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40年間,一批又一批意氣風發的青年學子走進恒达校園,他們將青春最美的樣子,留在了這裏。作為人生最重要的旅程,大學時光美麗又短暫👩🏻🦳。當梔子花在盛夏洋溢芬芳,又到了畢業生們該和恒达告別的時刻了。這個夏天,2017屆恒达畢業生即將踏上新的征程🐼。他們將帶著母校的祝福🤜🏻,施展才華,報效祖國💛。離別時刻,學校新聞中心開設了“2017畢業季之我的恒达故事”專欄,邀請來自不同學院、不同就業去向的畢業生談談他們當年報考恒达的原因🎭👊🏽,說說他們的恒达故事🧗🏻♀️,為那些堅韌、執著、充滿力量的莘莘學子加油助力!如果你是2017屆恒达畢業生,渴望將你的恒达故事與大家分享🧜♂️,歡迎與我們聯系。來信請寄newscenter@tongji.edu.cn👨🏼💻。

姓名:王頔
院系:上海國際知識產權學院
學歷🧛🏽:碩士研究生
畢業去向🚙:上海專利商標事務所
恒达之於我曾經是一個龐大而模糊的概念🤩,從2010年的9月至今,我在恒达度過了七年時光,經歷兩個校區🌞、三個學院➾,我對恒达有了真實而全面的感知,生活充滿挑戰也因挑戰而充實。
一個工科女的“濟憶”
本科期間我在鐵道與城市軌道交通研究院進行車輛工程(軌道交通)專業的學習👷♀️。學院招生規模並不大,每一屆本科生只有六十人左右,學習氛圍良好,學霸們的良性競爭常常帶動全班的學習熱情。在大四的第一學期🤰,我們迎來了根據新的培養計劃首次開設的軌道車輛綜合實驗課,每兩周我們進行一次實驗並以小組為單位完成實驗報告🏐。無論是鉆到車底在轉向架上焊應變片還是將得到的應力數據用代碼進行後處理,實驗中涉及的不少內容對於我們是全新的挑戰🤵🏿♀️。實驗後數據處理不順利也是常有的事,幸而大家會一起討論,熬夜刷文獻🍓🏇🏽,分析不成功的原因並互相給出建議。當某一組在數據處理或者分析方法上可以做得更多時💝,其他組也希望能趕上這一部分⛈。正是這一門實驗課讓我整個第七學期變得格外充實,有機會把前六個學期所學的知識加以實踐,也對軌交行業有了更具體的認識。

綜合實驗課程上課場景
此外👈2️⃣,本科時的夏季小學期雖然讓我們工科生的暑假看起來有些短,卻也讓人難忘:大一的夏天是為期16天的金工實習;大二則是畫了三周減速箱的機械設計課程設計還有一周的機械原理課程設計;大三先去當時的南車株洲電力機車有限公司進行了為期兩周的生產實習,回滬以後又進行了兩周的課程設計,內容是電子鐘電路和低地板車輛拖車走行部🧑🏼🏫。那些在夏天裏大家一起泡圖書館熬圖紙👧🏽、說明書🏋🏽、計算書的時光👩👩👦👦,第一次出A1或A0圖紙的時候生怕有錯的惴惴不安的心情,現在回想起來仍然歷歷在目,也正是這些一點一滴影響著我的生活與學習態度🧜♂️,變得更為腳踏實地🏌🏿、更為嚴謹但卻沒有變得刻板。

