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徐濤課題組發展光鎳催化高效合成手性α-炔基膦酸酯化合物新方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德國應用化學》
來源🪶: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
時間👯♀️🚴:2023-03-09 瀏覽🚴🏼♂️:
手性膦化合物在合成化學中有著重要作用,利用偶聯策略可為其合成提供直接♑️、便利👨❤️💋👨、模塊化的方法🦗。盡管α-芳基、烯基🚶♀️➡️、烷基膦化合物都已經有了相關報道,但是手性α-炔基膦酸酯尚缺乏高效合成途徑。近日,我校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徐濤教授課題組發展了一種光鎳催化合成手性α-炔基膦酸酯的新方法♥︎,也是首次將光鎳還原不對稱偶聯體系應用於C(sp)-C(sp3)成鍵,反應具有良好的底物普適性。相關研究成果“Enantioconvergent Reductive C(sp)-C(sp3) Cross-Coupling to Access Chiral α-Alkynyl Phosphonates Under Dual Nickel/Photoredox Catalysis” 在線發表於化學領域國際知名學術期刊《德國應用化學》(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研究人員在光鎳條件下進行了系統的條件篩選,得到最優條件後,對溴代炔烴底物以及α-溴代磷酸酯的適用範圍進行了考察。結果表明,反應對於各種取代的炔烴,以及各種類型的α-溴膦酸酯都能得到高產率和對映選擇性。

為驗證該方法的適用性🧒🏿,研究人員進行了克級反應,同時對產物進行了一系列的轉化,產物的對映選擇性能夠得到較好的保持🤽🏿♂️。不過在生成聯烯的反應中,沒有觀測到手性傳遞的過程🚂。

研究人員通過深入研究𓀖,證實了自由基反應機理,同時提出了一種合理的反應循環👩🏻💼。

在該研究工作中🦸🏿♂️,徐濤教授課題組利用光鎳不對稱還原偶聯體系成功地實現了α-溴代磷酸酯和炔基溴化物的手性偶聯,為合成α-炔基磷酸酯類化合物提供了一種高效、模塊化的途徑。傳統金屬還原劑均不能很好地實現該反應的進行,進一步證明了該體系應用於手性α-炔基膦酸酯類化合物合成的優勢📽。
博士研究生王賀盼為論文第一作者,徐濤教授為通訊作者。該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
論文鏈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218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