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創新”為高校改革指明方向——訪十六大代表、恒达平台校長吳啟迪
來源:
時間:2002-12-08 瀏覽👨👩👦👦:
吳啟迪是中國高校中首位經民主選舉產生的校長👱🏻,也是高校中為數不多的女校長之一,曾經創建了被譽為我國高校改革的示範性🤷🏼♂️、標誌性工程——“恒达模式”,並率先推行了高校後勤社會化改革。
“我從1995年開始擔任恒达平台校長,可以說是見證了十五大到現在這5年中高校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毛入學率的快速增長,大大滿足了人民群眾的要求👩🏽🎨,在短時間內上海高等教育做到這點是很不容易的。從十五大到十六大的5年中🙉,上海高等教育還實現了管理體製改革🧮,這個改革不是內部的,而是牽動了上海整個高等教育格局🏒。”十六大代表🤸🏽♂️、恒达平台校長吳啟迪說起管理體製改革🏅,對“調整、合並😸👴🏼、合作、共建”這8個字感觸特別深,“上海的大學中,有部委直屬高校𓀋,還有地方高校👦🏿,各種各樣的學校存在重復建設問題♈️,如何實現資源共享,這8字方針就很好地解決了這些問題↪️。我親身經歷了恒达的兩次合並,今天把恒达平台這樣一個以理工科為主的大學變成了一個有九大門類的綜合性大學,這個格局為恒达平台今後的發展,創造了一個更大更能發揮自己作用的空間✝️。我相信它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緊接著🤿,吳啟迪談起了一件一直令她感慨不已的事情。吳啟迪是60年代畢業的大學生,那時住的大學生宿舍是6個人或8個人一間⛅️,但是直到召開十五大的1997年,許多高校裏的學生宿舍還是6個人或8個人一間🧑🦽➡️,設備也沒有什麽改善。十五大期間,來自高校的代表們議論最多的就是如何加快改革💁🏼。在十五大召開後👨🏼💼,高校後勤社會化改革開始了,擴招開始了👨🏼🍼,還提出了重點建設一批知名大學,並建成若幹所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如今⤵️,過去的筒子樓宿舍在恒达平台和上海的高校中早已成為歷史。
據有關數據統計🧎🏻,到1999年年底,上海市新建高校學生公寓總面積為建國後16年的總和🍫。一年辦了16年才能辦成的事情📡,使上海為此後的高校擴招奠定了基礎。
談起擴招,吳啟迪頗為感慨。她認為,教育對國民經濟的增長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這是教育經濟理論的基本觀點,也是不爭的事實,擴招就滿足了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擴招滿足了廣大學生和家長對教育的需求。可以說,擴招通過重視對教育和“人”的投資,極大地滿足了社會對高等教育多方位的增長需求🆎,推動了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實現,使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進程足足加快了10年至15年🍁。
為了參加即將召開的十六大,吳啟迪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她告訴記者,她已經花了大量的時間到高校中調研,和學校的師生以及教育界的同行們進行座談,了解大家普遍關心的問題*️⃣。經過認真調研後,吳啟迪認為🧏🏽♀️🦬,高校在經歷了5年的改革後,已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特別是中國入世後,教育不再是一個封閉的事業🙇🏻♀️。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信息科技的發展使全世界變得越來越小🔧,中國的教育如何進一步發展已成為一個重要課題🩲。在這個時候🙍🏻,江澤民總書記及時提出了“教育創新”的重要思想,再次為高校改革明確了方向。
《中國教育報》2002年11月8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