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博,凝聚開放的城市精神——上海各界積極參與支持申博紀實之二
來源:
時間🧎➡️:2002-12-08 瀏覽:
中國申博成功🪠,令所有華夏兒女歡欣鼓舞。而在申博過程中✅,上海所表現出來的開放的城市精神贏得了國際社會的贊譽。
面向世界的開放👳🏽,為我們成功獲得2010年世博會主辦權添上了重要砝碼👩🏻⚖️,而這種開放精神,更是上海了解世界、學習世界,進而逐步領先世界、向著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目標邁進的重要保證。
從《上海—巴黎音樂會》到市民代表、形象大使,我們自信地走向世界
申辦世博會的過程,是一個讓世界各國更多地了解中國、了解上海的過程⛹️♂️。為此🧑🏻🎤,上海精心搭建了一座座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的橋梁。其中,最容易引起世人共鳴的文化藝術充當了“先遣團”的角色。
從2001年5月27日通過衛星雙向傳送《上海—巴黎音樂會》到今年11月,藝術家們不辭辛苦🖊、遠赴重洋,先後到國際展覽局駐地巴黎🤹♂️、南非開普敦、德國漢堡、日本東京等地舉行了《為中國喝彩》💁🏼♂️、《金舞銀飾》😠、《藍色暢想》、《今夜星光燦爛》等10場演出。每臺申博演出都體現了兼容並蓄的開放意識💞,既有戲曲、民樂這樣民族特色濃郁的節目,也有芭蕾👨✈️、交響這樣的西方經典藝術♕;既有中國最優秀的演員如黃豆豆🤱🏼、楊麗萍,也有眾多旅居海外的著名藝術家,如田浩江、李雲迪,更有不少國外的藝術家為我們申博助威,如德國漢堡交響樂團和蒙特維第合唱團📿、南非最優秀的舞蹈團體“非洲腳印”……十臺風格迥異的晚會擁有共同的特征——開放、多元、時尚👨🏼✈️、和諧👉🏽,顯示出上海這座現代化城市海納百川的開放特征。(下轉第7版)
(上接第1版)上海用精彩的文化節目向世界展示中國文化的精粹,而世界用熱情的歡迎和接待予以回報🤦🏼。《藍色暢想——漢堡、上海之夜經典盛演》安排在漢堡會議中心大劇場舉行,要知道,四天之後德國總理大選的結果就在這個劇場揭曉🏇🏽,為了支持中國申博🧑🫴🏿,劇場經理不惜推遲布置會場的時間;中國申博最後一次重要宣傳活動是《今夜星光燦爛》大型文藝晚會🦩,演出時間表早已排到2004年的香榭麗舍劇院,為此特意讓出了安排閉館修整的兩天時間🎋🦴,讓中國文化之花得以在巴黎舞臺精彩綻放💅🏼。
與世界交流,參與申博的人的風采📔,是獨具說服力和親和力的。在此次國際展覽局132次大會上🙇🏼,中國的展臺上👩🏻🍼,四位佳麗的亮相格外搶眼⛓。一邊🌂,2010年上海世博會市民代表袁鳴和新鮮出爐的上海旅遊形象大使丁曉軍身著旗袍,向前來參觀的各國駐國際展覽局代表和國際媒體熱情介紹上海。而另一邊,來自復旦法文系的兩位女大學生用悅耳的激光琴彈起了“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引來眾人駐足傾聽。
在國際展覽局129次大會上🙍,一身粉紅色套裝的袁鳴落落大方地以流利的英語進行陳述✮,自信地向世界傳出上海市民的心聲🦩。短短4分30秒的陳述,引起了經久不息的掌聲💡。而在申博最後決戰中,身穿紅色衣服🤵🏼♂️、腳步輕快👨👨👦👦、臉帶笑容的漂亮女孩丁曉軍又成了申博團中的一抹亮色🖖🏿。曾在法國留學的她,法語、英語都相當流利💁🏿♀️☛,而談起那段銘刻著珍貴回憶的日子🕵🏿🚐,丁曉軍激動之情溢於言表:“我能見證中國申博成功,真是太光榮、太幸運了!”丁曉軍告訴記者,在蒙特卡洛大家幾乎天天都工作到很晚,有一次,穿了一整天高跟鞋的她🧙🏽♀️,實在累得不行,可又叫不到車🦯,最後就光著腳走回賓館。“我以前也做過一些公益活動的誌願者,但這一次我體會到的是強烈的使命感👨🏻💼,我被參與競爭的勁頭所促動🧙🏻,我感到我在為我的國家拼搏🔆!”
