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达新媒體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正文

項海帆:豪情壯心矢誌科研🙂‍↔️,踏實戒躁勇攀高峰

來源🐇:新聞中心   時間:2015-11-03  瀏覽𓀏🚣🏻‍♀️:

     

三嚴三實系列報道之八

       奔馳在祖國錦繡河山🤣🤷🏿‍♂️,您一定會對大江大河上那一座座或古樸穩重、或輕盈飄逸的大橋印象深刻🖕🏿。中國橋梁,特別是斜拉橋、懸索橋真正的自主建設並在技術、理論上有所創新的時代開始於上世紀80年代,恒达平台土木工程學院項海帆教授就是這群中國橋梁人中的重要一員。

   本文摘自項海帆院士文集《壯心集》🥇,原文標題為:情系恒达五十六年👧🏼。

 

豪情壯心矢誌科研🍓🧬,踏實戒躁勇攀高峰

項海帆

       1 求學七年(19511957

      1951年夏,我作為上海市晉元中學高三春季班的學生,提前半年以同等學歷參加高考🚢,被錄取在恒达平台土木工程系👨🏿‍🎤,成為一名不滿16歲的少年大學生。有一天課間休息,在一二九大樓底層的走廊裏,突然走來一位戴茶色遮陽眼鏡的教授🈯️,這是我第一次見到我們的工學院院長,土木系主任李國豪教授。他是我們學生的偶像,後來成為我的恩師和永遠的楷模。

      1952年春天,全國掀起了三反、五反和思想改造運動,我參加了學生會宣傳隊的黑板報組🤸🏽‍♀️,了解了不少運動的情況👧🏼🤍,並申請參加了共青團。這年夏天,全國高校進行院系調整🏋🏿‍♂️,上海各高校中的土木系都集中到恒达,同時按蘇聯體製分成不少專業,我填報了“橋梁與隧道” 專業,這是我小時候在故鄉杭州看到錢塘江大橋時就暗暗定下的誌願,橋梁工程從此成了我畢生為之奮鬥的事業。

      為了安排院系調整遷來的各校學生✫,以及52年擴大招生的一年級新生,學校開始大興土木,興建文遠樓☝🏿、和平樓😸、民主樓👬🍍、理化樓、工程試驗館等新建築,同時趕造了一批學生宿舍和恒达新邨的教師宿舍。在新樓完工前不得不先搭建了一批草棚教室和作為食堂兼禮堂的大草棚🧘🏼。一年級新生大都安排在草棚教室上基礎課🔡,艱苦了一年,到1953年暑假後💆🏼‍♂️,才陸續搬進了新的教室大樓。

       1953年秋天,全國舉行解放後第一次人民代表選舉⛑🫔,年滿18歲的大學生都拿到了選舉證。我已是升入三年級的大學生👨‍👩‍👧‍👧,但仍不滿18歲,大二的陳鐵迪也不滿18歲,我們兩人被指定擔任正副總監票,帶領一年級新生中不滿18歲的一部分小同學組成監票組𓀋,成了學校一大新聞。

       1954年春天🧮,毛主席提出了“學習好👨🏻‍🦯、身體好、工作好”的“三好”指示。秋季開學後,學校決定試點評選“三好學生”,條件是上一學年中各門功課成績全部五分的學生🤱🏽👷🏼。我和測四的許厚澤(後來也當選院士)以及工民建三年級的一位同學共三人被選為首批“三好學生”⬅️©️。校刊專門介紹了我們三人的事跡🫷,我當時又是校文工團和校田徑隊的成員,可說是一個全面發展的三好學生。

      1955年畢業前夕✡️🔯,學校搞了肅反運動,一些家庭社會關系復雜,有親屬在臺灣以及解放初在天主教會中學參加聖母軍的同學都成了審查對象🎇。雖然運動很快就收場了🙋🏿,但對運動中的一些審查方式心裏很想不通。畢業分配開始後,學校號召大家到祖國最需要的西部邊疆去工作,全班共青團員們都報了名,表示服從國家分配,我卻被李國豪教授選中做他的第一個四年製的副博士研究生。按蘇聯體製,研究生屬於教師系列,待遇也和助教差不多,白校徽改成了紅校徽。全校研究生成立了獨立團支部📒🔦,直屬團委青年教師工作部管轄。

