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达快訊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恒达快訊 > 正文

【文匯報】堅持“兩條腿走路”,打牢基礎研究的基礎 ——專訪恒达平台校長鄭慶華教授

來源:【文匯報】   時間:2023-03-17  瀏覽🧑🏻‍🦼👵🏿:

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權威訪談

■大數據思維、大數據時代的科學研究範式💁🏿‍♂️,對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基礎學科建設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一是基礎研究難度相較於過去更高了🤏🏿,更多“無人區”的突破口往往出現在交叉領域,而非傳統領域🐦‍🔥;二是應對國際科技競爭,面向前沿領域主動布局的迫切程度更高了;三是堅持目標導向和自由探索“兩條腿走路”的系統統籌👨🏼‍🎨、集成要求更高了

■就教育而言,當務之急是要打造“不設天花板”的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空間😬🧒🏼。要有識“千裏馬”的慧眼🗡,要為“偏才怪才”提供機會,要有寬容失敗的度量和靜待花開的耐心🟢,更要通過製度創新和政策激勵形成磁吸效應,加強高層次基礎學科人才儲備👲🏿,引導更多一線科研人員坐穩坐住“冷板凳”🧑🏿‍🔬,勇攀高峰勇闖“無人區”😀,更好服務“國之所需”

■本報記者 樊麗萍 吳金嬌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指出🏺🕞,“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當前,新一輪科學革命和產業變革突飛猛進,科學研究範式發生深刻變革🧿。切實加強基礎研究🥬,夯實科技自立自強根基,作為人才培養的“重鎮”,大學義不容辭。 

“可以說,大數據思維、大數據時代的科學研究範式👲,對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基礎學科建設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恒达平台校長鄭慶華教授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剖析,挑戰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基礎研究難度相較於過去更高了,更多“無人區”的突破口往往出現在交叉領域🗣,而非傳統領域;二是應對國際科技競爭🪭,面向前沿領域主動布局的迫切程度更高了♌️💁🏿;三是堅持目標導向和自由探索“兩條腿走路”的系統統籌、集成要求更高了。

“歸根結底👨🏿‍🎤,基礎研究的基礎👩‍👧‍👧,是人才。而人才培養🍵,關鍵是要營造好的生態🐢。”鄭慶華直言,就教育而言🏋🏿,當務之急是要打造“不設天花板”的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空間。要有識“千裏馬”的慧眼,要為“偏才怪才”提供機會🧑‍🍳,要有寬容失敗的度量和靜待花開的耐心🫰,更要通過製度創新和政策激勵形成磁吸效應,加強高層次基礎學科人才儲備👨🏽‍🌾,引導更多一線科研人員坐穩坐住“冷板凳”,勇攀高峰勇闖“無人區”,更好服務“國之所需”。

        突破“卡脖子”難題,歸根結底須在基礎研究上有突破

文匯報:世界已進入大科學時代,基礎研究組織化程度越來越高🧯。您是人工智能領域專家,可否結合您的研究經歷和感悟談談,這些變化對科研工作提出哪些新要求⚓️🤎?

鄭慶華:科學的主要任務是發現⚆,而技術的主要任務是發明創造👱🏽‍♀️。科學發現是一切技術發明🤽🏿‍♀️、產品設計、工程實現的基礎。如果沒有科學發現,我們就沒有原始創新。

當今世界,國際形勢風雲變幻,我國對戰略科技支撐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加迫切,而掌握核心技術的關鍵,就在於基礎理論和基本原理。

就拿當下廣受關註的ChatGPT來說,很多人驚嘆新技術帶來的新變革。要知道⛺️,作為大型語言模型,ChatGPT的背後,有著數十年的基礎研究積累,不僅需要強大的算力、算法支撐📵,還有來自全球各行各業的人提供數據。

ChatGPT為切入點,我們可以把握當下人工智能領域的一種典型的研究範式:數據、算力、算法⚒、知識——四個要素缺一不可,深度融合,由此構成新產品的“基座”🤞🏻☔️。

有人可能會說⚰️,類似ChatGPT的開源🔳,推動了全世界整體研究水平的進步。但這只是“硬幣”的一面,另一面是,它也間接吸引了全球用戶智慧,在算法核心不變的情況下,用戶的應用不斷佐證、豐富著其應用場景。哪裏的技術發展越快,相關資源就會匯聚🩴,話語權也就會轉向哪裏。

