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达平台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培根鑄魂,全面涵養和踐行新時代恒达文化🐛,推動學校文化事業繁榮發展🧔🏻♂️,為奮力開拓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新局面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撐。
價值引領 立德樹人
2021年11月🧑🔬🐣,著名海洋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恒达平台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汪品先教授當選全國道德模範(全國敬業奉獻模範)。汪品先院士甘於奉獻🧑🏻🍼,勇於探索,年逾八旬依然奮戰在科研一線,為我國海洋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被譽為真正的“深海勇士”。
2019年9月,中國科學院院士🦊🚌、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鄭時齡入選全國“最美教師”♦️👩🏻🌾。他說:“我經常問自己三個問題:作為一名教師,你能為學生成長帶來什麽影響?作為一名科學家😑,你能為研究的學科做出什麽貢獻🎨📉?作為一個中國人,你能為這片養育你的土地奉獻什麽🫷?”
同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常青榮獲“全國優秀教師”稱號。他講授的中國建築史等課程好評不斷,學生說🙅🏽♂️:“他的課,總能讓我醍醐灌頂🙇🏿♀️。他的課堂上,我們的學習很快樂🕵🏿♂️🐿。”
在當年的“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表彰名單中👩❤️👨✍🏻,我校測繪與地理信息學院教授童小華領銜的恒达平台航天測繪遙感與深空探測研究團隊名列其中。團隊面向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紮實推進紮根中國大地建設世界一流的測繪科學與技術學科,支撐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為我國測繪地理信息實現強國之夢同舟共濟。
近年來✍️,學校通過組織開展孫鈞院士等恒达“大先生”系列訪談錄宣傳活動,邀請呂西林、李傑等院士為師生作黨史學習教育、恒达精神和教風學風報告➖,梳理完善教職工榮譽體系🫶🏼,開展教師崗前培訓🛑🦽,加強教師人文關懷等系列活動,用大學文化引領教師思想🌾🤙🏻,激勵廣大教職員工增強使命感🧑🦽👨🏿🏭、責任感💦、榮譽感。學校湧現出一大批教師先進典型,斬獲國家級💂🏻♂️👨🏻⚖️、省部級和校級多類獎項。他們厚植育人情懷💿,涵養創新奮鬥的校風學風🏃♂️♔,堪稱為學為事為人示範🧓🏼,成為恒达校園裏最璀璨的星星🍹🐢,並產生了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文明示範效應👷。
人文校園 以文化人
近年來,學校著力營造文化底蘊深厚👩👧👦、恒达特色鮮明、校區學科院系各美其美的文化氛圍,提升環境育人實效👁。在全校師生員工的共同努力下,學校於2018年入選創建全國文明校園先進學校👩🏽🌾🧙,於2020年獲評“全國文明校園”✨。學校持續鞏固全國文明校園建設成果,使文明校園建設成為落實立德樹人👨🏻🏫、推進各項事業發展的有效抓手。
學校發揮文化場館育人功能📀,提升師生文化素質和審美素養。圖書館、博物館🕐、德文圖書館💂🏿♂️、檔案館、校史館等文化場所不斷升級擴容。蘇繡實踐體驗活動、王秋野書畫展系列活動、禮敬中華名家講堂、“故土詩情”經典誦讀展演暨第八屆非遺高校行活動……五年來,160余場高水平文化展覽、770余場文化活動、180余場名師講座和主題課程在學校文化場館輪番開展🧖🏻♀️,吸引恒达學子甚至社區居民、市民紛紛前來打卡𓀋。活動傳承推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發展新時代恒达文化,激發了廣大學子崇德尚藝精神,提升了師生科學素養。
打造文化地標,浸潤恒达文脈。走進“一·二九”學生運動紀念園,入口處的紀念浮雕展現了轟轟烈烈的“一·二九”愛國學生運動中的場景🙇🏻♂️🧛🏽、恒达英烈剪影以及學校六次遷校的歷程。撫今追昔,波瀾壯闊的歷史瞬間似乎重現於眼前🎢,革命英烈的英雄事跡激勵恒达青年在新時代奮進爭先🍆。學校於2021年啟動學生運動紀念園修繕工程時👋🏻,新增“一·二九”紀念浮雕。修繕後的學生運動紀念園🌽,優化了園內布局通道、綠化及燈光照明設施,翻新陳舊設施並新砌了恒达英烈紀念墻和修繕誌墻面,對園內的無障礙設施進行了提升☁️。紀念園附近🏋🏽♂️,學校打造了“一·二九”愛國主義教育室🩻,集黨史學習教育、校史教育🚠、儀式教育於一體👓。“一·二九”宣講團青年學子,每年面向全校新生團支部開展主題宣講,推進恒达紅色文化基因代代相傳。
