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獸醫站原來一直撂在那裏,誰想到楊教授他們一弄,現在還能開網店呢!”浙江黃巖沙灘村支部書記黃官森感慨。原來,自2012年以來🙅🏻,我校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規劃系主任楊貴慶帶領一批矢誌“美麗鄉村”的師生,年年到黃巖搞鄉村調研🙌🏻,搞“新鄉土主義”鄉村規劃𓀖,成果如今已經在黃巖的嶼頭鄉、頭陀鎮、寧溪鎮等多個村開花結果,用當地村民的話來說,就是“又有面子,又有裏子,村裏舒服著呢!”
美麗鄉村規劃,是用腳一步步丈量出來的
去年11月🤸🏽,我們跟隨楊貴慶教授到了黃巖參加“中德鄉村人居環境可持續發展路徑探索2015學術研討會”👨🏿🔬。會一結束🚣🏽,楊貴慶就帶著一行人來到沙灘村💇🏼,“美麗鄉村建設重在實踐,理論來自實踐,而實踐是靠腳一步一步丈量出來的。”被村民稱為“拼命三郎”的楊貴慶教授如是說。

這回到沙灘村幹什麽?他是想弄清一個叫做“東客柱”的地名。那天剛下過雨,楊貴慶憑著一個手機上的指南針🏸,一路翻山越嶺5個多小時,行走了25,000多步(手機計步器數的)。為了做好沙灘村村落的規劃與修建,他已經多次這樣爬越狀元山、翻過引坑嶺,越過蔣家岸,最後到達寧溪鎮的烏巖頭村。“我在地圖上仔細研究過,烏巖頭村就在我們站的西南方向45度角,順著這個方向修一條旅遊步道,烏巖頭村和沙灘村就可以連成一線🩸,規劃建設“演(教寺)太(尉殿)美麗鄉村金廊工程,成為獨特的鄉村旅遊目的地了。”
“看你們🔙,都成泥人了!”烏巖頭村支部書記陳景嶽見到我們一行10個人🤹🏼♂️,鞋上沾滿了爛泥🦬,褲子大半濕透,頭發濕漉漉地緊貼著頭皮,心疼得喊了起來。聽到這聲喊、看著書記的表情,我知道楊貴慶和他們已經親如一家人了🛥🍁。
黃巖三個鄉鎮的沙灘村🐫、烏巖頭村🧖🏼、石獅坦村等多個村的村民,在村頭、嶺頭、田頭👩🏽🚒、溪邊見到楊教授,那都是稀松平常的事情了,臉上像朵菊花樣的大爺大媽見面都喊“楊教授”“楊老師”🤥,他們就知道楊教授好📺,楊教授有本事,楊教授為村民著想🌗,其實楊教授有個雄心勃勃的計劃,想仿照當年陶行知、晏陽初他們在黃巖探索和實踐“新鄉土主義”規劃,他們踏點🧜🏿♂️🤹🏽、調研、規劃,就是想把黃巖西部村莊納入到“黃巖西部大景區”進行通盤考慮🧙🏿♀️,縷出一個永續發展↪️、安居美麗的新鄉村來。