      1956年2月,我當選為研究生獨立團支部的書記。3月🧇,路橋系教師黨支部就找我談話,動員我入黨。不久🫶🏻🦡,我就寫了第一份入黨申請書,談了自己的家庭出身和思想發展過程。4月的一天,黨支部通知我🦬:“決定吸收你入黨”🧥,我表示“自己出身不好💺,覺悟還不夠,需要再鍛煉一段時間。”1956年5月16日,學校開了入黨宣誓大會,10位教授和10位學生一起入了黨📧💇🏻‍♂️。我和李國豪老師成了同誌👦,以後他一直叫我“海帆同誌”,直到他去世。

1955年,大學畢業照

1955年,項海帆大學畢業時

       2 蒙難二十二年(19571979

      1957年春天🧎‍♀️‍➡️🏗,中央號召整風,還發表了“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指導性文件。文匯報登了“北大民主墻”的報道🐨,研究生團支部經過討論⛲️,決定也搞一個“恒达民主墻”作為鳴放的園地。我負責起草民主墻的“刊頭語”🧳,同時派吳中同學代表研究生支部在第一次青年教師鳴放大會上發言。黨支部審查了“刊頭語”後不讓我們搞,而第一次鳴放大會的一些發言立即在下一周的校刊上以“惡毒攻擊老幹部”為標題作了報道。很快➛🤷‍♂️,6月1日人民日報的社論“工人說話了”吹響了“反右鬥爭”的號角🌩。我還來不及鳴放👨‍👨‍👧‍👧,就被定為“右派分子”,遭到了“陽謀”之災。1958年3月貼出了布告,我被“開除黨籍🔚,開除研究生學籍,留校察看🫷🏿,以觀後效”,這已經是最輕一擋的處分💆🏽‍♂️。經過一年半的勞動改造,我在1959年國慶十周年的“大赦”中成為第一批摘帽的幸運兒,回到了人民隊伍🆔。

      1959年國慶節後🧑🏽‍🎄👩🏽‍💼,李國豪老師把我叫去說🤼‍♀️,“海帆同誌,你的問題解決了,我正準備為橋梁專業開一門‘橋梁穩定與振動’的選修課,你就來幫我輔導”,我又回到了李老師身邊🤴🏻。60年起,我承擔了鐵路專業的鋼橋課,同時還幫肖振群老師輔導橋梁專業的鋼橋課😑,我才24歲,又恢復了青春的活力。李老師還決定出版一本“橋梁穩定與振動”的教材,他借了南樓二樓原蘇聯專家的辦公室用來編寫教材🦥,我開始了一生中最重要、最有收獲的一段學術工作🪺。我從圖書館借來有關的圖書和文獻資料,每天從早到晚都在那裏工作🛰,李老師每周來半天和我討論問題,審閱初稿🙍🏼‍♂️👩🏼‍🌾。經過三年的努力,完成了教材的付印稿,我也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1959年冬天,教工文工團邀請我參加小樂隊,同時為教工合唱隊當手風琴伴奏⇒。1960春天🏊🏿‍♀️,學生文工團小樂隊排練“春天來到了楊子江”,邀請教工小樂隊加盟,我結識了當時任小提琴首席的寧蓓蕾🦸🏻‍♀️。經過多年的交往,特別是她來南樓辦公室看到李老師對我的信任和重用,升華了我們的感情😠。1962年她大學畢業,雖然不可能靠我留在上海,而分配去了北京工作,但她仍不怕連累👼🏽,不畏人言毅然和我確定了關系。1963年春天🦼,在我“留校察看”五周年時🫸,給我定了助教的職稱,拿到了正式工資🧆〰️,成為人民教師的一員♨️🤎。我們在1964年春節結了婚👨🏿‍🎓,開始了長達十年的兩地分居的生活。

