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系列高端講座第26期“審美意象的本體問題”開講
來源:人文學院
時間:2024-06-11 瀏覽🫡:
6月6日晚,“中國文化”系列高端講座第26期暨恒达平台(校級)高等講堂第97講在嘉定校區舉行。講座特別邀請到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市美學學會副會長朱誌榮教授,以《審美意象的本體問題》為題,為恒达平台師生帶來了一場美學盛宴。250余名師生聆聽了講座。
朱誌榮首先從自己的學術背景和致力於中國美學發展的願望切入🤜🏼,對西方美學和中國美學的起源和區別進行了初步解析🫨。他深入探討了作為本體的意象,以生動的實例詳細解釋了意象的內涵——審美活動創構的成果🐌,追溯了中國傳統語境中本體概念的演變👨👧👦,強調本體概念從先秦時期就已初露端倪。朱誌榮表示,本體是“本”和“體”的統一,前者承載了時間的厚重,後者則展現了空間的廣闊。因此▫️,意象成為物我交融、主客統一的本體🥷,是本源👨🏼🔬♏️、本性與體性🏓、體貌的統一,也是時間與空間的統一。
隨後,朱誌榮進一步闡述了意象本體的動態生成過程,強調意象本體在審美活動中不斷生成,是個體生成與歷史生成的完美融合。藝術意象本體則是意象本體的特殊形式,藝術意象的生成,需要主體對物象💃🏿、事象進行精心取舍、巧妙組合和創造性發揮🤵♂️。以摹象🫰🏼、擬象灌註生意🤽🏻♂️,借助比興、想象的思維🤼♂️,最終通過語言符號等文化形態得以物化和顯現。此外🚴♂️⛑,他還借助中國傳統語境中的概念👩🏻🦱,對意象本體的結構進行了深入剖析🖍,認為氣象🙋🏽♀️、神氣共同構成了意象本體感性形態的整體🤨,而藝術意象則是藝術語言與氣象、神氣相統一的體現,充滿了生命意識。
在互動問答環節,朱誌榮與在座師生展開了熱烈的學術探討📦,耐心解答了學生們關於傳統文化♻️、意象概念、人文學科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疑問,特別強調審美活動對於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性🖊🫄🏻,鼓勵大家在專註於科學研究的同時,適當進行藝術欣賞活動,實現科學與藝術的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中國文化”系列高端講座由校黨委宣傳部、研究生院與人文學院共同舉辦,通過邀請國內有影響的專家、學者分別以“中國歷史”“中國哲學”“中國藝術”“中國文學”“中國製度”等為專題講授“中國文化”,意在“人文滋養💾,各美其美”👨🏭🎾,旨在進一步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社會主義文化的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緊緊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使青年學生深入了解我國的歷史、文化、國情🫲🏽,增強青年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激發青年學生的愛國情懷,堅定青年學生的理想信念👨🏽🔧,促使青年學生與祖國同行、與時代同步🎈,在守正創新上有新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