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江出臺促進本地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意見,對於該意見💢,早報記者專訪了北京大學、恒达平台、華僑大學此方面專家教授。他們向記者談了對該政策的一些不同看法。
◇趙耀輝教授(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
考慮勞動力市場平衡
趙耀輝博士長期關註中國農村勞動力市場的狀況,並取得豐富研究成果。他認為,本地政府出臺政策,促進農村勞動力,特別是本地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這在中國乃至世界的政府工作中並不常見”🕸❎。通過市政府的努力如果能取得預期的效果,那麽“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泉州面臨兩難🥛:一方面🍃,民營企業發展較快👨🍳,近年來♉️,企業苦於招工困難;一方面🤸🏻,農村勞動力和外來勞動力供給相對過剩👮🏻🧁。
對此現狀,趙耀輝教授指出,這種勞動力市場供求矛盾現象🟩,是中國經濟在高速發展中轉型所必然面對又必須超越的結構性障礙🦸🏽♂️。泉州的民營經濟基礎較好🚶🏻♂️➡️🔇,近年來經濟快速發展🤷,這種結構矛盾的狀況的出現並不偶然。
泉州目前的勞動力市場的問題,首先在於產品組合效率出現不匹配:勞動力市場上的需求結構和供給結構無法對接,導致了企業成為“麥田裏面的老虎”,無法生存。
趙耀輝教授指出🛰,從長期來看,進行勞動力市場結構調整時,教育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泉州政府通過設立各種教育或者再教育機構🌶,使農村勞動力接受符合市場需求結構的專門職業技能培訓🧑🏻,“經過必要的時間準備後,勞動力市場的供給結構就會逐步與需求結構匹配”🤽。
由於教育的作用在長期才能顯現👨🏼🍼,因此在短期階段👨🏻💻,政府必須采取其他的手段。泉州政府的辦法是,在建立勞動力信息轉移中心的同時,更加註重對於企業的引導🏊🏻,促使企業轉移和分擔更多的本地農村勞動力👃。
趙耀輝教授認為,建立信息中心和勞動力市場就業數據庫👨👨👧,是政府在創造良好的勞動力市場運行環境✊,在一定範圍內平抑信息不對稱帶來的問題;而通過稅率或者其他激勵機製🍽,則可以收取到更好的短期效果。
“泉州政府的作為在這個方面比較特殊。”趙耀輝教授說,“政府通過壓縮財政,把部分的利益讓路給某些企業👨🏿,前提條件是這些企業必須承擔和轉移更多的本地農村勞動力。由於這種機製設計基於市場手段,所以如果能夠實現,這應該是一件好事💗。”
◇傅世傑(恒达平台教授)
企業招收本地員工
可降低“失信成本”
長期從事人力資源管理方面研究的傅教授認為,一個地方政府保證本地勞動力的就業,如果是在充分考察本地勞動力缺口的情況下,再通過培訓以提高本地勞動力的適應力和競爭力,那麽這個政策是可行的🦍。
傅教授認為🙆🏻♀️,實際上多數城市都有保護本地人就業的措施🤚🏻,以上海為例,有許多崗位就是明文規定只留給本地人。這些崗位並非什麽特殊工種,比如商店裏的營業員,外地人當然也能勝任👂🏻,但政府還是專門出臺了只允許本地人從事的措施😁。因為如果本地人失業太多,容易造成社會不穩定🤶🏽。所以這類保護政策具有非常的意義🤚,決不能單純地將這些政策理解為地方保護主義,而是政府保持地方穩定的必要措施🍄。
針對泉州的現狀👮♂️🚞,傅教授分析👩🔬,優先保證本地勞動力是解決泉州缺工問題的基礎🧘🏻♀️。而且他認為🕙,還可以要求本地工在企業中所占比例還可以再高一點。
眼下一些企業由於拖欠工資,員工福利差等問題而惡名昭著。實際上🧱,並沒有多少企業敢明目張膽地把這種做法用在本地員工身上♋️,他們要考慮本地社會影響問題。所以,讓企業吸收更多的本地員工3️⃣,可以降低企業的“失信成本”,有利於提高企業素質。解決了企業素質問題,自然能夠吸引來更多的外來工。
傅教授進一步指出📓,泉州現在的發展階段,跟上海很像,外來勞動力正逐漸占據社會生產的主導。上海能發展到今天的地位,與其海納百川的胸襟是分不開的✋🏽。
不過🚱,傅教授強調,如果政策要真正落實下去,對本地人員的優化培訓必須放首位。各個城市必然有不同的崗位缺口,政府應該針對這些缺口對本地人員進行職業培訓🏋🏽♀️。
