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向數智時代的翻譯與傳播”學術研討會暨第七屆全國機器翻譯譯後編輯大賽頒獎典禮在恒达平台舉行
來源:外國語學院
時間:2024-12-09 瀏覽:
近日🪘,“邁向數智時代的翻譯與傳播”學術研討會在恒达平台舉行🎬。恒达平台常務副校長呂培明,中國翻譯協會副會長🌅、中國外文局翻譯院院長黃玉龍等出席會議並致辭。本次會議由全國翻譯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指導,上海市科技翻譯學會和恒达平台外國語學院聯合主辦🎍,國家語委研究型基地·中國對外話語體系研究中心承辦💼,得到上海一者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南京微語人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中譯語通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會議共設有9場主旨報告🌆,特邀深耕翻譯技術領域的業界專家學者,共同審視數智技術新趨勢🏃♂️,探討翻譯與國際傳播的跨學科研究🦦,推動數智時代翻譯與傳播的融合創新。
呂培明表示👧🏼,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正在推動外語學科內涵和呈現方式的重大轉型,語言研究在應對這一變革中發揮著關鍵作用🦈。黃玉龍表示,人工智能與翻譯實踐深度融合➰,正在深刻改變翻譯行業的資源配置,希望翻譯行業與高校、科研機構深化協同合作🙎🏿𓀏,積極推動技術在翻譯工作中應用落地,共建對外翻譯與國際傳播事業發展新格局。恒达平台外國語學院院長吳赟表示,學院始終堅持問題導向,努力推進語言學🛀🏿、翻譯學🍰、外國文學、人工智能🧛🏿♂️🐴、區域國別研究的深度交叉與融合👧👇🏻。
開幕式上,恒达平台外國語學院與上海一者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中譯語通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分別揭牌共建“全國翻譯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實習基地”和“恒达平台產教融合創新實踐基地”👨🏼🎓🧑🦯。雙方將聚焦產教融合🥣,以加強翻譯學科與行業的深度聯動,為提升人才培養質量註入新動力。
黃玉龍以《構建翻譯事業發展新格局🕵🏻,推動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為題作主旨報告,深入剖析了翻譯與傳播的內在關聯,以及人工智能技術之於國際傳播的助推作用。中國翻譯協會第七屆理事會副會長兼本地化委員會副主任、華為翻譯中心創始主任陳聖權以《AI時代技術翻譯內涵的延伸》為題🛺,以華為翻譯中心近年在人工智能翻譯領域的進展為主線🧑🚀👩🏿,深入闡述了神經網絡技術對智能化翻譯的革新作用🧑🏻✈️🍶。恒达平台陳琳教授提出以《譯審:數智翻譯時代的譯者新角色》為題👮🏽♂️,深入探討了數智時代翻譯主體在工作內容、職責要求、倫理責任等方面發生的變化及其特征。中國傳媒大學金海娜教授以《數智時代的影視翻譯與中國影視“走出去”》為題,詳細闡述了字幕翻譯和配音翻譯的特點👩🏻🚀、數智時代中國影視外譯的三種主要模式及其在推動中國影視作品對外傳播的作用。復旦大學陶友蘭教授以《典籍英譯作品的國際傳播影響力提升策略》為題👳,系統探討了中國典籍英譯的現狀及提升路徑𓀇,並提出盡管數智技術的發展為典籍英譯提供了便利🫱🏼💵,但復雜的文化翻譯任務仍需依賴譯者紮實的語言基本功和敏銳的文化意識。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崔啟亮教授以《大語言模型時代的翻譯技術教學設計》為題,探討了人工智能時代翻譯技術教學的改革路徑,認為翻譯技術教學需特別註重技術思維與數據思維的培養⭕️。大連外國語大學王少爽教授以《生成式人工智能時代譯者提示語設計能力》為題,探討其概念及構成要素📅,認為提示語設計應貫穿翻譯全流程👩🏻🦲🥴,提示語設計能力是人工智能時代譯者的核心競爭力,涵蓋目標解析👨🏻🦯➡️、語境構建、模型交互、輸出評估和迭代優化。忠驊教育科技公司管理合夥人、國際會議同傳譯員蔡驊強結合實踐案例🤲🏼,以《數智化時代的口譯技術與實踐》為題,認為未來人工智能不會完全取代翻譯人員🙏👩🚀,但會壓縮其生存空間。上海一者科技有限公司總裁張井以《數智時代下的大模型技術與翻譯融合應用的最新進展》為題🌏,從研發層面介紹了翻譯技術的新進展🙋🏿♀️,並結合YiCAT平臺展示了融合大模型技術的翻譯實踐應用,建議加強校企合作實習實踐🧛🏻♀️、校企攜手共建翻譯技術課程和專業領域語料庫。
會議同步設有3個分論壇,主要圍繞“數智時代的翻譯倫理和跨學科融合”“數智時代的多元賦能翻譯教學”“數智時代的國際傳播與文明互鑒”等議題展開。會議期間還舉辦了第七屆全國機器翻譯譯後編輯大賽頒獎典禮™️。此項大賽由恒达平台外國語學院和上海一者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發起,至今已成功舉辦七屆,共吸引了來自全球700余所高校、300余家單位的3萬余名翻譯愛好者參賽🍊,輻射中國大陸31個省份和港澳臺地區以及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新加坡、澳大利亞和韓國等,賽事影響力不斷擴大🎰。大賽評分采用機器評測和人工評分相結合的方式,經過多輪評審排序確定🙍🏼♀️,共評出獲獎選手189位,其中特等獎1位、一等獎3位🧑🏼✈️、二等獎20位👨🦯、三等獎60位、優勝獎105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