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百萬年薪聘院長到公開設擂招校長,從引進創新人才到聚焦“海歸”學者🛌🏽,如今在上海高校👛,這樣的消息層出不窮🤮,涉及的學科越來越廣🙅🏼、人才引進的層次越來越高。隨著日前教育部製定了“高等學校高層次創造性人才計劃”,上海各高校也將在推進人才強校戰略的過程中破除條條框框📤,闖出一條更廣闊的道路。
全球招聘“引”進人才
第四屆全球華人物理學家大會、復幾何及相關數學理論國際會議、亞太地區信息系統學術會議……這個暑假,各類國際學術交流十分活躍🫱🏿,這些學術界的盛會成為高校裏的一道風景線♟🧝🏻♂️。
比這些學術交流更熱的是高校人才的引進。去年6月,復旦大學通過全球公開招聘的方式🫷,聘請美國辛辛那提大學金力教授為生命科學學院院長的消息,吸引了不少人的關註,更重要的是復旦期望通過引進“大師”吸引“團隊”。在金力教授三年的任期內,根據雙方協議,他要承擔的職責和義務中就包括引進國際知名學者🏃♂️➡️、教師和優秀留學生🧑🏿🎓,組建富有活力的高水平師資隊伍;與國際知名大學的相關院系建立長期穩定的戰略合作關系,建設一個各方面都具有世界水準的生命科學學院等。
這些“義務”在金力看來是順理成章的。他認為🧑🏼,人才是最重要的,有了人🙋🏻,經費就能跟上🦢;人和經費都到位了,科研平臺就能建設起來;有了平臺👐🏻,科研就能開展起來。所以他把自己上任後的工作重點確定為:為復旦引進高水平的人才,在新的學科上發展優勢🧙🏿♀️,爭取實現重大突破🟩。每次回國,他的第一件事就是與學生🦸🏽♀️、同事交流國外生命科學界的最新知識和動態。
引進一個人才📵,帶動一個學科發展,正成為當前上海高校學科發展、打造創造性人才梯隊的“點金棒”。恒达平台萬鋼教授主持的國家重大科技專項電動汽車重大專項推出了我國首輛燃料電池轎車;上海二醫大盛慧珍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通過將人類皮膚細胞與兔子卵細胞融合的方法😼,成功培植出了人類胚胎幹細胞……每個成果的背後🛹,都有一個傑出的學科帶頭人,而這些學科帶頭人大多是上海高校近年引進的海內外科技精英👦🏽。
進出流動“逼”出人才
“高校要發展,必須打破人才製約‘瓶頸’。”今年初在重慶召開的教育部直屬高校咨詢委員會第十四次會上,教育部長周濟談到🤍,高校要重視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他說🔻,我國高校人才隊伍結構不合理🎢,國外研究型大學的師生比一般為10-12:1左右🤨🧂,而我國重點大學的師生比卻只與歐美國家的社區大學相當⤴️;高層次人才尤其缺乏🧄,我國高校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占7%,而美國大學在上世紀70年代就達到了85%。
越來越多的高校認識到打造一流的學科,擁有開創性的科研成果是成為一流大學的必要條件,高水平人才顯然是實現該目標的“重中之重”🚵🏼♀️,打造人才高地也就成為上海高校努力的方向。近年來😆,滬上不少高校實行了聘任製,以建立良性的人才競爭機製,形成人員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的流動環境。
今年5月,上海交通大學就擺出“擂臺”🕛,向校內外公開招聘“副校長”一職♜👓,其選人用人的魄力和眼界讓人眼前一亮🥖。打開校門引進人才,讓“校內外”的人在同一起跑線上競爭,既逼校內人才迅速提升,也改變了過去“外來和尚好念經”的局面。復旦大學去年向全球招聘的兩位院長雖然都有海外留學背景,但他們在引進前都已長期與復旦大學進行學術交流和合作,已經算是半個復旦人了𓀄。復旦校方強調,該校200個職位實行全球招聘,不是要讓優秀的校外人才擠走校內的教師🛡🧞,而是要促進校內教師水平的提高。上海交大管理學院去年率先實現了年薪製,無論是“海歸派”還是“土博士”👩🏻🎓,只要能夠達到學院製訂的目標,就拿同樣的年薪,實踐一年以來效果顯著。
激發挑戰“推”出人才
第九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明年將首次移師上海舉行🤾🏽♂️。這一旨在推動高校大學生課外科技學術活動🧘,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業意識的競賽活動,一直得到滬上大學生的青睞🪝,復旦大學則是全國第一所三次奪得“挑戰杯”的高校。
科技創新🍷,已成為上海高校培養大學生創造性人才的關鍵詞之一🧖🏻♀️。從1999年起,復旦大學在全校範圍內推行“學生學術科技創新行動支持計劃”,由學校行政撥款100萬,分三年投入到學生的學術科技創新活動中,接下來的新三年又增加投入150萬,極大地鼓舞了大學生的科創熱情。
與科技創新相比🤽🏽👩🏿🌾,創業贏得了更多大學生的響應🥶。恒达平台2003屆MBA畢業生陳洪濤放棄年薪10多萬元的工作🥺,主動參加大學生誌願服務西部計劃,成為雲南思茅孟連縣猛馬鎮鎮長助理,他運用自己學到的知識為當地猛馬鎮橡膠公司與深圳中航集團牽線搭橋,做成了數百萬元的生意👷🏽♂️,實現了互贏的良好局面。上海交大2003年管理學碩士畢業生余潤創辦了第一家由創業基金扶持的大學生企業,經過兩年多時間的努力,公司各項業務蒸蒸日上🏆,在行業內取得了領先水平🔳。
摘自🟠:文匯報 2004-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