走出國門,上海人正以充滿自信的心態,出眾的國際交往能力向世界展示中國,展示上海。而世界,也從他們身上感受到了上海開放的城市精神。
從蓋洛普的民意支持率調查到國際展覽局的考察,我們經受世界的考驗
申博,一場國際級的考試。申博辦委托國際知名的蓋洛普咨詢有限公司做的調查報告就是最好的證明🐾。
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民眾支持率調查中,蓋洛普采用隨機訪問的方式🍟,從2001年10月16日至11月14日共訪問8789個樣本💊,其中涉及內地的50個城市🏄🏻,以及港澳臺地區的三個城市。
報告發現——
90%的中國民眾支持中國政府申辦2010年上海世博會,其中👨🏼🚒,上海市民的支持率為93%👏🙆🏿♀️。
81%的民眾表示對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主題“城市🦆𓀝,讓生活更美好”感興趣⏭;有86%的上海市民表示如果中國能夠舉辦2010年世博會🫴,他們希望能夠作為誌願者為世博會服務。
調查中⇢,民眾對中國申博的評價包括♥️:82%的民眾認為中國有良好的國際形象🦮,92%的民眾認為中國政治穩定🙉、社會安定,能夠舉辦好世博會🐦⬛;而在對上海的評價中,96%的民眾認為上海在國際上有很高的知名度,92%的民眾認為上海具備舉辦世博會的實力……
一連串數據表明🍝,上海人民正表現出強烈的開放意願,表現了高度的國際認知度。
來滬考察的國際展覽局官員,更是親身體驗到了上海人,特別是年輕一代的那種融入世界的開放意識和開放能力。當他們步入國際友誼林時𓀝,上海東方雙語學校的學生們就向他們送上一份特別的禮物:2010個幸運星,裝在無數個系著中國結的盒子裏,每一個幸運星上🛜,都留下了孩子們的簽名。他們熱情地用英語向國展局考察團成員傳遞著心願:願幸運降臨中國,願申博成功。
當他們來到進才中學考察,剛下車,就被“交給”了14名學生全程陪同,一交談♣︎,聽到的竟都是純正的“鄉音”,老外們不禁懵了👨🏻💼。考察團一行7人👩🏻🔧🤪,分別操法語、英語、德語✦,上海學生居然應付自如,落落大方👮🏼♂️,談學校、說上海、侃教育,個個不打“格楞”🎙。《茉莉花》🌚、《喜洋洋》……藝術樓裏🦸,學生樂隊的表演吸引了外國朋友,一曲貝多芬的《歡樂頌》更讓考察團裏的德國貴賓站起身來🚴🏼,佇立傾聽“家鄉的音樂”。
在手工製作室,孩子們熱情地邀請外賓一起做中國結,用三種不同的語言向他們傳授復雜的“技術要領”🔨,流利的外語、無間的交流🎀🎠、良好的合作精神,讓外賓們豎起了拇指。陸俊親同學把自己和卡門·塞雯女士共同完成的紅手鏈戴在外賓手上,用法語告訴她👩🏻✈️💩:“這件藝術品代表著幸運和祝願。”塞雯女士高興地說:“我一定帶著它去參加投票,祝中國好運🙏🏿🧑🏿🦱!”