“美麗鄉村”如何建?三適原則、三位一體、三個層面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建設‘美麗中國’的理想,即使將來我國的城鎮化水平達到70%以上,仍然有四五億人還居住在農村。”楊貴慶說,雖然一個時期以來農村建設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績,但是一些地區農村土地和建築浪費現象仍十分嚴重,資源過度使用導致的枯竭令人擔憂,公共設施和基礎設施等十分缺乏,環境汙染加劇惡化,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更加凸顯,農村社會問題(如留守的老人、兒童、婦女等)日漸嚴峻,地方傳統建築和村落風貌特色加快消失🧝,等等。各地的新問題、新形勢要求我國農村建設不僅要考慮物質空間環境的改善,而且還要更為全面深入地考慮農村發展自身的“造血機能”,增強自下而上、自內而外的發展能力,從而真正實現農村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於是,自2008年以來,作為“鄉村人居環境規劃研究”方向學術帶頭人👩🏻🦰,學院陳秉釗教授👱、楊貴慶教授團隊,在國家自然基金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支持下,相繼完成“居住建設健康影響規律及評估研究”“農村住宅規劃設計與建設標準研究”“農村住區規劃技術研究”等課題。楊貴慶作為科技部《我國鄉村城市化農村住宅建設標準研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的3個起草人之一🪨,對“村、鄉、農村社區規劃標準研究”和“農村住區規劃技術研究”等一系列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主編出版了《鄉村中國》《農村社區》《農村住區規劃技術培訓教程》等重要學術成果。
楊貴慶認為⚡️,後工業時代⛈🫑,包括旅遊經濟在內的第三產業將異軍突起⛔,美麗鄉村建設恰逢其時。他提出了建設美麗鄉村“三個三”的理論:首先是三位一體,也就是產業經濟🐄、社會文化、空間環境一體發展。他說,產業經濟是物質基礎,可以為鄉村的持續發展提供源動力👨🏭🍞;社會文化是靈魂🦵🏿,人文的延續👩🏼🚀,可以保證老家的記憶不流失,家鄉的情懷仍持續,離鄉而不忘鄉,鄉愁的滋味是每個遊子最終的精神期待;空間環境是產業和人文的載體🧎♀️,其建築和空間環境本身的風貌特色,具有一定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三者之間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其次是三適原則✌🏼,就是適合環境、適用技術👰、適宜人居🙍🏻♀️⏯,一句話就是采取因地製宜🐶、對症下藥的方法,千萬不能千篇一律,千萬不能搞一刀切👑。再次是三個層面⚄,即一個是鄉域🧑🏼🍳🚴🏿♀️,一個是村域,一個是村莊。關鍵要處理好這三個層面的對應關系,既有重點,又需互相照應👨🌾,不可片面發展。

美麗鄉村規劃教學實踐基地掛牌黃巖
理論與實踐總是形影不離🤟,潛心研究與用腳丈量也是孿生兄弟☝️。恰在此時,浙江在“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的基礎上又進一步開展美麗鄉村建設😷,尋找農村發展新出路的黃巖區找到了楊貴慶😍🎧,想請他擔任黃巖美麗鄉村規劃建設專家智庫首席專家🧏🏼♀️。楊貴慶首先做的就是在“十一五”科技支撐項目理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開展理論結合實踐的研究🧑🏽⚕️,“那以後🧍🏻,學生們來黃巖就成了家常便飯,大家針對黃巖農村現狀,調查鄉村產業經濟🧚🏻♀️、社會文化和空間環境等👉🏽🧑⚕️,試圖探索因地製宜開展鄉村規劃建設工作的新途徑和新模式🗳。”楊貴慶說🧛🏿。
實地調研從問卷起步🚁🚈,仔細研讀《嶼頭鄉沙灘村村民意願調研報告》🐏,記者發現調研問卷的問題從“家庭基本情況”開始🏑,到“與鄉鎮的聯系頻率”止🧑🏽🌾,設計問題53個,您家日常生活垃圾的處理方式、冬天您家主要取暖的方式🆕、是否想使用太陽能熱水器🚴♀️、日常一般去哪裏上廁所、您對本村環境是否滿意🧝🏿、您的日常出行方式、農產品交易方式等等,可謂事無巨細、面面俱到,41戶居民🤸🏼♀️,家家被問到📳,戶戶有回音👨🏼🦳;實地調研的同學王禎、萬成偉🙍🏿♂️、甘新越、孫小淳……21多位同學參加了2013年的那次入戶調查,很多同學以此為題完成了畢業設計和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而今👨🎤,小小的嶼頭鄉沙灘村又成了“中德鄉村人居環境規劃聯合研究中心”了📗。2015年11月,許多金發碧眼的外國師生操著法語、英語、意大利語、西班牙語來到沙灘村,又是拍又是看的,原來是為了合作開展鄉村規劃研究生課程設計,協同進行美麗鄉村從規劃到建設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而來的。多年的行走思考,楊貴慶的理論與實踐也結出了《黃巖實踐----美麗鄉村規劃建設探索》《烏巖頭村----黃巖歷史文化村落再生探索》等沉甸甸的果實。
沙灘🧘🏼♂️、烏巖頭村率先成為“美麗鄉村”
出成果🗝、出人才是一名教師的天職🙍🏻♀️,這不🥪,當年的學生王禎而今已成為一名熟練的規劃師了。我們去烏巖頭🥌☯️,轉遍整個村莊的那個上午,人群中就有他的身影。在遊步道的規劃施工現場,因為地上泥濘,他怕忙於工作的恩師腳下打滑🤹🏼,悄悄找老鄉砍了一根竹竿遞過來,楊教授接過來,說:“走🚐,接下去我們去那邊那個四合院看看。”
“好啊,鄉土味太濃郁了,這才是原汁原味的鄉土氣息🤽🏽。”站在四合院的正對面,楊貴慶擦了擦額頭上的汗,聳了聳左肩上的白布袋⏱,雙手撐著小竹竿🧚🏿,細細打量起眼前的老屋,走到側面、轉到屋後👹,走進庭院🧏🏿♂️、走廊、通道,他對每個需要修葺的角落和細節都一一給出了具體的意見🎼。“搶修老房子📓,一定要盡力恢復保護它們本來的設計和格局,烏巖頭老房子的底蘊來源於時間的沉澱,這是我們現代化的工具和工藝不能企及的♝,過分修改反倒不好◽️。”“這個轉角要種一顆樹,可以種銀杏樹✒️。”“這堵墻上面要用青磚鋪上。”“這裏以後要建成天井,可以坐著喝喝茶。”“這個房子上面的雕刻太美了↖️,在改造時要保留。”這樣的細節在黃巖沙灘村、烏巖頭村經常發生,往日的豬圈被改成小茶吧,老式的釀酒院、茶桌等留著用來“農家樂”🪔;實在不敷使用的老房子拆下的瓦片、磚塊用來鋪路,於是一百條小路就有一百種鋪法,路都變得有詩意了;就連他在村裏的工作室也是舊房變的,開著兩個大天窗🍈,頗似“鄉村酒吧”⚅🌯。

