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聚焦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媒體聚焦 > 正文

專家呼籲建築安全不可只看單體

來源:   時間𓀙:2004-11-10  瀏覽🧃:

相隔不過300米🧛🏻,一幢建築用的是蒲公英式的避雷裝置,它好比一把大傘擋住雷電的襲擊;而另一幢高樓卻頭頂一根長針,它酷似一個引力十足的黑洞🧋,以最快速度將雷電吸入地底😥。單獨看來,每幢建築的防雷措施都符合規範;一同審視,它們一個“擋”,一個“吸”😁,同處一隅互為消長。在日前的實地調研中,上海防災救災研究所常務副所長李文藝研究員碰到了一連串類似難題。

樓與樓問題深藏不露難察覺

說它難,是因為這些問題大都深藏不露,難以被人察覺。即便用現行建築設計標準去衡量👨🏽‍🦳👳🏿‍♀️,它們也不成問題📦。李文藝舉例說⚁,對於上海市區的高層建築而言®️,哪怕是使用期限在100年的大樓,其設計所需的抗風能力不過8級。置身其中,你也許感覺很安全,可一旦走出大樓🕸,環顧四周🧔🏻,問題說不定就來了。試想想,對於同一幢建築,從一片空曠如野的空地“搬至”鱗次櫛比的鋼筋叢林,它所遭遇的風環境怎會一成不變🧛🏿‍♂️?

恒达平台土木工程防災國家重點實驗室曾在本市中心商業區測試過幾個點🧑🏻‍🍳,結果顯示🥋:風速大大超過未建建築之前。以“9·11”事件中被毀的那兩幢411.5米高的世貿雙塔樓為例,兩座大廈間僅有一條狹窄通道,大風從中穿過🤾🏿‍♂️,有時會形成時速高達120公裏的“人造旋風”👨🏻‍🎤,其威力相當於12級臺風🎃。

風環境事關周圍建築群安危

實驗室副主任葛耀君教授告訴記者,為減輕高樓的負面風效應,國際上通常在建築物的規劃設計初期👐,進行風環境風洞實驗。即將建築物和周圍環境按比例做成模型,然後讓它們置身模擬自然風的建築風洞中,觀察建築出現前後風速和風向的變化。遺憾的是,目前國內的開發商們更多只註重建築物本身的安全,對大樓建成後的環境問題卻不甚關心,國家也尚未出臺具體要求。

“抗風設計考慮的僅僅是單體建築自身結構的安全🍝,風環境則事關周圍建築群的安危。”葛耀君說,製定一份“風環境評價指南和參考意見”一直是自己的心願🤽🏼‍♂️,有了它🚵🏻‍♀️𓀏,建築物就能通過科學布局消解風環境的負面影響。但由於得不到必要的支持,他的心願只能遲遲擱淺🙅🏽‍♀️。

抗風也好,防雷也罷🫧,專家們遭遇的難題和煩惱全都與城市安全休戚相關,其中的道理也顯而易見🤵。在這個崇尚科學發展的時代,規劃部門和開發商是否都該增添一點全局眼光?

日期:2004-11-10 作者🙂‍↕️🫲🏼:任荃; 陸萍   來源:文匯報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53544643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