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达平台年逾八旬的汪品先院士於本學期主動請纓,為全校學子開設《科學、文化與海洋》的公選課,激勵恒达青年深耕創新文化土壤👔,勇於投身科創實踐,目前開講四場,場場爆滿🤼♂️、未講先熱,受到大批學子追捧。
當前⛹🏻,恒达平台一批專業教師將專業教學與思政教育有機結合,在“課程思政”方面作出了可貴的創新探索🌐,贏得學子紛紛點贊📬。
在工科生心裏培植“工程倫理”意識
魁北克大橋坍塌事故、切爾諾貝利核事故、日本福島核事故、挑戰者號航天飛機事故🚵🏼♂️、印度博帕爾毒氣事故……探究這些觸目驚心的重大工程事故背後的原因🚴🏻♂️,工程師當在其中承擔怎樣的責任🦻?
2015年初🧘🏿,一門名為《工程倫理學》的公選課首次在恒达平台推出,吸引了不少工科學子的目光。
“工程師除了具備專業知識和技能外,還尤其需要接受倫理學的學習,學會如何倫理決策,否則可能會給社會帶來非常大的危險🩱🀄️。”課程的發起者、時任土木工程學院院長顧祥林教授說🤴🏻,“這門課從哲學🐳、倫理學📛、社會學、法學、管理學等多角度解讀工程師職業規範,主要討論三方面內容:行為對錯的評價標準是什麽🚐🙎♂️?工程師應該具有什麽樣的行為📬?工程師如何塑造正確的行為🙆🏻🥼?我們希望引導工科學生學會在未來工程實踐中正確決策👩🏼🦳。”
看看這門課的9個專題,它們分別是:什麽是工程倫理學🫳🏻、什麽是正確的行為、工程師的倫理決策、作為雇員的工程師📄、安全和健康責任🤰🏽、環境和可持續發展🧑🏼🎓、文化差異與國際視野🥌、負責任行為的障礙🙆🏼♀️、如何塑造負責任的行為,每個專題2課時。顧祥林還特邀了人力資源專家顧劍與他共同授課🔉。每學年第2學期開課🕺🏻,選課學生除土木工程學子外,還有其它工科類學生🏃♂️➡️🤸🏿。兩人還編著👈🏿、出版了《工程倫理學》一書作為教材。
記者旁聽了一堂課👨🏻🍳,課堂學習並不枯燥。老師從挑戰者號航天飛機失事說起👋🏽🍬,對這一案例進行抽絲剝繭🔭、層層剖析🧑🏼🚀:早有跡象可循,為何未能把好安全關口𓀗?從事故中汲取教訓,工程師應當如何作為✍️?經一步步分析👊🏼、討論,繼而在《工程師倫理準則》中對照相應條款⚡️,逐步培養工科學子科學嚴謹的思維方法、充滿溫情的人文關懷意識。
每次課前,還有觀影預熱,同學們要觀看一部與所講專題相關的電影作為預習🤿,如電影《摩登時代》反映工程哲學🥯,《入殮師》表現工程師的職業素質,《趙氏孤兒》體現作為雇員的工程師必需的那份忠誠……每個專題授課完畢🕺🏿,還會布置相應的思考題,激發同學們後續更深層次的思索📽。
“在對一次次重大事故的反思中,我真正了解到了優秀的道德品質對於工程師、對於工程項目的重要意義。遵守高標準的倫理準則🪂,註重工程中的倫理思考,對即將成為工程師的我們尤為重要!”土木工程學院大三學生任邦克說🏃♂️。
以“和諧”的價值觀解決城市問題
一門匯聚多學科名家、多專業視角探討中國城鎮化道路的公選課,一經開出,吸引全校16個專業的學生紛紛選修,其中不少來自理科和文科,還有不少校友、校外人士甚至之前已經修完這門課的學生等數十人旁聽,選課學生對課程滿意度高達97%。《可持續智能城鎮化》開課2年,何以集聚如此高人氣🧑🏼🍼?