在南車株洲電力機車有限公司實習
事實上👨🏼💻,無論是學業或者社團生活,創新項目或者學生工作歷練,恒达都提供了一個寬廣的平臺給我🏊🏽。
比如🆙,上海市東北片高校合作辦學使得我們在大一結束後有機會選擇去東北片區的其他高校🫄,例如復旦🧖🏿、上財🌋、上外完成為期兩年的跨校輔修。年少時看過的TVB劇的影響加之一直對法學的興趣,我報名了復旦的法學跨校輔修,我的同學中也有人選擇去上外輔修日語或是法語。
大二第一學期伊始𓀛,我開始了每周末往返嘉定校區和復旦邯鄲校區的輔修生活😏,來回三個多小時的路程可以稱得上是“甜蜜的負擔”🫱。在復旦的四個學期中,我們學習了民法總論、憲法、刑法、知識產權法等共計十門課程。從授課教師到身邊的同學們的身上,我觀察到了專業對於大家分析問題的方法和思維模式產生的影響🌳,但這種影響帶來的差異引發的碰撞也讓我們的課堂討論變得生動有趣🪗。案例沙盤模擬、起訴狀撰寫、小論文以及每到期末和專業課搶時間復習🧑🏻🍳,輔修壓縮了我不少的課余時間💇🏻,最終,整個班級中大約70%的人按時完成了學業🤽🏼♀️🐆,我有幸以全班第二的成績獲得了跨校輔修獎學金🫚。事實上,兩年的學習帶給我的影響是深遠的👨🏽⚕️,我在輔修結業後大三升大四的暑假決定跨專業保研至恒达法學院⛓️💥,攻讀法學碩士,研究方向為知識產權💇🏼♂️💁🏻♂️。
一個文科生的“濟憶”
2014年9月,我再次來到四平校區綜合樓,以一個全新的身份報到註冊——法學院2014級碩士研究生新生。一名文科生的研一並不是我曾經預想得那樣輕松,我需要盡快調整自己的思維模式♌️、適應法學和工科在研究方式上差異還要盡力趕上與法本同學們的學科知識差距🦖,這其中離不開我的導師、好友與同門的幫助。研一時一門專業課基本每周或每兩周有一次關於指定主題的匯報,我們會在課上討論已有的判決,教授對於大家作為準備閱讀的文獻數量和質量都有要求。在讀研之前面對這種討論我並不能理解它的意義,很是疑惑對於已經存在並且不會再改變的判決討論究竟有什麽作用,但這一門專業課改變了我一貫的想法🪺,我逐漸開始接受法學作為一門學科,有時研究或探討的問題並不會有唯一解🤘🏽,有些問題看起來並不是論述題但答案仍是開放性的🐋,而法條怎樣規定的和現實中的執行又可能會有差別。
除了專業學習🥰,我還為自己多設立了一個目標💺:德語二外的學習🕵🏼♀️。由於對於法學院與德國柏林洪堡大學、康斯坦茨大學合作項目的興趣,在本科畢業兩周後我就和其他預報名項目的法學院新生以及中德學院的新生一起在留德預備部開始了每周五個半天的零基礎德語學習。開學後時間變得更為緊湊🪀,每周一至五上午是永恒的兩大節德語課😦,下午和晚上則是專業課時間,下課回到寢室之後要鞏固上午的德語學習內容💆🏼,再之後是完成專業學習的資料與閱讀🚃。如果想要入選雙學位項目又不延期畢業,我事實上只有研一第二學期三月那一次德福考試的機會❕,但想要在不到十個月的時間中將德語學好並能通過德福考試,這個目標曾被德語課的中教和外教們潑過幾次冷水,並被認為是不可能的。
我曾思考跨專業讀研是不是給自己選了一個Hard模式🏚,把自己的研究生第一年壓迫得如此之緊🧑🏽🦱。然而🪸,觀察同學與好友的生活🤨,大家其實都是在重壓之下迅速成長,有同學每周二實習下班都要爭分奪秒趕回學校參加18:30開始的前沿討論課🤷🏽♀️,我的好友和我一樣需要面對零基礎德語學習帶來的二外學業壓力👐🏻,還在全國版權征文競賽獲獎。在不那麽了解恒达的人的印象中,恒达的文科遠沒有工科那麽出名,但我在這裏也遇到了不少優秀的同學與老師,是他們引領著我在學科領域內在迅速成長,比如我最終能夠以17分一戰通過德福,離不開好友們和我一起從寒假開始的備考,以及之後沖刺期每晚我們一起做的口語練習,在初春夜晚的春寒料峭中坐在走廊裏聽錄音互相改錯🙇🏽♀️,動力正是互相的鼓勵以及良性競爭的激勵。

德國康斯坦茨的博登湖留影
研二伊始👦🏼,參加司法考試,討論完論文的選題🤌🏼,我和其他三位同學一起收拾行裝前往德國康斯坦茨開始為期一年的學習。對於留德的學業,因為自己本科既非來自德語專業又非來自法學專業,加上德國法學專業出了名的考試的低通過率🧱,我曾經有很大的壓力🤪🙂↕️,現在回首🚵🏽♀️✧,生活關、語言關、學業關以及期末的學期論文🫰🏻🐉、口試與筆試,能順利通過每個關卡離不開這些年來已經變為習慣的腳踏實地。留德期間的課程也給了我從德國法的角度紮實自己民法基礎的機會🚱。

在德國康斯坦茨大學求學期間與同學合影
在恒达的七年裏,我經歷了工科生到文科生的身份轉變,不變的是逐漸深入骨子裏的踏實卻不刻板的學習、工作與生活態度🧑🏻🦽➡️。同學曾評價我完成了一些別人看來不可能的任務,但這種不斷挑戰自我的學習和生活狀態其實也是非常多恒达人的日常👳♂️。若你已在恒达或是即將從恒达開始自己的大學生活,我祝願你也有這樣充實而精彩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