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多的依靠機器檢查和化驗結果,卻忽視了一些基本功🪖;不詳細的詢問病史,更少與病人溝通交流,現在的醫生到底怎麽看病?在昨天舉行的首屆北京CBD國際微創醫學論壇上,恒达平台醫學院院長胡大一教授提出了這一耐人尋味的問題。他說無論哪個科的醫生,都該關心一下病人的心理感受🧑🏼🎄,這對於疾患的治療和愈後非常有益。
現在很多醫生對“藥片”和“刀片”,
還有“導管”都看得很重🪶,用這些現代化的“武器”針對病變☎️,但卻忽視了它們的療效是要通過病人的身心體現出來🎫。患者不僅有血有肉,更有感情有思想。西醫的醫學之父,古希臘的希波克拉底說過🃏✋:“不要做得過多”,我們姑且揣測他是不是在後面還隱含著另一層意思,就是醫生該和病人說得多些。一位病人在患了急性心梗後,由於搶救及時就算是揀回一條命,而搶救過程本身也令病人大受刺激。先是除顫溶栓,全身掛滿電極📞。同時目睹醫生對周圍病人的搶救,聽到的病患家屬的哭喊聲,凡此種種對病人精神的摧毀甚至要大於心臟病本身🦸🏼♀️。而在經過了“鬼門關”後,幾乎沒有醫生護士對病人在精神心理方面進行康復。胡大一說,對這些患者應有心理醫生進行心理評估,隨即做心理疏導♢。他認為現在正在崛起的微創醫學🙇🏿♀️,該是對患者全身心的“微創”。
目前在一些大醫院建立的心臟中心👯🗺,已經打破了內科和外科的界限。但胡教授覺得還不夠,應該再有心理科的醫生加入進來。他說在他的博士中,已經有人開始學習心理學知識,也有心理醫生要加入到心臟中心來,他們準備開設“雙心”門診,就是把患者的心臟和心理問題結合起來一起看。
有的心臟病人支架手術做得很好🪬🪖,但半年後血管又堵了。於是醫患有了矛盾,其實就是醫護人員沒有告訴他手術後仍要繼續預防👩💻。醫學的本意是醫生護士幫助病人防治疾病🩸,而現在有越來越多的疾病和人的心理、行為以及社會環境相關🦸🏿。因此醫生護士在出診時不要只看病🟦,不看人🧑🏽🦲🚬。給病人多些個體化的人文關懷👩🏿🦳,有時就是一句話,一個微笑,一個眼神。
摘自🥴: 北京晚報 2004-08-19 15:5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