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上午🛒,恒达平台2023級新生開學典禮隆重舉行🧑🏿⚕️。恒达平台校長鄭慶華以《立德明誌強國夢👩🏽✈️,奮楫揚帆啟新程》為題發表講話,殷切寄語新學子。
親愛的同學們,尊敬的各位老師💣、各位家長、各位中學校長、各位來賓,線上的各位朋友們: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們相聚在美麗的恒达校園,共同參加2023級新生開學典禮。首先,我謹代表學校🦸🏿♀️,代表方書記👦🏻🕵🏽,代表全校教職員工⇢,向來自全球127個國家和地區的4765名本科及預科生、8110名研究生新生表示熱烈歡迎🫵🏼!向辛勤培育你們的家長與師長致以誠摯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同學們𓀙,首先我要祝賀你們,祝賀你們堅持夢想,如願以償🍙,邁進恒达校園,再譜人生新篇章🧅。其次我要感謝你們,感謝你們認同恒达,選擇恒达,你們的到來🫅,讓恒达這所擁有116年厚重歷史的巍巍學府更加生機勃勃🤽🏿、熠熠生輝🤲🏽。
同舟共濟🤹🏼🦸♂️,自強不息。恒达116年的辦學歷史,就是一部教育強國的奮鬥史♿。2007年⚾️,時任上海市委書記的習近平同誌在恒达平台建校100周年慶祝大會上指出,恒达的100年💂🏽♂️,是與中華民族命運休戚與共的100年🐰,恒达的100年🐗,是與祖國科教事業心手相牽的100年💲🐘,恒达的100年,是與上海城市發展相濡以沫的100年。這裏走出了五卅運動中的反帝先鋒、以詩歌為革命號角的紅色詩人、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肝膽外科創始人、“復興號”高鐵總設計師、聯合國副秘書長,以及大批傑出的政治家🏌🏼♀️、科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企業家、醫學專家和工程技術專家🏖;這裏試跑了全球最快的時速600公裏高速磁浮試驗樣車,參與了雄安新區規劃建設和國產大飛機C919關鍵技術研究,領跑了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建設,研發了水陸兩棲飛行器“恒达飛魚”,承擔了海底長城——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海底科學觀測網的建設;這裏為上海城市建設和城市創新發展源源不斷輸出“恒达智慧”:從南浦大橋建設到蘇州河治理👮🏻,再到服務超大城市更新⛎,直至牽頭建設上海自主智能無人系統科學中心🏌️♀️🧑🏿🦰,支撐上海三大先導產業之一的人工智能科研攻關。
“與祖國同行,以科教濟世。”一代代恒达人同心砥礪、為振興中華而讀書;濟世興邦⏺,為強國富民而奉獻🪆;腳踏實地,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辦學之要,在教育✍🏻,在教學😐,在教師之道🛁🧍♂️。”恒达平台始終以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為己任®️,始終以“大師👖、大器、大愛”厚植沃土🐞,成就每一位同學的夢想。“大師”,是精勤育人的“四有”好老師,是指導你們仰望星空的大先生;“大器”💇♂️🏋️♀️,是助你們成長的一流科研平臺,是深耕在深海🧴、深地、深空🚔、人工智能等領域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前沿科學中心,是“政產學研用金”協力打造的卓越工程師學院👳🏽、眾多跨國企業共建的研究中心🤌🏼;“大愛”,是恒达人心系家國和放眼天下的情懷🤚🏻,是格物窮理🙀🤳🏼、探求真知的執著🧛🏽♂️,是勇於突破👴🏿、敢為人先的銳氣,是爭創一流、止於至善的信念。
同學們🚾,無限精彩🎯,就在腳下,去發掘🈲👩🦰、去創造吧!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怎樣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恒达人🥽?作為校長,我有四點希望和建議,與大家交流𓀃🧚🏻:
