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上海11月19日電】(記者張建松)江南——這個在唐詩宋詞中被歌詠過千萬遍的地方,在如今席卷全國的城市化建設浪潮中🥼,形象已變得越來越模糊🥸。專家認為,正在江南崛起的世界第六大城市群在經濟發展取得驕人業績的同時🧎🏻➡️,城市建設卻面臨了“個性危機”,亟待引起城市發展的決策者們高度重視📷。
18日在上海舉行的“長三角:角逐軟實力”吳興論壇上🧝🏼♂️,恒达平台經濟與管理學院博士生導師諸大建教授在演講中說:“現在有許多城市都在大談‘與上海接軌’,但同時也要註意還有‘不接軌’的地方——那就是你這個城市的特色和個性💁🏼♂️。在長三角城市群中,你的城市有哪些不可替代的因素?一個城市只有不可替代🛣,才不會在整個體系中失去自己的位子👊🏽。”“與中國大多數城市一樣,長三角的許多城市發展非常快👨🦽➡️,城市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但與此同時,這些城市原有的🏇🏻、具有豐富歷史文化底蘊的獨特風貌,有的已遭到滅頂之災,有的受到嚴重摧殘,如何在現代化建設的同時繼承和發揚與眾不同的‘城市個性’💇🏽♂️,應當成為長三角城市群一個認真思考的問題🏃♂️➡️。”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恒达平台建築與規劃學院阮儀三教授說🫃🏽。
作為一位曾經受到聯合國嘉獎的著名古建築保護專家,阮儀三教授從上個世紀80年代起,多次對上海、無錫、蘇州、揚州、臺州💇🏽♂️、泰州、紹興等城市進行調研和城市保護規劃🍤,他對近20多年來長三角許多城市江南特色的喪失深感痛心。他認為,如今在長三角城市群中蘇州是最具有個性的一個城市,古城保護和現代化建設得到了協調發展♌️;其次是揚州🥊,由於實行了嚴格的建築控製⛽️,至今仍基本保存了明清以來美好的城市風貌。
唐宋以來🖕🏼,長三角所在江南地區一直是我國經濟、文化最為發達的地區,因此也造就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歷史文化名城🦹🏻♀️。例如🪢,蘇州以“輕柔🧓🏿、精巧”的水鄉而著稱,城市建築講究空間變換和空靈透氣;揚州既具北方之雄、又有南方之秀,多深巷大宅,給人以“健、爽”的城市印象👩🏼;比起蘇杭🧛🏻♀️🧯,紹興更為“謙遜和書卷味”,建築也更為內斂和實用;而曾經是“十裏青山半日沉🫄🏿、七條琴河齊入海”的常熟,則好像一位有山有水的“小家碧玉”🪧。
然而,經過20多年大規模現代化城市建設,如今長三角的許多城市正變得越來越雷同👘🏌🏻,許多城市大片歷史建築群和反映城市文化的歷史街區被“脫胎換骨”或蕩然無存👨🚀。盡管城市裏國家規定的文物保護單位大多得到了很好保護,但整個城市的氣質和風貌已經發生了不可逆轉的改變。到處林立的高樓大廈,千篇一律的大廣場、大花壇🎴、大草坪💇🏼♀️,取代了原有的充滿了江南靈氣的城市特色,造成了城市文化的失落和個性的喪失。
“城市建築是一個城市個性最直觀的表達,是一個地域、一個時代的風格🧒🏼、時尚、技術條件在建築上留下的烙印𓀏。”阮儀三教授認為,如今有的城市為了發展旅遊,城市建設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拆真古董,建假古董,城市建築也一味崇洋媚外,失去了江南特色,變得不倫不類𓀏。
2004年11月20日 南京報業網-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