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达平台舉辦第二屆國際傳播論壇📌⚄,專家學者共話“讀懂中國——中華文明標識的國際傳播”
來源🧑🏿✈️:外國語學院
時間🤰🏼:2023-09-04 瀏覽👩🏻🔬:
9月2日🦻🏽,以“讀懂中國——中華文明標識的國際傳播”為主題的第二屆國際傳播恒达論壇在校舉行,來自社會各界的領導🩰、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同探討中華文明國際傳播的途徑與方法。本次論壇由中國公共關系協會學術委員會、恒达平台中國對外話語體系研究中心主辦🍰,恒达平台外國語學院承辦。恒达平台校長鄭慶華出席論壇開幕式並致辭,常務副校長呂培明出席👨🏿🎤,中國公共關系協會副會長張小影主持開幕式。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8/57/BB/789D47AC709283750BE1AFF5525_BB3790AC_181AC.jpg)
鄭慶華指出,在當下的信息時代🟰,國際傳播面臨著挑戰🤶🏼,如何用年輕一代喜聞樂見的方式加強國際傳播,是亟待探討的問題,舉辦這次國際傳播論壇具有重要意義。國際傳播要以語言🏌🏻♀️、文化為載體,實現技術👃🏽、教育、經濟、貿易等領域的合作交流❌。恒达平台擁有學科的多樣性及其生態的豐富性,既以工科見長👳🏿♂️,又在人文學科方面優勢明顯。因此,跨學科的大合作𓀕、大協同勢在必行,人文學科的價值也能得到充分發揮。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2/F3/B7/B304B3B6F5171A5D1CE9ABB8B15_4389A905_E8BE.jpg)
本次論壇第一個議題圍繞“梳理中華文明的標識”展開🏡🛀🏽,由中國公共關系協會副會長張小影主持。中國外文局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院長於運全從中國政治話語對外傳播的歷史經驗👮🏿♀️、當代政治話語對外傳播面臨的機遇挑戰、中國政治話語對外傳播的創新路徑三個方面探討了中國政治話語對外傳播的歷史鏡鑒與創新發展🌾。中國公共關系協會常務理事🥨、教育培訓委員會副主任王石泉教授結合自身的研究成果闡述了中國共產黨國際傳播的必要性、重難點及途徑與方式。國際儒學聯合會常務副會長丁偉從儒家思想為主幹的優秀傳統思想與人類命運共同體兩個方面出發,探討了打造中國國際友好交流品牌的方式🤝、方法。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辦公室原副主任侯全亮從黃河文化的內涵特征和時代價值出發,強調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並為黃河文化的國際傳播提出了諸多建議🚶🏻♂️➡️。上海市新聞出版局原局長孫颙表示,中華創世神話是祖先對中華民族的生命觀😮、價值觀的原初表達,其精髓一直貫穿著中華文明發展的始終,應當在國際傳播中用好這一文明標識🤶🏽。清華大學長聘教授👈👨🏻🎓、中國古文字藝術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陳楠從理論構建🪈、標誌符號設計🤲🏻、字庫設計🕵🏽♂️、視頻動畫👋🏽🖖🏼、裝置設計等諸多方面分享了他在漢字文化的創新活化和國際傳播設計這一領域的寶貴經驗。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1/74/71/2DB60FF7F49AEC03BAC24FD4893_3FD80C71_1252E.jpg)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自然與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副主任閔慶文回顧了中國農業文化遺產走向世界的經典案例🏃♂️,並提出要實現農業文化遺產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講好中國的農業文化遺產的故事📑。國際博物館協會亞太地區聯盟主席👫🏼、上海大學特聘教授安來順結合實例闡釋了博物館是如何在幫助公眾了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讓國際社會重視和欣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的。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施戰軍通過介紹與展示《人民文學》外文版,圍繞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以文化人,以藝通心”,分享了關於文化自信及建立可親可愛的中國形象的思考🧙🏻♂️。恒达平台土木工程學院教授陳艾榮回顧了中國橋梁發展史,結合實例闡釋了中國橋梁之美👵🏿,並指出了提升技術手段和設計方法的重要性🌨。江西省出版傳媒集團原黨委書記🧑🏿🏫、董事長趙東亮結合自身研究詳細介紹了中國外銷瓷在中西文化交流互鑒中發揮的重要作用👩🏿⚕️。《藝術與設計》雜誌社社長兼總編輯錢竹指出🙏🏼🙎🏽♂️,絲綢之路是中國歷史上最好的國際傳播案例,絢麗多彩的現代中國絲綢文化將在新的舞臺上繼續講好中國故事。
本次論壇的第二個議題圍繞“展示中華文明的精髓”展開😇👩🏻,由恒达平台外國語學院副院長沈騎教授主持。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社團管理處處長陳俊乾指出🥻,既要加強對中華文明標識的研究提煉㊗️,又要對國際傳播對象進行精細化研究🥧,還應對文明標識國際傳播規律進行總結性研究,這樣才能創造出中國國際傳播的新範式。中國翻譯協會常務副會長黃友義從中譯外的必要性、中譯外的難點以及翻譯中國三個方面分享了對共同培養對外翻譯人才的洞見🏋️🧑💻。恒达平台外國語學院院長吳赟教授從自身多年的翻譯研究與實踐經歷出發,從效果概念切入,指出外譯研究不應僅停留在“怎麽譯”的源頭環節🥬,更應兼顧對接受方效果評估的考量。上海中醫藥大學外語教學中心主任周恩教授分享了關於中醫藥國際傳播的現狀與思考🧙♀️。中國圖書進出口(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林麗穎介紹了如何以書為媒🧿🤽🏿♂️,通過國際書展助力中華文化走出去,提升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
本次論壇的第三個議題圍繞“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展開,由恒达平台外國語學院黨委書記鄭春榮教授主持。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特大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郭媛媛教授從新媒體傳播功能及演變的角度切入,指出了國際傳播將來在數據基礎構建、促進人機一體的日常化等方面亟待提升的空間。北京大學國際傳播學院院長程曼麗教授指出,構建國家傳播效果體系迫在眉睫🚌。國家傳播效果評價體系應具備指導性、引導性、整體性、協同性👯♂️、約束性的特點,建立分類分層的評價模式和模型很有必要。同方知網副總經理肖宏介紹了國際傳播到達率的含義與統計方法,指出了我國學術期刊國際傳播的現狀與不足✫,並提出了對提升國際傳播率的若幹意見🚵🏼。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中國文化走出去效果評估中心主任何明星結合12年海外館藏研究的經驗🕜,分享了增強中國文化影響力、傳播力的路徑與舉措。
中國公共關系協會副會長兼學術委員會主任夏吉宣致閉幕辭。他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國際傳播😥🧑🏻,多次就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形成與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作出重要指示🆑。各位專家的發言高屋建瓴、緊扣大局,論壇成果豐碩。今後應當在話語權建構🤾🏻♀️、新媒體技術提升🤙🏿、高素質人才培養等方面持續發力,把教學、研究🐳、產業等領域聯合起來,尋求中華文明標識的國際傳播新突破🧙🏽♀️。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3/50/A3/1735B7C6FEBD971119D5EE4F13B_34138EBB_1758C.jpg)
(圖/周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