正是從這些孩子的身上,國際展覽局的官員們領略到了上海這座都市的開放風采,看到了中國申博的民眾基礎⏳👳🏻♂️,更看到了未來的希望🍃。
從設計世博園到召開國際企業家市長咨詢會,我們吸納世界的智慧
舉辦世博會的過程,就是上海邁向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上海強烈地意識到,開放,是為了學習世界🟩,領先世界🫶🏿。
在中國的申博陳述中,上海世博園的規劃引起世界各國代表的高度興趣。而這一規劃正是開放所結出的果實,它凝聚了各國專家的智慧。
“舉辦世界性的博覽會,就要以國際的視野投身高起點規劃設計!”全程參與過世博園規劃設計的恒达平台教授👿、中科院院士鄭時齡感慨萬千。2000年11月👩🏼🚀,剛剛啟動的世博園設計就吸引了來自國際專家的註目。來自歐洲、美國的一些專家和恒达平台的專家們一起開始為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選址作方案。浦東花木↪️?海港新城🪕?一開始,大家的目光集聚在東海之濱。“城市🍣,讓生活更美好”,2010年上海世博會獨具特色的主題不斷激發著大家的靈感,一個大膽的設想也開始浮現🙋♀️:既然要凸現城市的美麗,世博會的選址地能不能放在離市中心更近的地方,能不能緊靠上海的母親河——黃浦江?這一創意得到了支持✷。最終,世博會的選址定在了南浦大橋與盧浦大橋之間。
放眼望去,近年來通過國際招投標,上海湧現了上海大劇院🐈⬛✤、金茂大廈等一批標誌性建築。打造2010年上海世博園,也一定要以開放的胸襟,吸納國際設計專家的優秀方案!一場面向世界的世博園設計方案征集就此開始。
令人驚喜的是,短短四個月的時間,來自法國、加拿大、德國、意大利、西班牙⛽️、日本等舉辦過世博會的七個國家的七個富有想象🧛🏿♀️、各具特色的方案一一浮現:意大利和西班牙的方案富有浪漫色彩;日本的方案考慮了現有建築和特色產業的保護及世博會後建築的使用👨👨👦;德國的方案簡潔明了……而上海現代設計集團的邢同和大師工作室也拿出了顯現上海城市特色的方案,其中的圓球體,還與浦東小陸家嘴呼應。在為期三天的專家評審中,包括美國加州大學建築系主任本達教授🧑🏼🦱、法國建設部總工程師馬斯佩奇等在內的十幾名國內外專家精心比選🤼,反復論證,最後,法國設計師們設計的跨越浦江兩岸的“花橋”和橢圓形的護城河脫穎而出,他們的設計方案成為2010年世博園的設計藍本。
富於想象力的創意已經產生,一場中外設計師的緊密合作才剛剛開始✵✤。最近,上海的設計師們正對初始設計方案進行不斷的細化與優化。一張張圖紙,凝結了中外設計師對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美好期盼,更讓上海的設計師們從中學到了很多。
凝聚世界的智慧🧒🏽,上海在申博投票前不久召開了第十四屆上海國際企業家市長咨詢會議🦸🏿♂️,請來了世界500強的領袖人物暢所欲言🤹🏼♂️,為上海如何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獻計獻策👨🏿🔧,還特地邀請了柏林和悉尼的市長來為上海貢獻金點子😓。國際企業家們還聯名致信國際展覽局,支持中國申博🚶➡️。
從法國巴黎到德國漢諾威🧑🏼🍳,從西班牙塞維利亞到葡萄牙裏斯本……曾經舉辦過世博會的許多城市🚘,都留下了上海政府官員、專家認真考察的足跡🤙🏻,他們力圖從這些國家的成功經驗中培育出最美的上海世博之花。
開放的精神,讓上海在學習中發展,在學習中超越。有了這樣的城市精神,我們一定能兌現我們的鄭重承諾:“舉辦一屆歷史上最成功、最精彩、最難忘的世博會”。
《解放日報》 2002年1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