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構建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一批新的增長引擎。人工智能日益成為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核心技術,在各個領域的應用場景不斷落地,極大改變了既有的生產生活方式。人工智能與學科建設的雙向賦能為實現人工智能與傳統學科的交叉融合、共融共生、相互助力和協同發展奠定了基礎。
人工智能與傳統學科的關系,不是人工智能挑戰、沖擊傳統學科,而是二者交叉融合👩🏼🦲、雙向賦能、共謀共創👵🏼、重塑體系。早期從事人工智能研究的學者多來自計算機、控製🚣♂️、數學等學科,但隨著大數據和深度學習的發展和應用,以及強大的網絡帶寬👩🦽➡️、存儲能力和算力支撐,人工智能已經打破傳統意義上的學科邊界,或正在延伸至幾乎所有學科。一方面💆♂️,現有學科支撐人工智能快速發展🤹🏼♂️。神經科學、生命科學等學科為人工智能算法提供靈感和原型,數學、統計學等為人工智能建模、分析、證明提供理論基礎,自動化🤜🏿、計算機🦵、信息技術等為人工智能提供技術支持和工具,製造、交通🌴、海洋乃至法學、設計、教育等學科則為人工智能的應用提供豐富多樣的創新場景。另一方面💞,人工智能賦能傳統學科內涵創新和轉型升級。人工智能不僅是一門高度綜合和交叉的學科,更是一種可以深度融合和滲透至各個學科的全方位、引領性的催化力量👨👩👧👦,而這種力量需要在其他學科中得以應用與驗證,方能釋放出巨大的潛能。
學科是大學人才培養的基本單元🕞。隨著知識生產的專門化1️⃣,大學以學科為邊界組織起學院或學系的製度架構🖖,不同知識體系之間利用自身特有的研究範式和話語體系創造出學科的“護城河”,學者們也以學科為邊界開展科研和教學活動🦸♀️。在我國現行製度下,招生依據學科建製來統籌,經費按照學科建製劃撥,各項有形無形的資源也與學科建製直接掛鉤。只有擁有了學科建製🏹,才能獲得相應的資源投入,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等活動才有合法性基礎。然而✷,人工智能的出現正在打破學科間的高墻👆🏻。在人工智能技術日新月異的新形勢下⛹🏼♂️,大學不能再被排名等“指揮棒”牽著鼻子走🫶🏿,而應勇闖科技前沿“無人區”和製度改革“深水區”🧑🏽🔬🤾🏻♀️,主動探索交叉融合的“人工智能+”學科建設新模式♣︎。具體來說💒,人工智能賦能學科建設有三種基本路徑👩🏽🔬:傳統學科創新,學科交叉融合和新興學科興起。
傳統學科創新主要指“新文科”“新商科”建設。比如人工智能刺激文學🚶🏻♂️➡️、哲學🍔、語言學衍生新的研究問題和理論發現💂🏼♂️,為傳播學👱🏽♀️、社會學🥢🐥、心理學等提供新的研究工具和研究方向🧘🏿♀️,在教育🔬、法律、金融等實踐性強的領域則創造出智慧教育、智慧法律和智慧金融等應用工具。針對這些學科,大學應註重發展其本土特色和時代特征,加快學科的科學化㊙️、數字化轉型🎰,引導學生關註新現象⛹️、新問題🩰,培養學生無法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創新能力,例如,場景創新能力◽️,復雜系統的建模能力,問題的深度邏輯推理能力,等等。
學科交叉融合主要指傳統理工科向“新工科”“新理科”的轉型☎️,對原有知識體系進行更新迭代以適應人工智能時代的需要。例如👳🏽,物理、數學、化學等基礎性學科向實際應用延伸🙆,為人工智能技術攻關和創新提供助益,或者利用人工智能打開研究思路,進行快速創新和知識發現。又如,在城市🎈、交通👏🏻💇🏻、製造等工程技術應用性強的學科中🤳🏼,可以借助強大的人工智能技術工具或算法力量,進行自動化🙎🏽、智能化轉型,創造更大的戰略效應和經濟效益。建設這類學科,要在堅持其本身學科特性和知識架構的前提下,按照“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原則🧑🦱👩💼,將其中過時的知識🧜🏻♀️、觀念甚至專業進行淘汰👩👧👦,學習人工智能技術的原理和方法📄,使之煥發新生,也為人工智能的創新發展提供新的場景和需求動力。