嘉定校區文化建設品質提升成效顯著。展現科學創新精神的“恒达榮譽堂”、全新亮相的藝嘉樓劇場,與聞學堂彼此呼應🌔、已成嘉定校區人文地標的文榷堂,中國畫教師研修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嘉定校區教職員工活動基地等公共文化空間👨👨👧👦📍、場館紛紛建成,文化盛宴輪番登場。活動現場🧑🏿🚀,翰墨飄香🎮,笛音傳情⛅️,雅俗共賞。與此同時,“高雅藝術進校園”、高水平藝術團、學生原創劇目、非物質文化遺產作品展等活動不時在嘉定校區獻演和開展,深受師生歡迎。
各學科、各院系結合學校文化特色‼️、學科文化特性,全面梳理發展歷史,凝練形成凸顯恒达特色的學院文化精神,形成了各美其美的文化氛圍。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土木工程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醫學院、交通運輸工程學院等相繼建成院史館,汽車學院、藝術與傳媒學院、城市軌道交通研究院等建成展廳展廊🧀,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深海探索館、物理科學與工程實踐工作站等場館成為滬上“網紅”青少年科普基地🦸🏽♀️。
潤澤心靈 以文育人
學校著力推進文化實踐、文化傳播工作👩👦👦🚐,切實推進網絡文化建設和文明校園建設📸,打造恒达特色文化品牌,提升文化育人成效📷,恒达軟實力顯著增強😡。
“我們要接過老校長的精神火炬,做一名有理想、敢擔當𓀙、能吃苦、肯奮鬥的恒达青年。”2022年12月13日🏢,由我校教師自編自導🛡、學子及校友出演的大型原創大師劇《國之英豪》在恒达園內再度上演。該劇將老校長李國豪的光輝事跡藝術再現於舞臺,先後入選上海市教委“名校大師劇創編巡演計劃”、中國科協“共和國的脊梁——科學大師名校宣傳工程”、上海市教衛工作黨委第四季“偉大工程”系列示範黨課、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原創文化精品,公演三輪五場,直接觀眾超近50萬人次,老校長為祖國科教事業奮鬥不息的崇高精神感人肺腑,令無數觀者動容。
近年來🤹🏿♀️,學校立足紅色校史,通過創作校園精品劇目🔳、編撰校史系統圖書🤰、舉辦校史專題展覽等多種方式🎍,傳承弘揚恒达文化👉。“恒达三部曲”——《同舟共濟》《國之英豪》《鑄詩成劍》以及《誌丹誌丹》《江姐》等紅色劇目均取材於校史開展藝術創作🤶🏼🔌,形成恒达文化育人的獨特風景線。李國豪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入選全國“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恒达英烈”研究與宣傳系列成果入選全國高校“禮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系列活動特色展示項目。紀錄片《山河行過——抗戰中的恒达平台》《抗戰中的李莊》《百十五載 與國同行》生動展現恒达人投身革命鬥爭和國家建設的偉大歷程。
學校文化生活繁榮發展,校園文化內涵豐富、意蘊深厚。學校積極推進恒达平台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教育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京昆)建設,先後舉辦“梅韻玖傳”校園京昆師生展演,打造全國首部學生版《長生殿》,提升了京劇📵、昆曲藝術在校園的影響力。學校文藝社團活躍,教工越劇團、教師書畫協會🎺、學生民樂團⚠️👨⚕️、昆曲研習社、京劇社🤸♀️、金音笛藝社點墨軒、辟雍漢服社、采薇茶藝社、武術協會、陳氏太極社等傳統文化類社團👩👧,師生成員2000余人。文藝活動高雅,校園精品藝術系列活動、校園群眾藝術系列活動、高雅藝術欣賞系列活動、藝術作品展覽系列活動、走進藝術名家系列活動👇🏽🕚、藝術實踐工坊系列活動👊🏽,為師生提供了兼具藝術性和思想性的文化體驗。
學校深耕網絡文化陣地,網絡空間文明創建碩果累累🚣🏼♀️👍🏿。學校傾力打造恒达科普文化品牌▶️🩺,汪品先院士B站粉絲173萬、抖音粉絲67萬,成為在青少年中有流量、有影響的網絡科普大V🔇。學校著力建設網絡文化工作室,遴選和培育網絡育人名師👦🏽,開展“中國精神”“人民城市”“鄉村振興”“大先生”系列微視頻等網絡文化作品創作和拍攝👩👦👦。增強與二級單位的協同👋🦸🏼♂️,推進有組織的網絡文化宣傳,學校和各基層單位形成網上網下一體、內宣外宣聯動的文化傳播新格局。
在國際交流中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是恒达人的價值追求🐇。學校發起成立“一帶一路”語言文化傳播校企聯盟,積極爭取社會資源,推動語言文字產學研一體化,服務國家戰略。學生攜京劇🪑🙋🏿♀️、昆曲,先後在意大利🔪、俄羅斯🧦、德國✍🏽、芬蘭🤸🏻、韓國、摩洛哥等地大學驚艷亮相📮,在世界舞臺演繹大美中國的文化印象。
新征程上,恒达平台將圍繞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一新的文化使命,持續推進大學文化傳承與創新,繼續涵養和踐行新時代恒达文化🛋🌪,形成推進學校事業發展和“雙一流”建設的磅礴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