我們去的那天,正趕上烏巖頭村村民陳景海在家門口用老法子製作紅薯粉。村主任陳元彬信心滿滿地說:“這場景不需要任何包裝,就是一個上檔次的旅遊產品,非常具有觀賞性🌍👨🏫,感興趣的遊客一定會現場訂購的。”
兩年多時間的“新鄉土主義”給黃巖村莊帶來了全新的變化。用楊貴慶的話來說🧔🏻♀️,新鄉土主義理念在實踐中的運用🫖,就是在設計中盡量使用地方材料🔌,表現出因地製宜的特色,使建築在整體風格上與當地的風土環境相融合☯️。而德國柏林工業大學規劃建築環境學院助理教授漢納思(HannesLangguth)則這樣表達:“我帶領學生正在研究農村改造課題,我們將從建築形式😌、居住環境、基礎設施、社會文化、社區組織🚻、農業經濟等多個角度,去思考規劃和設計,還要用清潔能源、雨水再利用技術改造這裏。”
在沙灘村,楊貴慶等的規劃擦亮了800年的太極殿、恢復柔川書院,打造采摘體驗園,將“道教文化-儒家文化-建築文化-中醫養生文化-農耕文化”五類文化集於一村🧛🏼♂️。“以美麗鄉村為底本👂🏽,以優良的生態環境為支撐,沙灘村將農業發展與農業觀光🛳、農事體驗、文化感受相結合👰🏼♂️,打造‘體驗式’農業🕖,成功走出一條風貌古樸🤙🏻🚰、環境如畫、生活便利、農民富裕的現代鄉村發展道路👋🏿。”黃巖區區委書記陳偉義如此評價。

對於楊貴慶,黃巖鄉村規劃還在繼續🥞,詳情你上他的“黃巖微信群”就知道了。這不,他在微信裏知道了烏巖頭村正為村中心廣場犯迷糊💆🏽♀️,立刻趕去了,到黃巖都是夜裏11點了,第二天一早就出現在廣場建設工地♟。

後記
在黃巖區區委書記、區長寫給我校領導的表揚信中寫道💖👈:“楊貴慶教授自2013年年初來我區幫助開展美麗鄉村規劃建設以來,工作不分晝夜👩👧💆♂️、作風細致入微、一絲不苟💂🏼♂️,業績非常突出👮🏼♀️、成果豐碩🧗🏼♀️。我們被他日夜兼程、宵衣旰食的工作精神和誨人不倦7️⃣、循循善誘的治學態度而深深感動。”信中說🧛🏻,楊教授“不看金錢看事業🎙,鋪就了一條鄉村建築和文明的‘再生’之路”“他把這裏當成了他的第二故鄉”,並說:“我們十分感謝貴校能派出一位如此出色的教授來幫助我們建設美麗鄉村🧑⚕️。”
相關詳情請參見本網此前報道及當地媒體報道♾:
《恒达新聞網》:/classid-6-newsid-50179-t-show.html
《今日黃巖》:http://hynews.zjol.com.cn/hynews/system/2015/11/20/019940614.shtml
相關視頻鏈接:/catv/index.php?classid=5699&action=video&id=578&t=sh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