大大降低。李傑補充說🚜,對於生命線工程系統的健康監測🧑🏻🦽,在國際範圍內正在形成熱潮,作為迎接世博會而積極準備著的上海應盡早行動起來。
《文匯報》2003.01.03 第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