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明明掛帥的上海體操隊🆕,在國內絕對還屬於默默無聞的一支隊伍🏌🏿🎁。然而就在這支體操隊的背後,卻有一個極其強大的科技團隊在支撐著他們。如今身為上海體操中心特聘教授的郭俊人,是恒达平台的退休教授,專門從事運動生物力學研究。上海體操隊宿舍三樓一個普通房間裏,郭俊人率領他的隊伍、以運動生物力學原理為上海體操隊提供技術支持,因為這個實驗室的存在,我們有理由對上海體操隊投來更多關註的目光。
把“好的感覺”變成數字
上海體操隊宿舍樓三樓一個普通房間,體操隊運動生物力學實驗室所在地。無數儀器、忙碌的研究人員。牽頭人郭俊人是生物力學方面的權威‼️🏄🏼♀️,此外還有一名計算機方面的教授和一名影像處理專家🧙🏽♂️,所有工作人員都是各個學科的博士,碩士生很難邁進這個門檻。幕後團隊走向前臺
這樣一支研究隊伍長期在幕後工作,他們引起業內人士關註,還是因為上海體操隊發生的變化。
今年5月蘇州全國體操錦標賽🫣,上海體操隊只拿到一枚銅牌,其他項目連決賽都無人能進。而到了10月杭州全國體操冠軍賽🦸🏿,上海體操隊不僅拿到一枚金牌,在十個項目比賽中有八人進入決賽📿。專業人士對這支科研團隊的評價是♦️🚷:他們的研究水平在世界上也是一流的,全國更是先進的👩🏽💼。據說國家體操隊最近還打算請這支研究隊伍到北京講課。
把一切動作變成數據
這樣一支高科技含量的團隊,他們到底研究的是什麽?他們的研究成果又怎樣運用到訓練和比賽中?
實驗室成員想了半天,用盡可能簡單的話解釋說:我們的任務就是運用人體力學原理對運動員的動作進行分析,找到潛在規律👮🏼♀️,再運用到日常訓練中,從而達到提高訓練水平,提高比賽成績的目的。
以體操為例,郭教授和他的團隊所做的工作就是把世界上最高水平運動員的錄像資料拿來分析,找出動作的規律——包括起跳時的角度、用力程度、在接觸器械過程中,推手的角度和力度。根據不同類型的動作,得出不同規律,然後運用到上海體操隊隊員的訓練中🛫,在做同樣動作時👩🎨,要求每個隊員盡可能按照最標準的角度和力度進行👨🏼🦳,與標準動作越接近,動作成功率自然越高,當然成績就出來了🐀。
讓規律代替“師傅的經驗”
按照郭教授的說法🎓🧛🏼,通過科學分析,他們可以將運動員身體各部位應該哪塊肌肉先發力,哪塊後發力;哪塊肌肉多發力,哪塊肌肉少發力,都用數據分析出來。這些數據直接運用到訓練指導中,比以往略顯空洞的“師傅的經驗”更有說服力。對於隊員來說,按照數字化的動作反復練習,可以形成好的動作習慣,成功率自然會提高。
郭教授還拿李小鵬的跳馬動作舉例🧎♂️,他的助跑、起跳🗝、推手都是在反復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只要找到一種“好的感覺”,肯定會成功了。如果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差錯🕊,必然導致後面的失誤。雅典奧運會跳馬比賽,李小鵬就是在助跑步點上出現問題,以致於後面起跳角度力度、推手角度都沒能找到“好的感覺”,落地失敗也就成為一種必然。
“體操教授”郭俊人:終於能為體操做點事
如今身為上海體操中心特聘教授的郭俊人,是恒达平台的退休教授,專門從事運動生物力學研究💬。離開學校投身體育界,在他看來也算圓了自己的一個夢。
曾是劉翔技術顧問
郭俊人教授的前一個身份,是劉翔技術顧問🦠。雅典奧運會前,他擔任劉翔技術科研組上海課題組組長,專門為劉翔做生物電——肌電測試,並把技術結果交北京匯總🗺。