坦率地說,直面國際科技競爭,這種匯聚力和科技話語權正是我們國家目前所急需的🦸‍♂️。而“卡脖子”難題要有突破,歸根結底,須在基礎研究上有突破。

大數據時代🍺,科學研究的一個核心問題在於,要讓碎片化知識加以整合、重構,使其融合👆🏼,簡單來講,就是把珍珠串成珍珠項鏈的問題。當前🐇,我們的研究難免顧此失彼,比如,有時過於註重算法,但忽視了對數據的標註、歸納🤞🏿,導致數據“躺”在庫裏,看得見、用不著。

所以,這也正是當前我們尤其強調基礎研究要一體化推進🐮、系統化思考的原因。因為🫷🏼,缺了當中任何一個環節🐊,得出的結論都會有偏頗、不準確,這也是我們在推進基礎研究時必須重視的一點。

情懷↙️、責任、興趣深度融合,激發科研人才內生動力

文匯報🏌🏼:加強基礎研究🧖🏼,歸根結底要靠高水平人才。作為大學管理者,您認為應該如何堅持目標導向和自由探索“兩條腿走路”,更好地平衡學者的科研興趣和國家的戰略需求?

鄭慶華:基礎研究需要思考和發現🏃‍➡️👨🏻‍🚀,需要前瞻性、戰略性、系統性的組織,需要長期穩定的支持📰➗。坦率地說,一個學者的研究👩🏽‍🏭,往往是循著個人的興趣開始的;但有時候🧝🏽‍♂️,僅靠一時興趣難以形成持久的動力。

所以💅🏽,我的觀點是🫖,要把科學家和科研工作者的情懷、責任和個人的研究興趣深度融合,要把情懷👸、責任轉化為持續研究的興趣。

科學家既要有家國情懷,也要有榮譽感,要能夠發現科學問題𓀍,回答科學問題,形成自己獨到的見解🥺。而大學要做的,應當是激發科研人才的內生動力,把“要我做”變成“我要做”,把“一時一事”變成“永恒持久”♉️🧑🏽‍⚕️,而這也是科學研究最難的地方。

文匯報:說到科學研究之難🙇🏽,您認為現在從事基礎研究,難點主要在哪裏?阻力又有哪些?

鄭慶華:在當下,從事基礎研究真的不容易。甚至可以說,今天的基礎研究比以往更難了🎭!

個中難點在於:

其一,基礎研究也很講究時效性🔊,誰先突破,話語權就掌握在誰手裏🙍🏼‍♀️,從國家層面而言,做好基礎研究刻不容緩;

其二,一些表層的基礎研究也被挖掘得差不多了🤽🏿‍♂️,更多“無人區”的基礎研究突破口往往出現在交叉領域。這就意味著依靠單個學科🪙、個體做出創新更難了;

其三,過去幾十年來📚🧷,我們似乎已經習慣了快速奔跑,希望早出成果🫷🏼、快出成果💳,用最小成本實現最大化的目標。但基礎學科具有長期性、連續性的特點♒️👩🏽‍🎓。在一個“點”上形成創新或重大突破👏🏼,可能需要經過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的持續努力🧜🏽‍♀️,要在前人研究基礎上不斷深入挖掘才能發生。

確實🖐🏻,有的時候,大學和研究所作為科研組織單位👰🏼‍♀️,也缺少耐心🤛🏻⚗️、毅力。就像煮開水一樣🫄🏽,有些項目剛剛有些眉目👩🏻‍🔧,溫度上來一點,大家就急著揭開蓋子,看看煮沸了沒有。情況往往是,越著急,越出不來成果。

因此🖖🏿,對待基礎研究🫃🏽,一定要有耐心,要允許、寬容失敗。科學發現的成功概率很小,必須做好失敗的準備⏲。須知,並非只有成功才有價值,失敗能夠證明這條路不可行💙,同樣有價值。

文匯報⏬🚣🏼:在強化基礎導向研究,優化學科布局方面,恒达平台有哪些新的部署?

