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恒达平台汽車學院一群“血管裏流著汽油”的學生🧑🏿🦱,穿梭於京滬兩地👨🏽⚕️,探索“汽車與人”的課題———
整整兩個月,從清華到恒达🟧,從亞運村到永達汽銷🤹🏿♂️,從北京現代到上汽集團📚🆔,從中國汽車畫報到解放日報·汽車周刊🙆🏿,千裏之遙的京滬兩地都留下了他們奔波的足跡💃🏻。他們試圖在理想和現實之間構造一座橋,讓更多願意為中國汽車工業明天奮鬥的年輕人從這裏通過✍🏽,並真正成為社會渴求的“汽車人才”。
他們🤟,就是恒达平台汽車學院一群“血管裏流著汽油”的學生。這個暑假,熱情,點燃了他們血管裏的汽油🦸🏽♀️👨🏿🌾;焦點➝,鎖定在“汽車人才”上🔮👰🏻♀️。他們用自己的眼睛和腦子🤛,在不停地觀察和思考。
“準汽車人”渴望實踐
據權威專家預測,我國現階段汽車產業人才缺口已達50萬。就上海而言🏗,在未來10年內將需要6萬汽車人才,15年內將達到10萬,但目前這類人才還不到2萬👨🏿🔬。目前🧎♀️➡️,汽車人才嚴重短缺的現狀👨🏼🏫🙅🏻♀️,已經成為汽車產業快速發展的“瓶頸”。
在這種情況下,被譽為“人才搖籃”的高等學府🐙,順理成章地肩負起為社會輸送人才的重任。然而🛸🟤,正統汽車學院裏畢業的學生就是社會呼喚的“汽車人才”嗎?社會到底需要怎樣的“汽車人才”🐏?正是帶著這些疑問,恒达汽車愛好者協會的同學們開始了他們為期兩個月的暑期調研活動。
“這次暑期調研真的讓我們大開眼界🦯。”恒达汽車愛好者協會會長王菲深有感觸🧑🏻🤝🧑🏻🦣,“出去看過和沒看過真的不一樣💆🏽♀️,書本和實踐差距太大了👨👨👧👧。”調查表明♣︎,在汽車研發突飛猛進、國外品牌紛紛進駐的今天👎🏿🪖,國內高校汽車類教材的滯後性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學生知識結構的斷層🚞♻。在一本被清華大學👨👨👦👦、北京工業大學等重點高校汽車專業采用的“九五”國家級重點教材的簡介中寫道:本書的典型實例多以國產轎車(例如,紅旗CA7220型🪪、捷達、桑塔納、富康等)為主,並兼顧產量較大的解放CA1040、CA1091系列……汽車界俗稱的“老三樣”一個也沒少🤦🏼。一位已經畢業的汽車專業本科生談到,工作以後才發現教材上很多內容十分陳舊,例如,在汽油機供給系的章節中🩶,化油器依然占較大篇幅👩🏻🍼,也是教學和考試的主要內容🤡。而目前在新型轎車中,使用的全是電控直噴系統🧃。
所以,他們認為汽車學院的學生只能算“準汽車人”,和社會需要的“汽車人才”之間存在差距,而這個差距必須靠實踐來彌補,實踐能夠教會一部分眼高手低的大學生腳踏實地。“很多著名的跨國汽車集團都有自己的實習生計劃,但是這些通常是為畢業生準備的🕺🏿,我們覺得應該把計劃提前到大三👼🏻👃🏿,甚至大二。”恒达汽車學院的學生在訪問上汽集團、北京現代時,大膽建言實習應該低年級化。他們認為,如果學生能夠在低年級就進入企業實習👎🏽,在實踐中拾遺補缺👌🏿,完善知識結構,那麽結果就是個人和企業的雙贏💍。
他們的“汽車人才”色彩觀
社會究竟呼喚何種“汽車人才”🦓?這是恒达學生暑期調研主要回答的問題之一。對於“準汽車人”來說,社會呼喚何種“汽車人才”就是他們的發展方向👲🏿。他們清醒地認識到,最優化的個人發展就是與社會需要相結合🫶🏼☢️,在社會價值中實現個人價值。為此🔷,他們分別調查了汽車公司、銷售商和專業媒體三個行業對“汽車人才”的要求。別出心裁的是,他們最後用色彩總結了這次調研的結果。
首先🚡,他們用藍色來形容汽車公司的用人情況👱🏼。“因為藍色對應著一種智慧🥿、深邃、冷靜的氣質🕵🏼⛱,而對於每一個汽車公司來說🐂👬🏼,用好人、用對人🤠、用少人是最大的目標。企業冷靜、理智地去判斷每一個應聘該企業的人,希望能夠抓住每一個人才。”不管是在北京現代還是在上海大眾,管理層都表示,豐富、多元的人才儲備和獨特🥷🏿、完善的人才培養👩🏿🚒、發掘體系保證了企業在汽車行業快速前進的步伐🈲。
