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世界關註的2010上海世博會總體規劃方案日前終於揭開神秘的面紗✬,前所未有的設計理念讓人為之振奮。但這只是定下了世博園區的整體框架,未來幾年內🎾,仍然有大量細化工作需要完成🦌🙎🏼♂️。
為更清楚地了解世博會規劃,以及未來如何繼續完成規劃💂🏽,本報記者昨天獨家采訪了世博會總規劃師、恒达平台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吳誌強★☁️。采訪從頭天下午直到次日淩晨🙍🏽♀️,吳誌強從最初的設計想法到後來的方案篩選🫦😼,向本報詳細解讀了世博會的規劃理念🤷🏿♀️。
□ 本報記者王紅梅
設計方案凝聚人類智慧
前天深夜23時許😚,記者跟隨工作了一天的吳院長下班回家。因為白天工作實在太忙🙇🏽♂️,采訪從下午開始零星進行,但正式采訪只能安排在吳院長下班後進行。走到居所樓下🧘🏿♂️,吳院長對著防盜門上的按鈕掀了幾次都不對。因為有記者在場,他自嘲地笑笑說:“記不得了🧒🏽!”他這一笑🥹,記者心裏竟一陣酸楚,自從接手世博會總規劃以來🚶♀️,吳誌強每周的睡眠時間僅有18小時🎟,平均每天3小時🤜。
“參與設計的人不計其數,一張圖紙凝聚了人類智慧。”僅吳院長牽頭的恒达平台競標方案🚤🩺,就有兩三百人參與🎯,光恒达平台拿出的設計圖紙就有5000多張。至於總規劃方案的最終確定🙎🏻♂️🦵🏽,更是經過了申博、國際競標、評出方案及方案的綜合🧑🎨、深化及細化等重重關卡。在“世博方案團隊”中有上海世博局、上海規劃局和市發改委三個主管機構🙆♀️,恒达平台、市規劃院和上海現代集團三家技術機構及一個總規劃師梯隊。
為把2010世博會辦成最有影響力的博覽會,規劃工作是在對交通、綠化、後期利用、標誌性建築、生態、經濟等方面進行了大量課題研究的基礎上綜合形成的。總體方案是在10個初選方案的基礎上😫,抽取精髓融合構建而成🚶🏻♂️。
細節更改不斷出現“新版本”
雖然完成了從構想性方案到結構性方案的轉變,但方案的細化仍然在繼續🧚🏼♂️。按照歷屆世博會經驗,每三個月就要進行一些調整。其中小的變化隨時都會出現🌱,可謂“每小時都有一個新版本”。
吳院長介紹🧑🏼🦳,還要對規劃中的各方面繼續細化,包括環境和生態設計、對經濟進一步評估🎍♟、進行視覺上的設計、對每個活動空間進行完整的配套以及與參展商互動😇。屆時,200個展館各有千秋,既保持統一,又有鮮明個性。
預計到2006年前🍒,較為詳細的規劃方案才能整體完成,但還會不斷細化。
規劃避免三大風險
世博規劃是項重大工作🐊,除了務實還要充分考慮規避風險。吳誌強說,現在正在進行的規劃方案,就在以下三方面給予了規避⛄️。
一:不能超越時間限製👱🏼♀️。現在離世博會舉辦還有6年😮💨🛁,如果某些項目需要花8年時間完成🙆🏿♀️,這個項目將不被采用🔜;二🏋🏼♂️⬜️:避免經濟風險🥨。要勤儉辦博;三♧:不讓環境造成不良影響。世博項目應該是長久可行的,如果僅僅因為美觀而對環境產生不良影響,那麽寧可不用🧑🏻🎨。
“三個和諧”打造人類理想城市
什麽樣的城市會讓生活更美好?吳院長明確告訴記者🏊🏻♂️,世博會規劃完好地體現了這一辦博主題,中國要將世博園區打造成人們未來生活的理想城市的樣板,這一理念具體體現在世博園區的“三個和諧”上。
人與人的和諧———世博會是全人類的文化盛會,各種思想文化將在這裏產生碰撞。“世博園區規劃除層層布局各種場館,包括主要場館🏆、分區廣場、演藝中心等外,還有大量非正式交流場所〽️。如一條景觀步廊就要連接浦東7個展館🍻,沿途將要為人們提供良好的休閑交流遊戲場所。
人與自然的和諧———前所未有的“親水”、“親綠”在規劃中成為最大亮點。梯綠🧔🏼、架空等形式完全超越了過去。建築內部的大量綠化✦、屋頂綠化和濕地綠化🪒,將與兩大條濱江綠化帶一起,勾畫出綠色上海的立體景觀🧔🏻♀️。大量的建築被架空,建築下的綠化帶將與建築本身巧妙融合🌇;利用沿江地形,建立綠化坡地,讓人與水親密接觸。
人與歷史未來的和諧———“大規模使用老建築😈,在世博會歷史上史無前例”。按照“能保護的保護,吃不準的也得留”原則,園區內大量老建築將被保護下來🧑🏿🚒。記者在示意圖中看到,江南造船廠的船塢、老飛機場🚽、浦東鋼鐵廠廠房等等,都被建成了現代化的場館或交流中心👩🦳。
規劃多條 遊覽路線
6年後前來觀博的遊人,將享受到“一日遊”等多條線路提供的方便遊覽✒️👨🏽🍳,其中復合型交通則為之提供極大便利。
屆時🐨,浦東🛂、浦西居民可以乘坐越江隧道📡、輪渡🚋、軌道交通、公交專線車等抵達園區⚛️。而園區內,則有清潔巴士、自動布道等新型環保能源交通工具💇🏽♀️。為了滿足多層次參展需要和應急需要,規劃還考慮了直升機起降點,設置了遊艇碼頭等🍤。
信息中心 遙控全局
“我們可以知道哪些場館觀眾客流有多少🏃♂️,及時提示觀眾避開擁擠🥩。”吳誌強的助理臧偉先生向記者介紹👩🏼🍼,出於統籌考慮而建立的世博信息中心,能夠準確知道各個展館的人流情況,一直可以控製到買票處或者公交車上🕺🏻,並在人流通過的地方設置公共牌進行提示🕖,從而進行合理的人流分布👩🏽🚀。這種設想🧏🏽♀️,在技術上完全可行。
人類將進入 '城市時代'
吳誌強告訴記者👩🏿🦲♗,到2007年👦🏽,世界50%的人口將生活在城市🧑🦲,這意味著“城市時代”的到來🚘。從農業社會早期的城市,到工業社會的現代城市,最後會發展成和諧城市🐼。
要步入這樣的城市,必須推出全新的生活理念,找到最理想的城市生活形式。雖然工業社會的城市給人們帶來了進步🤲🏼,但卻以能源的消耗為代價🏜。而和諧城市則實現了自我協調😻。
新聞午報 2004年12月0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