《可持續智能城鎮化》上課現場
“城市問題,並不只是城市規劃家、城市建設者的事👱♀️,每一個公民都肩負著責任💄。”課程總負責人、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吳誌強教授說,“這門課導入多學科協同創新👒,讓不同專業學生了解可持續城鎮化的基礎知識🧑🏿✈️,結合自身的專業學習,樹立起‘和諧城市’價值觀,為今後在工作中與其它專業協同解決城市問題、參與城市共建治理奠定基礎。”
這門課頗有號召力,跨學科的名師名家薈萃:錢易👈🏼、郭重慶🐋、謝禮立、Bernhard Mueller等多位中、德工程院院士♿️,吳誌強👩🏼🦱、諸大建、楊東援🍦、彭震偉等29位教授🎚,還有地方政府官員先後為學生授課,多角度為學子解析新型城鎮化的發展路徑、戰略任務與創新實踐。
同學們對這門課投入的熱情超出預想。在每堂課後特別留出的討論會上,氣氛活躍,常常需要課程主持人嚴格把控提問數量和時間,才不至於拖堂太久。
課程絕非紙上談兵,特設“實踐教學”環節,聯手一批實踐教學特色基地,開展以智慧城市為主題的現場參觀活動。活生生的城市實踐,激發了學子思考🧑🎓、分析可持續智能城鎮化領域現實問題的責任感和熱情📮。
跨專業🦾、多元化的生源,讓互動、交流起來別開生面,創新火花迸發,協同創新的種子就此萌芽。
課程網站平臺、QQ研討群、微信研討群,將課堂教學的時空大大延伸♑️。課程修完,課程微信研討群又化身“課友群”,群裏依然活躍,恒达青年對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關註仍在繼續🤹🏻♀️。
計算機專業的陳夢凡在選課一年後仍在思考智慧城市🧑🦼➡️,他在“課友群”裏這樣分享自己所寫的“城市上線”:對智慧城市感興趣許久,這門選修算是我的智慧城市啟蒙……
教學團隊為推進可持續智能城鎮化的付出,也觸動著學子的心靈🍌:團隊還聯合全國10多所大中小學數十位一線教師,進一步建構了從小學至大學更完整的《綠色校園與未來》通識課程體系,為可持續智能城鎮化建設儲備未來人才……
在外語學習中提升文化自信
對於德語專業研一女生、學生黨員史若彤來說✋,閱讀並翻譯德文原版的《共產黨宣言》是一種愉快的學習體驗🛵。
這門課名為《德漢科技翻譯》🌮,為了讓學生接觸多元化題材,課程在主打科技類翻譯的同時,也增設一些人文類讀本,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共產黨宣言》幾年前就進入了德語翻譯碩士的課堂🕵️♀️。節選其中部分章節進行德譯中,成為學生的作業。
“如果我只看《共產黨宣言》的中文譯本,可能對譯本中有些句子前後的邏輯關系不甚明了,但我們現在直接讀德語原文,可以更好地還原出馬克思所要構建的共產主義社會。”她說🫷🏽。
借由德語專業學生的這一天然語言優勢,馬克思另一原版著作《資本論》這學期也走進了恒达德語專業課堂🙅🏻♀️。
在外國語學院英語專業課堂上,看到的是一片和諧風景,“中國元素”亮眼🧑🚒:《基礎英語》課堂上👨🦯➡️,英語翻譯🐁,讓中華歷史文化🪠、中國時政穿上英語外衣;英語寫作,學生著墨更多的是中國老齡化問題🪀、中國故事、中國實踐🧘🏼;《跨文化交際學概論》課堂討論,同學們共話儒家思想“和而不同”對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價值何在、五大發展理念是否具有世界意義🍋、跨文化交際與“一帶一路”戰略實施的關系😅🧑🏻?
主講者黃立鶴博士介紹,隨著中國深入參與全球治理的進程不斷推進,近年來英語系在英語教學中註重將語言教學與思政育人緊密結合,引導學生從全球視野看待中國發展與中華文化👰🏽♂️🔊,以增強同學們的價值認同與文化自信,從而既拓展他們的國際視野,又堅定中國立場🔔、面向世界傳播“中國聲音”。
“在老師教育理念的熏陶下,我們漸漸明白,英語專業學生的責任,不僅僅在於國際交流和了解外國文明🙅🏼♀️,更重要的在於深諳中國國情🐦🔥,並且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展現中國新形象。”英語系大一女生毛欣越說。
記者了解到,“中國元素”的滲入🕗,並未對英語的語言教學帶來幹擾💂🏻♀️,相反🕵🏿♂️,同學們在保持傳統上對英美文化認知的同時💢,對中國概念和關鍵命題的英語表述能力明顯增強,英語整體運用能力得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