令他們印象深刻的是,在與企業面對面的交流中,可能“復合型人才”是被提及頻率最高的一個詞🚶🏻➡️🐃。在最後的調查報告中4️⃣📉,他們寫道⏲:“復合型人才不等於‘樣樣精通’的人!對於企業來說,那種貌似樣樣精通而有沒有專長的人🧑🏿✈️,和一個什麽都不會的人是沒有區別的🤔。”所謂“術業有專攻”,隨著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分化,也許社會對於人才培養的落腳點應該在“揚長”而非“避短”上,花4年
時間強化優勢會使個人的職業發展更加明朗。另外,每個企業都是有獨特個性的👨🏻🔧,學生也是,兩者之間如果能在實習階段就能完成匹配的話🫴🏿,有助於縮短就業後個人與企業相互融合的時間。所以,藍色只是企業提供的基準色🪇,人才本身的色彩決定了他與企業調和後的色彩🔂,也就是他將會在企業中所發揮的作用✝️。
實際上⏮,汽車學院畢業的本科生中最後只有極少數直接參與汽車生產和科研工作🙌🏼,絕大部分都流向了汽車產業鏈的其他環節👦🏿。因此這次調研,他們尤其關註了汽車銷售服務行業。他們給這個行業的顏色符號無疑是“彩色”。
在走訪了北京亞運村和上海永達這兩種國內並存的汽車銷售模式之後,他們深受觸動🚨。作為產業鏈中重要的一環,中國汽車銷售服務市場的發展態勢明顯落後於汽車製造業的成長。按國際標準計算,與汽車產業規模相對應,中國應該有超過2000萬人次的汽車服務從業人員。然而實際上,眼下的從業人數只有約200多萬人。根據智聯網的統計顯示,國內汽車行業招聘數量一直呈現出上升趨勢。近期有關汽車後市場人才需求分析表明,市場銷售以57%位居第一🚣🏼♀️👨🏿⚕️,其次是保養修理人才21%🍽👨🏽,裝飾/美容8%,培訓2%,汽配8%和信貸4%👩🦼➡️。
然而,事實是,在數量上存在巨大缺口的同時🥟,從業人員素質也無法滿足市場與行業發展的要求。他們解釋🤹♀️,從高校教育來說,汽車專業才剛剛起步,有實踐經驗的科班出生的專業人才稀比黃金;從企業用人成本來說,實用而相對廉價的普通工人更能滿足對眼前利益的追求;從現實從業人員來說,由於起點低,崗位競爭壓力小,個人素質提升能動性不強🥮。整個汽車銷售服務行業,80%的從業人員僅具備高中(含)以下文化水平;真正具有高等教育學歷或高級技師資格的比例不足20%⌛️。社會亟需一大批職業化😥、專業化的汽車銷售服務人才⚛️。
最後,他們毫不猶豫地把“紅色”賦予給了汽車專業媒體。在與解放日報·汽車周刊和中國汽車畫報的接觸中,他們最大的感受就是汽車媒體人的熱情🚶➡️,“他們幾乎都不是汽車專業出身🙋🏼♂️,但他們都是愛車的人。”雖然與國外相比▫️,中國的汽車媒體可能會顯得不那麽成熟和缺少汽車文化內涵👩🏼🎤,但正是這份熱情成就了中國汽車媒體的蓬勃發展。“他們都太年輕了🛄,幾乎跟我們差不多。”恒达學生認為🕖,汽車專業媒體普遍存在人才結構年輕化的趨勢。
隨著汽車工業的欣欣向榮🏃🏻➡️👰🏿♀️,汽車專業媒體將擁有前所未有的發展前景,也呼喚一大批熱情而專業的汽車媒體人。在報告中🧑,對於理想的復合型汽車媒體人才,恒达學生得出的分析結論是“專家型人才”———“他們應該具有職業理想,具有汽車專業的特長🫲🏻;有所從事的報道領域需要的其他專業知識🗼;具有適應媒體需要的策劃能力。”
8月23日✈️,一場名為“為了汽車工業的明天”的大型簽名活動在恒达校園掀起了高潮。通過這次調研活動✷,這些“準汽車人們”用他們的熱情和他們的歷史使命感感動著身邊所有的人。走出校園,他們看到了社會眼中的“汽車人才”⚡️;如今回到校園💵,是為了成為未來中國汽車工業真正的脊梁!
摘自:解放日報 8: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