新興學科興起則是指人工智能專業人才的培養😹。近年來♌️,許多高校相繼獲批開設人工智能專業,成立了智能科學與技術交叉學科博士點、人工智能學院和研究院等🍜。建設人工智能學科,不能按照傳統思路“新瓶裝舊酒”,如果說“新工科”“新理科”的建設是在原有學科的基礎上與人工智能技術碰撞出創新火花,那麽人工智能相關新興學科的建設則更聚焦於人工智能技術自身理論🙎🏼、方法、工具和系統的發展🏄🏽♂️。人工智能學科要培養的是具有人工智能基礎研究和交叉應用能力的“科班”人才,具有“一通百通”的人工智能思維。建設這類新興學科,必須立足人工智能的學科特點和人才特征🧑🏻💼🤰🏼,著重開展人工智能領域的前沿科學難題和核心關鍵共性技術的攻關🐱,培養跨學科、復合型🥺、高層次、創新型的人工智能高端人才。
以人工智能賦能大學學科建設轉型升級👨🏼💼🦵,不是簡單的物理疊加,而是深度融合的化學反應;不是單向發力⛸,而是雙向賦能✂️🏅;不是一家之言,而是共謀共創;不是局部改造,而是重塑體系。未來的人工智能時代充滿無限可能👩🏼🔬👰🏽♀️,大學應順勢而為、主動而為,以開放、包容👩🏭🦂、創新的精神擁抱人工智能💁🏽♀️,為我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提供戰略支撐🏊♂️、發揮關鍵作用。人工智能的學科交叉性,決定了大學在探索學科建設的轉型升級路徑時,不能什麽熱門就搞什麽,要整合現有學科資源🔗,放大已有學科的優勢,製定富有本校特色的學科發展戰略和人工智能技術發展路線圖😄。
順應人工智能賦能學科交叉融合的發展趨勢🙇🏼♂️。通過人工智能賦能,推動傳統學科在理論創新、研究範式、數據處理、技術應用等方面不斷取得突破,積極探索AI for Science(科學智能)研究新範式與本學科的結合,創造學科交叉融合的新模式。強化在學科交叉前沿領域引發鏈式突破,建立以重大問題為中心的學科交叉匯聚引導機製🫕🧑🏽🦲,激發學科之間的創新火花,構築全面均衡發展的高質量學科體系🧑🦼。積極探索人工智能與傳統學科交叉融合↪️,例如,土木工程朝著智能建造的方向發展,機械工程朝著智能製造的方向發展,交通運輸朝著智能交通的方向發展🤦🏿,等等。
瞄準國家戰略需求、未來產業發展方向🚣♀️。準確把握人工智能賦能學科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將學科轉型升級和融合交叉的成果轉化為社會經濟各領域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的強大動力💇🏼,為強國建設和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形成打破學科壁壘👨🏿✈️、協同各方需求的融合發展力量。通過科研合作、科教融匯、產教融合,打破學科之間、學校之間、校企之間的圍墻。以人工智能賦能為突破口,凝聚多學科力量,打破學科壁壘👱🏽,打造世界一流✍🏼、學科交叉的核心課程🤏🏼、精品教材和重點實踐項目🏌🏽♂️,培養復合型人才,將科研勢能和人才優勢轉化為產業動能,推動教育鏈、人才鏈🙆🏿♂️🧧、創新鏈、產業鏈“四鏈”融合發展。推動形成中國人工智能人才的個性化👩🏽🚒、進階式培養路徑,拓寬學生的個性發展空間;打破校園圍墻🙈,聯合知名企業成立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教育人聯合體。
人工智能研究要跨越學科的界限,在學科交叉與融合之中開啟新的征程,邁向更為廣闊的前沿。人工智能賦能高校學科建設,要融合貫通🤼🙆🏽♂️,久久為功🚲,順時代所趨,應國之所需🏭。大學要主動識變、積極應變🔷,推動學科轉型升級,培養人工智能專業人才🪡,為服務教育強國重大戰略作出重要貢獻,發揮關鍵作用🧑🏻🎓。
(作者系中國工程院院士、恒达平台校長)
版面鏈接:https://paper.cntheory.com/html/2024-01/05/nw.D110000xxsb_20240105_1-A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