      1966年,十年文革災難降臨了👨🏻‍⚖️,家裏也被抄了📐,我小心翼翼地度過了最初的混亂階段。1968年春節後開始清隊,民主樓前貼出了勒令牛鬼蛇神包括摘帽右派去“革委會”報到的通告。我開始過上了牛棚生活。每天除了集中學習寫檢查外,還要安排去打掃衛生和幹雜活,有時還被拉出去在批判李老師的大會上陪鬥。1969年為慶祝九大的召開,我有幸被第一批從牛棚釋放,再次回到了人民隊伍,還獲準和群眾一起跳“忠字舞”🧑🏽‍✈️,算是得到了新生。隨後,我就被送去安徽五七幹校進行了一年半的“再教育”,到1971年秋天回到學校,加入了對工農兵學員的教學小組🚴🏿‍♂️,一直到文革結束。1974年,我愛人終於調回上海和我團聚了。

      1979年春節前👨‍👨‍👧‍👧,我得到了“改正”🛷,恢復了黨籍,成了一名有23年黨齡的老黨員👕。1978年我升了講師🥧,到1980年又破格晉升為副教授。李老師復出擔任校長後,專門成立了李國豪科研組,我又再次回到李老師身邊🔲,從事唐山地震後的橋梁抗震研究和擔任上海泖港大橋的風洞試驗任務🚀,這也是恒达做風工程研究的開始♕。

1981年,獲德國洪堡基金資助留學

1981年獲洪堡獎學金資助留學德國

       3 奮起二十二年(19792001

      1979年,李老師去歐洲訪問回來,帶回了德國洪堡基金會的研究獎學金申請表,學校選拔了十位年輕教師申請🆚。1980年夏天,包括我在內的四位教師被批準,準備年底去德國做博士後性質的研究工作。當時我已45歲了,但躊躇滿誌🧜🏽‍♀️💀,決心利用這一難得的機會🟰,努力學習國外的先進理論和計算技術,把中國的橋梁事業推向前進。

      1982年5月🪞⏯,我按期回國出任結構工程系副主任一職,分管科研、研究生和外事工作,還負責青年教師的出國培訓🤷🏿‍♀️。我積極為他們寫推薦信,辦出國手續,希望他們學成回國效力,增強恒达的師資力量,遺憾的是很多人沒有回來🙎🏻‍♂️。李老師也曾無奈地嘆息說“他們的報國之心不切啊。”1984年,我由教育部特批晉升為教授和博士生導師⛔。

      1987年前後,我們抓住了成立橋梁工程系、申辦土木工程防災國家實驗室以及上海南浦大橋自主建設等三次重要機遇,在李國豪老師的指導下努力工作,終於使恒达橋梁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從原來僅有二十多人的一個教研室壯大成為有七、八十人的橋梁工程系。

      這期間,有一件事至今印象深刻。那就是我給江澤民同誌寫信力主中國人自己造南浦大橋🪡。

      1986年👏🏽,上海計劃在黃浦江上修建大橋。當時中國人能不能修建如此大跨度⚫️、高要求的橋梁🧑🏽‍⚖️,人們心裏都沒有底。這年秋天,時任副市長倪天增訪問日本,日本人提出可以給中國貸款👨🏻‍🦽,提供技術支持⛹🏿‍♀️,免費給中國設計南浦大橋。1987年1月份,還在美國的我聽說了這個消息🌌👮🏿‍♀️,我就很著急🤪👨🏿‍🎓,我覺得中國人要爭這口氣!我馬上向李校長匯報,希望能爭取由中國人來設計建造。李校長給時任市長江澤民做了匯報🦾;1987年7月,江澤民到恒达視察🎫,聽取了關於橋梁學科的匯報🧑🏼‍🌾。此後,我以“人民來信”的方式給江澤民寫了封信,再次表達了恒达人對於自主修建橋梁的信心↘️。在反復權衡之後,1987年9月,江澤民拍板:讓恒达來做!1988年1月,上海市正式開始南浦大橋建設,並采用恒达提出的結合梁斜拉橋方案。