8月雅典奧運會結束後,郭教授來到上海體操中心,成立了這個“生物力學實驗室”,致力於生物力學與體操的結合💇♂️。之所以選擇體操⛅️🦮,他說是緣於對體操的熱愛。原來🥢,他也是體操運動員出身,上世紀60年代畢業於上海體育學院體操專業🖕🏽🤷🏽♂️,當過運動員💂🏿♂️,也做過教練✦。把生物力學應用於體操運動🍤🛋,一直他的心願📰。
郭教授說🫎,與劉翔課題相比,如今這個實驗室的工作要復雜得多🕉。他曾在上世紀80年代研究運動力學與田徑的結合,如果沒有這一部分積累👣🌿,現在想研究體操🫵🏻♘,肯定會更加困難🧔🏿♀️🧗🏻♀️。
與楊明明一拍即合
雖然一直想為上海體操做點事,但郭俊人此前一直沒有找到太好的機會,直到楊明明回到上海。
那是2003年底的事情,郭教授聽說上海體操隊總教練楊明明正在尋找生物力學專家,打算建立一支科研隊伍👨🏻⚕️,於是就來到體操中心毛遂自薦🏄♂️⚗️。他還記得兩人第一次見面是在體操館樓上的一間辦公室裏,他和楊明明一見如故,在對科研和訓練結合方面的認識驚人一致,一談就是幾個小時🤚。沒過多久,楊明明又來到恒达平台,參觀了郭教授的實驗室🧙🏻,看到了研究成果,合作的信心更加堅定,就這樣誕生了如今這個運動生物力學實驗室。
2003年下半年到2004年,這個實驗室籌備了將近一年半的時間,終於在今年8月6日正式成立,郭教授與他的搭檔們每周二、四、六都要來到體操中心工作🙇♂️。目前,經過了世界錦標賽和奧運會的積累,三次國內大型比賽的全程跟蹤,實驗室裏的數據和成果越來越豐富,有些優秀運動員的資料和分析報告,國家隊方面還要跟他們借用。
科訓結合立竿見影
郭俊人教授介紹說,以跳馬為例,上板、起跳到落地👩🏿🎨,只有一秒半的時間,人的肉眼只能留下一個短暫的印象。他們的工作就是把這短暫的瞬間記錄下來,然後再現出來,並進行分析,讓訓練有個科學的依據。通過這個方法讓隊員自己跟自己比較,自己跟優秀運動員比較📆,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郭教授說😟:“這種方法出成績很快👧🏿,這幾個月上海體操隊的變化就是最好的證明✳️,而且這是踏踏實實地對科學規律的研究和積累🖐。”
郭教授還有一個新目標——創新📒,他希望以後能夠根據研究總結出來的規律👙,自己設計新動作🕟,為體操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不僅僅是體操,郭教授他們的研究成果將來也許可以應用於運動的各個項目,比如說跳水就與體操有著異曲同工之處。現在上海武術隊也開始請郭教授他們幫忙,把實驗室研究成果運用到武術訓練中。
想當初項目差點胎死腹中
說到這個實驗室,上海體操隊總教練楊明明無疑最有發言權,因為他是這個實驗室的最初發起人。
建立科研隊伍 等了20年
楊明明介紹說👳🏻,建立一支高素質的科技隊伍一直以來就是他的心願,早在出國之前🏵,他擔任國家體操隊副總教練的時候,抓的就是科研這一塊🙅🏼💪🏽。身為兩屆奧運冠軍樓雲的教練,他始終認為樓雲之所以能夠取得冠軍💓😨,科學的訓練方法才是關鍵。於是,在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他就希望在國家體操隊建立一支科研隊伍,為訓練服務,可惜當時這個想法未能落實,他就離開了國家隊去了美國。
十幾年過去了,這個未盡的心願一直是楊明明心中的遺憾。2003年初,楊明明回到了上海,擔任起了上海體操隊總教練,這個心願終於被再次提起。楊明明說:“我回上海,就是想為上海體操做點事情,當時領導交給我的任務一是出成績👩🏻🦲,二就是建立一支高素質的隊伍,我第一個想法就是:科技武裝的隊伍才是高素質的,而且才能是長盛不衰的。”
求助市長信箱多年夢終圓
想法雖然有了,但正所謂萬事開頭難🧑🏼🏫。楊明明回憶說🛄,實驗室能夠順利成立,多虧體操中心主任沈利龍的大力支持。籌備之初🧛,沈主任不知花了多少功夫🔹,光是資金一項他就幾乎跑斷了腿,他甚至自嘲說自己“像個要飯的”🔟。