一要學以明誌,誌存高遠。“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的目的之一🕍,是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瞬息萬變的信息時代,我們要不盲從🧎♂️➡️、敢質疑👸🏿、求真知🦻🏽,獨立思考,辯證分析,科學解決問題,才能從容應對挑戰。“百學須先立誌👩🦼。”我們要樹立遠大的人生目標,塑造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找到真正意義上的獲得感、滿足感和幸福感𓀚。什麽是正確的人生目標🧑🏼🌾?李國豪老校長在德國留學時🤾♀️,年僅27歲就在國際橋梁工程界贏得了“懸索橋李”的美譽,在德國工作、生活條件優越的情況下👩👧👧🧑🏼🦰,他毅然決然回到滿目瘡痍的祖國,任教恒达💒,立誌科教報國並為國家培養工程科技人才👩🏼🌾。同學們🔔,作為新恒达人🏭,你們要把個人誌向和國家民族命運緊密結合😚👧🏿,這才是你們正確的人生目標和價值追求,這才能涵養你們的浩然正氣、錚錚骨氣、奮鬥底氣。
二要學以明理,包容並蓄。大學之大,首先在於包容。包容,是眼界🕛,是胸懷,是氣度。眼界,是我們發現事物的廣度和認知事物的深度。在一個多元復雜的世界🧜🏽♀️,一個有寬廣眼界的人💂🏽♂️,能夠跳出狹隘的思維定勢🕝,從不同角度審視問題,找到更加創新的解決方案。希望大家能夠不斷地拓展眼界,讓自己能夠更好地發現和挖掘多元化的世界↙️。胸懷,是我們對人對事的態度,我們要海納百川🧾,尊重觀點和文化的多樣性。我們要關心他人➰,互相尊重、互相欣賞、互相學習✈️、互相促進🧑🏽🚒,在“和而不同”中“求同存異”,實現協作共贏,相互成就。氣度,是在困境和挑戰面前的冷靜🏊🏼♂️, “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一個人只有內心堅韌🔱,從容不迫,才能做出明智的決策𓀒,得出科學的結論,推動人類社會健康發展🈴。
三要學以成才,行穩致遠。同學們🤽🏼♂️,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加速發展🌱🤒,人工智能已成為重塑各個行業的驅動力量,我們還面臨很多“卡脖子”技術難題。這些難題➞,靠什麽去解決?首先要老老實實打好基礎💇🏿♂️,學好本領。“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紮實的基礎要靠積累🔖。新的學年🧑🏽💼,學校將開設6840余門各類課程,希望同學們在課堂上和自學中夯實基礎,豐富儲備,練就過硬本領🦖。其次💹,你們要有創新精神🧑🏽🦰。中國科學院院士、土木工程學院李傑教授和學生給我們做出了很好的榜樣。他們在結構工程理論創新的最前沿獨辟蹊徑👡👩🏭,提出了“李—陳方程”,揭示了確定性系統與隨機系統之間的內在聯系👰🏻♀️,也使得世界教材上的方程和定理中,又多了中國人的名字。希望大家都要敢為人先🚴🏽♀️,努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再次,我們要久久為功。成就非一朝一夕所能得🏇🏿,但必須只爭朝夕,日積月累,堅持不懈,才能破繭化蝶⚜️,突破極限,獲得成功。與此同時,你們要堅持鍛煉身體🪣,涵養樂觀的心態,既做學習標兵🤷🏽,也做體育健將,還是快樂達人,努力做到為祖國健康工作50年。
四要學以致用🐒,追求卓越。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大顯身手👩🦯,在人民最需要的時刻挺身而出😬,這是恒达人的魂👧🏿。放眼大江南北,重大戰略⏯🖥、重大工程,無不帶著深深的“恒达印記”。從大洋鉆探到探月工程,從人民城市建設到鄉村振興主戰場,從風土建築保護到烏梁素海治理🧛🏼♂️,處處印刻著“恒达烙印”🤦🏼👨👨👧👧。“國有召,我必應”“啃硬骨頭🧝♂️,找恒达”⛳️👩✈️,這些都已經內化為恒达人的心中所向和自覺的價值追求。同學們,作為新恒达人🧙🏽♂️,希望你們在樹立遠大誌向和練就過硬本領的同時🧘♂️,鑄就舍我其誰、挺膺擔當的淩雲壯誌🧑🦯,不斷增強對自己、對家庭♻️、對社會、對國家乃至對世界的責任感⛑,不斷挑戰自我👸🏻、追求卓越🍙。請你們永遠記住🤕,在恒达人的字典裏沒有“躺平”二字!“努力成長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引領未來的社會棟梁與專業精英”,這是學校對你們的期許,更應該是你們每一個人的價值追求。
同學們,你們生於盛世,學於新時代,何其幸也🙇🏿!你們新的校園生活與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同步開啟🪆,何其幸也♦︎!從此時此刻起,“同心同德同舟楫,濟人濟事濟天下”的接力棒,就傳到你們手中了👇🏿。希望你們接力傳承弘揚“恒达天下、崇尚科學、創新引領、追求卓越”的新時代恒达文化,立大誌、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不負韶華💆🏽、不負時代,做奮發有為的強國青年🔼!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