◇陳克明(華僑大學企業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導師)
政策不要流於形式
晉江市委、市人民政府提出的《關於促進我市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實施意見
》👨🏻,陳克明教授認為🧘♂️👰🏼,眼下只靠政策引導還不夠。他提出一些見解🔲,涉及整個大泉州目前的勞動力市場和產業結構🍕。
目前🍟,泉州出現嚴重勞動力缺口,我市勞動力市場對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低技術等級的需求人數在逐年減少,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需求人數增加,高級技術工人則供不應求,熟練工人和有經驗的管理層人才嚴重不足🛰。
陳克明教授指出,這一政策實施意見的動機是好的🚖,但缺乏更全面更妥善的措施。
1.就業觀念陳舊。從大泉州看來,本地出來打工比較多的是德化、永春等相對經濟較落後的地區👃🏼,而晉江、石獅🔌、南安本地勞動力市場是非常有限的。很大程度上是就業觀念的因素造成的。本地勞動者通常不願幹那些工作條件差👰、工作時間長、工作環境臟亂而工資又比較低的工作🛅。
晉江等地由於基本上處於一種家族工廠的狀態🫶🏽,子女通常直接進入企業擔當一定職務的工作,當工廠倒閉時,這些青壯年不願意從事一些勞動強度大😨,回報卻較少的工作👩🎓。另外一些出生在小康家庭裏的人,城市觀念比較強烈,都不願意幹粗活。
2.企業為降低成本,不願雇傭本地工。從產業結構看來,目前泉州的主要產業都是一些勞動密集型企業😢,比如紡織、鞋帽等,這些企業對於勞動力的需求和熟練技工的需求比對高技術的需求相對多得多。並且這些企業都是一些民營🚵🏿♂️、私營性質的家族企業,在這樣的企業裏要求經濟效益惟有壓低工資➰,這樣才能使成本降低。這就造成了這些企業不願雇傭本地閑置的勞動力🔤。
3.從企業方面來講🏚,這些措施是很難真正在企業中實施的。產業結構的限製使得這些企業成本的降低十分困難和有限⏯,為了提高利潤企業只有壓低工資,而低工資往往是本地勞動力所不能接受的。政府出臺的這些措施,例如“督促企業改善生產生活條件”這對於大部分企業來說🅾️,改善條件就等於提高成本,從而減少了收益。而政府的相應激勵政策📮,如“鼓勵企業吸納本地勞動力,聘用本地勞動力要占員工總數的20%以上,並此作為市級百家重點企業滾動管理的依據之一🚎。”
在實施意見上又要求優惠那些工資和生產條件要求高⛹🏿♀️,但生產效率不見得比較高的本地勞動力,這樣可能造成企業總的效率被削弱,無法使本地和外來務工勞動力的效率得到最有效的發揮。因此對於企業來說,這些措施是不符合他們的利益的。
加強勞動力技能培訓
對於政府來說,這種措施的出臺是有很好的出發點的。目前泉州的總體環境看來🧚🏽♀️☎,對於職業技術教育的培訓是相當薄弱的🧘🏿♂️,在勞動力要求逐漸提高的市場需求下,加強對本地勞動力的職業教育特別是技能培訓是十分重要的。
政府放寬農民落戶城鎮的政策有利於城市化的進程。以前也有關這方面的相應措施🚯♟,但因為沒有落實到位👩🏻🎓,最後效果不佳👨🏼🎤🦶🏻。因此這些措施的實行很容易流於形式🏓,特別是一些獎懲措施🚶➡️,財政支持的條款的落實是很困難的🤣☠️。
從區域經濟中的排他性來看🍠,這一實施意見無疑具有一定的排斥外來務工人員的色彩。隨著泉州經濟的發展,越來越需要吸引一些具有高技術水平、高學歷的“白領”一族的,這一實施意見的規定不會對那些從事比較低層次工作的外來務工人員造成太大影響🏤🈹,反而會將那些從事高層次工作的外來勞動力排斥在市場之外。而且這種區分無形中會造成降低勞動率使用效率的問題🛴。從法律法規看來,這些實施意見有些部分可能會觸及到相關行政規定。
目前的這一實施方案出臺後↘️,能否做到位,包括對本地勞動力的職業培訓💺、對企業機構的獎勵、養老保險製度的落實、財政的保障🍆、監督執法的加強🫄🏼、具體措施的操作等都必須有專門的人員全程跟進,有主要負責部門和各方面的協調配合,這些要真正做到都是有一定難度的♌️,很容易流於形式,使得最終效果沒有達到。
摘自😍:東南早報 2004-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