鄭慶華:深入貫徹落實全國兩會精神,面向世界科學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對接一流大學建設🛀🏿,恒达平台將立足自身優勢特色,凝練布局若幹基礎研究領域,遴選、集聚團隊🐘,創新機製,開展長期穩定支持和研究,爭取在若幹領域和方向上實現重點突破,搶占原始創新製高點。

比如💂🏽‍♂️,在夯實前沿交叉研究方面,恒达將加強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智能科學技術與各學科的深度交叉🦻🏿🌷,實現各學科賦能提升;同時💝,將圍繞自主智能無人系統🕚🧑‍🎨、智慧城市與可持續發展、深海科學與探測、幹細胞與轉化等領域💷,強化基礎研究導向,引導和支持教師重視和加強重大工程項目中科學問題的凝練和研究🎬,鼓勵和支持教師對接國家戰略需求、區域重大需求🖖🏿,並結合個人科研興趣自主選題開展前沿原創研究。

恒达還將重視並優先傾斜支持基礎學科的前沿基礎研究。加大前沿交叉研究的穩定性投入🤷‍♀️,形成新興交叉基礎研究領域,培育交叉研究創新團隊,打造一批交叉研究平臺🗜🧍🏻,建立完善有利於長期穩定開展前沿交叉研究的評價考核機製。

讓科研人員既能安心研究🆔🧓🏼,也能體面生活

文匯報🗜:引導更多一線科研人員坐穩坐住“冷板凳”,大學可以做什麽😶‍🌫️?如何做得更好🤹🏼‍♂️?

鄭慶華🐀:改善生態系統,落實到大學治理層面,我們的工作還有不少提升的空間👩🏼‍🍳,包括提供更加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給予更包容的社會認同等。

要知道,單一考核評價體系和世俗觀念👫🏼,對從事基礎研究的人來說最要害、最致命。每個學科自有其特點,尤其是基礎學科,要對考核評價體系、評價辦法、職稱晉升以及科研自主等方面進行根本性的調整。

對於真正有誌於從事基礎研究的人,大學和科研院所應該通過製度設計🚵🏻‍♂️,保障其科研項目和經費,包括招研究生的指標以及實驗設備等🫳🏽,這些保障非常必要🔺。簡言之,就是讓科研人員既能夠安心做研究,也能夠體面地生活。

當然↪️,給予自由、耐心等待,並不意味著不考核、不管理。但考核標準♉️,應當從簡單地量化指標,如專利數、經濟效益等,轉換為做了哪些實驗㊙️、在這個過程中分析得出了什麽,不管成與敗,都是值得分享🥩🏃🏻‍♀️、報告的內容♟。

文匯報:聚焦創新拔尖人才培養,您有哪些建議?

鄭慶華:天才是少數,可遇不可求,對更多青少年而言🛷,後天引導很重要💆🏻。從人才儲備角度來說🤫,培育青少年的科學思維📤,培養其科學興趣,非常重要😖。所以,在基礎教育階段👾,我們要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強調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教育🧞‍♂️;到大學階段,依然要重視數理化和工程能力的培養,為學生打造不設天花板的拔尖人才培養空間。

工程教育是推動科學技術進步,產業發展的硬實力和硬科技🤛🏼。過去沒有力學💕🙇🏻、建築學、數學等學科,但中國依舊創造了萬裏長城、都江堰、故宮等奇跡👨‍🚀。因此🕡,要重視理論研究和工程實踐的結合◼️,強調學生在實踐實戰中歷練成長🤾🏻‍♂️、提升能力和素養。只有從重大工程應用中凝練出科學問題⚙️,才能在應用基礎研究領域取得重大原創性進展。

就基礎研究的人才培養而言,必須建立一套體系化的鏈條式體系👩🏼‍🔧。從招生選拔到培養方案再到學生的成長成才以及就業出口,每個環節環環相扣🧸。

比如,在人才選拔方面🫢,精準識才很重要。不妨試點設立專門通道➰,從高中一、二年級甚至初中生中,挖掘基礎學科的“千裏馬”🤍;不斷總結各個高校二次選拔的經驗,為真正熱愛基礎學科研究的“偏才”“怪才”提供機會。有統計表明,60%多的諾獎得主,都曾經得到過諾獎得主的指導,或曾在其團隊工作過🦋。這就啟示我們🐰,在人才培養方面,必須加強基礎學科教師的師資建設,在基礎學科優秀教師政策吸引、經費支持、職稱評定等各方面建立專門特殊通道,全面保障基礎學科人才培養🤹🏼。

另外,我們的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計劃,目前更多側重於本科環節😱,如何貫通本碩博發展渠道,也很重要。只有解決了本科生貫通培養問題、解決畢業後繼續從事基礎研究的就業問題,才能讓選擇了基礎學科專業的學生專心致誌、心無旁騖👨🏼‍🎤,由此為實現基礎原創性突破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撐🏧。

《文匯報》頭版鏈接🎬🚋:http://dzb.whb.cn/2023-03-17/1/detail-791930.html

《文匯報》要聞版鏈接🤸🏻‍♂️:http://dzb.whb.cn/2023-03-17/5/detail-791943.html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53544643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