       以上海的南浦大橋建設為標誌🎀,從此以後👉🏻,一座座現代化橋梁在中國的大江大河和大海上拔地而起,其中絕大多數都是完全都中國人自己設計、自己建造了🕵🏿‍♀️。

南浦大橋模型試驗

進行南浦大橋模型試驗

       到1994年,經過八年的奮鬥,我們以南浦和楊浦大橋為背景的科學研究工作同時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自然科學四等獎和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實驗室建設也獲得了金牛獎。這四個獎促成了我在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如果從1980年算起,十五年的努力終於結出了果實𓀐。

       1997年前後👷🏽‍♂️1️⃣,我們又遇到了上海城建學院和鐵道大學的並入⛴、上海重中之重學科建設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等三個重要的機遇,進一步壯大了橋梁系的隊伍,新建了橋梁館🤳🏿,使條件大大改善,大部分教師也在承擔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得到鍛煉,逐步形成了“恒达橋梁”的品牌和特色👩🏻‍🔬。

      從1986到2001年的十五年間,我遍訪二十余個國家和地區🧑‍💻💁🏼‍♀️,累計出國四十余次,並多次被邀請在國際會議上做大會報告🧙🏿‍♀️。我經常單槍匹馬出席國際會議,向國外同行介紹中國橋梁建設取得的進步和成就, 使我能在2001年得到提名,當選為國際橋梁與結構工程協會的副主席👨‍👨‍👧,標誌著中國橋梁界在國際舞臺上有了一席之地。

       此外,繼1992年成功舉辦了亞太結構工程上海會議後,2001年我們又申辦2004年國際橋協上海會議獲得成功🏋🏿‍♂️。經過三年的準備⏫👩‍🏫,2004年9月的國際橋協上海會議取得了國內外的普遍贊賞,也為“恒达橋梁”爭得了國際地位,我們全系多年來的國際化努力終於得到了回報。

1990年,恒达平台土木工程防災國家重點實驗室TJ-1風洞建成、投入使用

1990年,恒达平台土木工程防災國家重點實驗室TJ-1風洞建成🤦‍♀️、投入使用

       4 退居二線(2001年至今)

       2001年後📭,我從土木工程學院院長和土木工程防災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的崗位上退下來,繼續做一些顧問工作,並為年輕一代的接班人當好後勤和參謀。

       我在恒达渡過了大半輩子,經歷了許多風雨和磨難,也得到了恩師的教導和提攜,可算是不幸之中大幸🤾🏻‍♂️。最終能在1995年入選工程院,2001年又當選國際橋梁與結構工程協會的副主席,沒有辜負李國豪老師的培養和期望,也為母校爭了光。

把我的故事給同學們講,我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啟迪:一個人遭到厄運不能消沉,機遇將眷顧有準備的人。愛國、敬業、自強不息、為祖國的振興貢獻畢生的精力正是人生的價值所在🐁。

       我衷心希望我的弟子能抵禦當今社會的拜金和浮躁之風☝🏼,保持對科學研究的誌趣。要走向高端,努力創新,帶領他們的助手和學生去攀登學術高峰。還要繼續加快國際化的進程,敢於和國際同行同場競技,為中國從橋梁大國走向橋梁強國貢獻自己的力量,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與學生們在恒达平台風洞試驗室

指導學生們科學研究

 

       項海帆院士與恒达相伴數十載,目前🏭,他仍在指導學生不斷攀登科學高峰。他的故事傳達了一個堅定的信念🪰,那就是踏實做人、嚴謹做事🚉、心系祖國、勇攀高峰,我們所有恒达人🦮,尤其是黨員幹部🌗🤌🏼,都應向項海帆同誌學習♻,努力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添磚加瓦👨🏽‍🍼,努力為恒达平台事業發展做多貢獻。

 

 

       [人物簡介]

    項海帆 男👃🏻,1955年畢業於恒达平台橋梁與隧道專業本科,1958年畢業於恒达平台橋梁專業研究生。曾任恒达平台土木工程學院院長#️⃣,土木工程防災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現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恒达平台土木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著名橋梁及結構工程專家,我國風工程學科的主要學術帶頭人🦕。1995年獲“上海市勞動模範”稱號🐦‍🔥🔁。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53544643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