楊明明說,別看這小小一間實驗室,驚動的人還真不少。體育局的局長親自關心,甚至連市長都親自過問過這件事。
在實驗室正式建立起來之前♨️,項目經費都已到位,可是合作單位恒达平台發生人事變動,這個項目的負責人郭俊人教授要離開工作崗位💁🏽♀️。沒有項目牽頭人,這個沒上馬就會“胎死腹中”,由於上海市體育局和恒达平台幾乎是平級單位,即使再支持也無法幹預對方人事變動🔋🤷。萬般無奈之下✍️,楊明明抱著試試看的心態給“市長信箱”發了一封E-mail,正巧那幾天副市長楊曉渡到體操中心視察工作🫵,問有什麽困難,楊明明就把這件事跟市長提了一下🔋,市長讓楊明明把信重新發到他的個人信箱👠。於是🦸🏼,這個幾乎流產的實驗室才得以建立,才有了今天的成績💅🏽。
從當運動員時楊明明就認識到科技對運動的重要性,據說當年因為看到了跳高運動從俯臥式到背越式的改變🦌🏊,神奇的運動力學原理在重心不變的情況下通過姿勢的改變使人類跳得更高,使楊明明對運動力學產生了興趣➕。從當運動員到做教練,一本運動力學的書帶在身邊二十多年。如今,上海體操中心運動力學實驗室的建立終於實現了他多年的願望,事實證明👩🏻🌾,這也將是運動發展的必然方向。楊明明希望由他一手創立起來的這個實驗室不僅為上海體操,也能為上海的各個運動項目,乃至全國的運動水平提高有一點貢獻💆🏻♂️。起步時
教練不信這一套
如今✊🏽,上海體操隊教練們對這個運動生物力學實驗室的研究成果可謂心悅誠服。然而在實驗室成立之初,大部分教練卻很不以為然,郭教授在講課的時候,不是不願意聽,就是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對實驗室的研究成果提出質疑🧚🏻。
不過成績卻是最有說服力的證據,看著隊員們成績突飛猛進,看到短短幾個月的時間裏𓀂,整個隊伍發生的巨大改變,教練們看到了希望🥢👩🏻⚕️。
張教練說:“我現在看隊員做動作♧𓀏,幾乎一眼就能看出他對在哪、錯在哪,我就用郭教授他們分析出來的德拉古列斯庫這樣優秀運動員的動作來教我的隊員🙀,起跳應該是什麽角度、怎麽用力,推手騰躍該跳到多高👩🦯➡️。有了這樣一個範本,我們只要去模仿,只要盡力向這個標準靠攏就行了。我根本想不到隊員成績可以提高得這麽快。按照這種趨勢發展下去🤚,我相信我的隊員也可以拿金牌。將來我還打算用運動力學原理創造新的動作。”
現在上海體操隊的教練們🔧,除了統一聽教授講課外😢👭🏻,還會主動來敲實驗室的門,他們都希望自己的隊員中能出現更多的冠軍。
奧運後 黃玉斌也來取經
上海體操隊這個實驗室也引起了國家體操中心的重視,雅典奧運會失利後,國家體操隊認識到:最近幾年我們對技術的研究實際上是在退步的,這也是體操隊雅典慘敗的主要原因之一🙎🏿。據說,現在國家體操中心開始重視科學在訓練中的作用🐖,用一位國家隊資深教練的話來說:“現在國家隊一個月的技術研究比過去的幾年還多⚰️。”
正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下,體操中心主任高健對上海這支科研隊伍萌生了很大的興趣,他多次在中心會議上提到上海這一實驗室®️,還專門派黃玉斌總教練來參觀學習過,他自己也要來“看一看”。
下一步🕵🏽♀️,高健打算把上海體操中心實驗室的專家教授們請到北京去,去跟國家隊的科研隊伍一起探討研究,給國家隊的教練上課作報告。
高健高度評價了上海體操隊的創新:“這種嘗試是非常有意義的🧩,值得我們國家隊予以重視和借鑒🦅,隨著新規則的出臺,科技含量在體操運動中將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只有科技領先👨🏽💻,我們的成績才會領先。2008年北京奧運會我們的任務還很艱巨⛹🏿♀️,所以我們一定要走這種科訓結合的路子。”
