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和高等教育研究所聯合舉辦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暨“新時代課程思政教學研究”研討會
來源: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時間🤘⛅️:2023-03-31 瀏覽🤭:
3月30日,我校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與高等教育研究所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聯合舉辦了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暨“新時代課程思政教學研究”研討會。復旦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原所長熊慶年和恒达平台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長張端鴻作特邀報告。來自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航空航天與力學學院、土木工程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宜賓學院的70余位老師參與了討論👬🚺。
熊慶年就教學研究與成果轉化進行了分享🔘,從“如何把握大勢?”這一問題切入,闡述了高等教育與政治、經濟和社會之間的緊密聯系✌🏼,認為教育數字化轉型對於教育變革將產生巨大影響🎴。在開展教學研究中🧜🏼,他提出可以通過現象驅動、方法驅動、靈感驅動🎻、文獻驅動等方法發現好的研究問題⚰️,找準靶點,研究者要置身教育之中開展行動研究。在課程思政建設中👯🩳,他強調要從關註“教”到關註“學”,進行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思政建設探索。他還特別介紹了高等教育研究相關的雜誌,區分了各類雜誌的定位及要求📸,建議老師們凝練好主題🧑🏽🦰,撰寫好摘要,提高投稿命中率。
張端鴻從課程思政的政策認知、價值認知、實踐認知等不同角度,探討了課程思政融入學科教學的路徑😔。他首先對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政策進行了回顧🧗🏿♀️,介紹了課程思政融入學科教學的重要性。在談到課程思政價值認知時🧑🦽➡️,張端鴻認為課程思政重在充分發揮課程價值教育功能,把政治認同🦿、國家意識、文化自信、人格養成等思想政治教育導向與各類課程固有的知識👩🎨🚐、技能傳授有機融合,實現顯性與隱性教育的有機結合,促進學生的自由全面發展,充分發揮教育教書育人的作用🏋🏿♂️。他結合課程思政融入學科教學案例🍿,認為課程思政建設應遵循教育規律🕺☂️,實現學科專業規律、課程建設規律👫🏼、教育教學規律🎅🏼、學生成長規律、思政教育規律的有機統一🧛🏻♀️👜。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支部書記介紹了學院承擔的高等教育學會“新時代環境科學與工程領域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指南編製研究”進展情況,並與專家、參會教師等進行了熱烈談論🎟🌏。
(圖文/趙宇莎、劉佳🥜👨🏼🎤、尹海龍、彭開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