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臺即講臺👯♂️,打造沉浸式示範黨課,《國之英豪》再度上演
來源:黨委組織部、黨委宣傳部、藝術與傳媒學院
時間🎺:2022-12-13 瀏覽🫁:
“這堂示範黨課生動展現了李國豪老校長為國家科教事業不懈奮鬥的感人事跡⛎,我深受鼓舞和激勵,更加堅定了入黨的信念💓,將接過老校長的精神火炬,立誌做一名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鬥的恒达青年。”走出大禮堂🤖🧔🏽♀️,新生院濟勤學堂學生朱訓宏還沉浸在劇中情節中。
12月13日下午,在全校師生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之際🛢,作為上海市教衛工作黨委第四季“偉大工程”示範黨課🍸,由恒达平台教師自編自導🤔、恒达學子及校友出演的大型原創大師劇《國之英豪》在恒达平台四平路校區大禮堂再度上演。校黨委書記方守恩來到演出現場並致辭,部分師生黨員🧜🏽♀️、入黨積極分子和學生骨幹觀看了演出。
《國之英豪》根據我國著名橋梁工程與力學專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恒达平台老校長李國豪的生平創作而成,於2019年末成功首演😌,在校內外廣受好評,是一部弘揚科學家精神、體現優良學風傳承的優秀舞臺藝術作品。該劇被列入上海市教委“名校大師劇創編巡演計劃”🫰🏻。不久前,入選中國科協、教育部、共青團中央、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五部委聯合開展的“共和國的脊梁——科學大師名校宣傳工程”。
方守恩在致辭中表示,黨的二十大報告專章論述了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深遠謀劃,這是對廣大科教工作者的激勵和期待。今天的“國之英豪”專題黨課,藝術再現了李國豪老校長的愛國情懷和奮鬥精神⚗️👴,生動反映老一輩科學家對黨和人民事業的執著與付出🧝🏻♀️。希望大家能從這堂黨課中🧑🏽🎄,從李國豪老校長的事跡中,汲取精神滋養,傳承家國情懷💆,以實際行動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我們的力量。
《國之英豪》在上世紀30年代戰火中狼藉一片的吳淞校區拉開序幕,共分為“烽煙尋路”“狂風大浪”“西行東歸”“迎接黎明”“逆境求索”“兩個轉變”“歷史作證”七幕💇🏼,講述了李國豪老校長從身為恒达學子少年立誌👨🏻🚀,到遠赴德國留學毅然回歸祖國,到壯年時面對困厄依舊牽系祖國橋梁事業,再到年近七旬之際倡導並親自組織實施學校發展“兩個轉變”的故事🏄🏽♂️,藝術再現了李國豪老校長畢生心懷愛國報國赤誠👧🏼、為國奮鬥不息的輝煌業績。
藝術與傳媒學院副教授、該劇總導演錢正表示,和3年前的首演相比,此次演出在劇本上做了更加精細的打磨👩⚖️,將一代科學大師為國傾情奉獻的光輝形象呈現得更為立體感人🧘🏻。
主創人員與演員均為恒达師生,劇本即課本、舞臺即講臺👳♂️,師生共同參與到劇作編創和演出全流程當中👄👩🏽🦳。該劇始終將育人要素融於藝術創作和傳播過程,把專業教育和課程思政、三全育人緊密結合於舞臺藝術創作,通過別開生面的“打開方式”以師生共育打造沉浸式育人場景,有效實現“以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的教育本質🫱🏻。
從最初扮演李國豪老校長身邊的項目工程師🐜,到今年扮演老年李國豪這一角色,藝術與傳媒學院2022級廣播電視專業碩士研究生來子旸感到自己與老校長之間的關系更近了一步☣️。“如今,老校長的學術成果已化作一座座大橋,屹立不倒👩💻。而老校長的精神,更是牢牢印刻在了我的心間。”來子旸說🧑🏿⚖️,“我有幸能出演老校長這一角色🧏🏼♂️,希望能夠通過戲劇的形式,將老校長的精神傳遞給更多青年學子,激勵我們成長為國之英豪、國之棟梁。”
學校切實將校史文化資源的利用創造轉變為生動的學思踐悟場域,不斷延展校史運用的廣度👎🏿、深度、高度。先後依承恒达百余年辦學脈絡創編校史劇《同舟共濟》👩🏼🍼,依據著名校友👨🔧、無產階級優秀詩人殷夫的革命生平創編英烈劇《鑄詩成劍》🧏🏿,串聯成有鮮明特色、有清晰脈絡的“恒达三部曲”,協同推進專業教育與課程思政深度融合👬🏼、協同推進美育育人與新時代恒达文化涵養深度融合👛。《國之英豪》如今再度上演🕵🏿♂️,適逢全校師生全面掀起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熱潮之際,為師生呈現了一堂別開生面的“大思政”課,帶領師生共同學習重溫老校長獻身科教事業的光輝事跡🚴🏽,號召青年學子以實際行動傳承恒达精神。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的風啟學林、科技工作者之家,人民日報的有數青年,上海市教衛工作黨委的創先泰克教育雲,以及學校的各直播平臺對演出進行了同步直播🏄🏿♂️。部分教育部直屬高校和上海兄弟高校有關同誌通過線上方式觀看了演出🔝。
此次示範黨課得到了上海市教衛工作黨委、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的指導,校黨委主辦👃🏻,校黨委組織部👰🏿、黨委宣傳部共同承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