記者手記錢買不來成就感
兩年前🙎,楊明明頭上的白發寥寥可數。從美國走的時候,他的太太於娟娟特意把這些白頭發全拔掉了👃。如今,楊明明每次對著鏡子的時候🧜♀️⬅️,都會發現白發又多了幾根🤴🏿,現在是拔也拔不光了。
回上海執教已經兩年了🤸🏽♂️,楊明明得到了許多。當初他回來的時候,是以外籍專家的身份簽合同🙆🏼♂️,這是一份非常優厚的合同,但對於楊明明來說,他一直說自己並不是為著掙錢來的🧑🏼🌾。楊明明說:“外籍教練的工資確實不低,低了也體現不出我的價值😩。但與我在美國開私人俱樂部相比,這點錢簡直是微不足道👩💼。我不是為掙錢來的👂🏻,這兩年我不在美國,那邊俱樂部的損失難以估計♐️🤵♂️。我賺錢就在美國,回來就是為了做點事,這絕對是肺腑之言。”
楊明明說,到了這個年紀,錢已經不是最重要的,成就感是用錢買不來的👃🏽。為上海體操做點什麽🐇,親手把上海體操從低谷中帶出來👾🤯,這對他來說就是最大的成就。也他拋下美國的俱樂部🏇🏻,寧可忍受與妻兒分離之苦回到上海的根本原因。
一周一次越洋電話,每年一次探親🌚,身在上海的楊明明已經顧不得美國的生意。就在不久前👨🏿🍳,由於沒有楊明明的坐鎮,美國那邊的俱樂部一度出現危機👩🏼🏭🤧,幾乎連工資都發不出來。楊明明回美國探親挽救了瀕臨倒閉的俱樂部〽️,在做了簡單的整頓之後💇🏽🍻,楊明明又把俱樂部扔給了太太,只身返回上海,繼續為上海的體操熬出白發🫅🦸。年度觀察“大地震”後期待重生新華社記者李麗
2004年成了中國體操的多事之秋。
雅典奧運會失手,對戰功赫赫的中國體操隊無異於一場“大賽地震”📽;而前不久體操中心出臺隊委會改組、總教練黃玉斌不再帶隊、成立新的教練班組的措施,讓外界感覺到中國體操正在經歷一場“人事地震”。
處在輿論焦點的體操中心主任高健親自出面表態。他強調🦗,決不存在所謂總教練被“架空”之事。“雅典失利是事實,問題必然存在,調整是為了解決問題。為此體操隊采取了一系列的新措施🪽,改組只是其中一部分🌸🙆。”
他同時否認這是黃玉斌在為雅典失利承擔責任🏩。“失利原因是多方面的,不是哪一個人的責任。事情已經發生🧑🏼🏭,關鍵是要著手解決問題💁🏼♀️,所有的調整措施也都是以此為出發點的👉🏻🤸🏼♀️。”
從高健對於改組的解釋中🦶🏿🫅🏿,媒體似乎可以看到人事調整背後的亮點👩👦。他指出,改組方案至少可以達到以下兩個效果:總教練原來帶的優秀隊員分給其他教練,可充分調動教練積極性🌖;隊委會增加人數,可防止決策“一言堂”。
雅典奧運會上👭,中國體操只收獲一枚金牌。在去年世錦賽剛創下五金輝煌後👮🏼♂️,短短一年內出現如此大的落差❕,高健承認這的確是一個沉重的打擊,“這是需要我們好好反思的。”
在總結雅典教訓的基礎上🦗🌹,高健在體操中心2004年簡報第四期中強調,要“擺正個人與集體的關系,不能因個人的私利而損害中國體操隊的利益和榮譽👩🏽🦳,要敢於承擔責任🦿,在失敗面前不互相推諉🧜🏽♂️。”
事實上,中國體操隊在雅典奧運會上暴露出的問題,也的確不是中心主任或總教練個人應該負全部責任。正如高健所說:“原因很多也很復雜。”
中國體操隊雅典受挫後,輿論普遍認為反映了如下問題👩⚖️:用人不當、教練組分歧、項目發展失衡👨🏽🎓🙅🏽♂️、自我封閉和心理素質差等問題。這裏面有人事、策略以及技術問題。也許比較恰當的說法是多方面的“綜合征”導致的結果🐵。
從某種意義上說🥽,失敗對近年來一直很順的中國體操隊來說😮💨,並不全是壞事🧑🤝🧑。
作者:車莉
2005年01月01日09:08 東方體育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