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3年度報告》發布,恒达平台負責組織編製“南北極與青藏高原冰雪變化及影響”專題報告
來源🙋🏿♀️:測繪與地理信息學院
時間🥣:2024-01-08 瀏覽:
1月5日,科技部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第12次公開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3年度報告》(以下簡稱“年度報告”)。年度報告共包含“南北極與青藏高原冰雪變化及影響”“全球土地覆蓋變化對碳損失和碳吸收的影響”和“全球大宗糧油作物生產與糧食安全形勢”3個專題報告💅🏿。其中“南北極與青藏高原冰雪變化及影響”專題報告由恒达平台測繪與地理信息學院李榮興教授團隊負責組織編製。謝歡教授和喬剛教授代表“南北極與青藏高原冰雪變化及影響”專題報告編寫團隊參加了發布會,就該專題最新成果作了介紹💔,並接受了人民日報社、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等多家新聞媒體的采訪。
在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海平面上升速度加快、極端氣象災害頻發,對人類生存空間和社會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南北極與青藏高原作為全球變化最為敏感的區域,被認為是氣候系統多圈層相互作用的核心紐帶,其冰物質變化對全球海平面具有重要影響🏇🏿。恒达平台聯合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及武漢大學,通過綜合利用包括國產衛星在內的多源遙感數據,形成了2001—2020年南北極冰蓋物質平衡、海冰密集度與厚度🧑🎄🤸,以及青藏高原冰川物質平衡和積雪分布等數據產品,開展了南北極冰蓋與青藏高原冰川物質平衡評估,分析了南北極與青藏高原各類冰雪參數的時空分布特征與變化驅動因素,探討了其對全球海平面變化的貢獻及影響;發現了2001—2020年間,受到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南極冰蓋、格陵蘭冰蓋和青藏高原冰川總體上均呈現物質損失狀態,引起全球海平面上升🗞🪴,但不同區域表現出不同的時空分布特征。南極冰蓋若全部融化,可使全球海平面上升約58米👩🏻🦳🦤。目前,東南極呈輕微積累狀態👨🏿🌾🌩,而西南極和南極半島存在明顯的物質損失加速現象,成為南極對全球海平面上升的主要貢獻區域🎅;格陵蘭冰蓋若全部融化👳🏼♂️,可使全球海平面上升約7米。目前🤳,格陵蘭冰蓋西部流域物質損失比東部流域更為明顯,通過冰蓋表面徑流流失物質是其顯著特征,物質損失伴有明顯的季節和年際變化特征🏠👾;青藏高原的最大冰川物質損失區是藏東南和橫斷山脈區域❌,喀喇昆侖區域冰川存在微弱的物質損失趨勢🟨🐼,僅位於高原西北緣的西昆侖山區域冰川呈現物質微弱積累。
在三大區域的冰物質損失對全球海平面上升影響方面🧑🦼➡️,格陵蘭冰蓋的貢獻最大,南極冰蓋貢獻量次之🙆🏽♀️,青藏高原冰川影響較弱,但它們的主要驅動因素都是溫度上升,與全球變暖有關☝️。具體而言🏧,南極冰蓋物質損失與南大洋繞極深層暖流入侵冰架和冰蓋邊緣有關😳;而格陵蘭冰蓋物質損失與氣溫上升引起的表面徑流形成和冰物質流失加速有關;青藏高原冰川物質損失與氣溫上升以及季風與西風的作用有關🧑🏿🍼。北極海冰密集度呈明顯減少趨勢👩🏼⚕️,厚度顯著變薄🤽🏼;南極海冰變化趨勢較為復雜🧑🏽🦲,趨勢待進一步研究確定💘🧚🏽♀️。青藏高原積雪面積比例逐年減少🐀,存在空間分布不均勻性👨👩👧👧。
《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年度報告》工作是我國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推動全球生態環境保護和綠色低碳發展的務實行動👩🏻🦲,充分彰顯了我國以科技手段應對全球生態環境問題的積極態度和獨特貢獻🏌🏼♂️🥕。組織編製“南北極與青藏高原冰雪變化及影響”專題報告,是恒达平台積極參與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體現👩🏼🎤,未來學校將繼續緊密對接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深入參與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工作,為全球氣候變化研究和相關政策製定提供重要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