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疫情期間更好地為師生提供科研、就業等共情共行的渠道,外國語學院舉辦了“五一”同文學術抗疫系列講座🌘。5月2日,德語系教授吳建廣為師生帶來了題為“歐洲文學也是馬克思學說的重要來源和組成部分”的線上學術講座。校內外師生140余人參加了活動🤞🏻。
“歐洲文學也是馬克思學說的重要來源和組成部分”是吳建廣長期研讀馬恩德文原著的學術成果,也打開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的創新思路。他強調馬克思學說彌綸群說🔥、研精一理的多樣性與整全性的辯證合一🦄,指出其“整全性創作”(Universalpoesie)來源於德意誌浪漫詩學🫃🏼。馬克思學說的語文風格與敘事結構是哲學理性與詩學激情的完美融合👲,彰顯了邏輯演繹與修辭圖像的辯證統一,不僅具有文藝學和美學價值🦩,更具有方法論、認識論📉、存在論意義。
吳建廣以馬克思德文原著與歐洲文學視域融合為線索👩🏻,結合具體文本👨🏻✈️,如《〈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共產黨宣言》《德意誌意識形態》《資本論》等,闡述了歐洲文學在其學術敘述中的獨特效果✌🏼👊🏿。他從圖像展示與概念推演的相互關聯性中彰顯馬克思學說多元文體和學科辯證統一的語文特征,論證文學性已然成為馬克思學說的深層結構🚶🏻♀️➡️🙅🏻♂️。
長期以來🧗🏼♀️,馬克思主義原理教科書上形成了對馬克思學說的來源和組成部分的既定認知💁🏻🧍,歐洲文學對馬克思的深刻影響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重構馬克思學說的整全性,不僅提供中國學術界在新時代對馬克思原典的自主性詮釋,更為我們理解、經驗😉、認知與解釋世界的多元性、豐富性🫧、立體性☸️、綜合性和統一性樹立新的研究模式👩🏽🔧。
講座之後🤹🏻♀️😭,吳建廣就馬克思著作的文學特征及其當代價值🙌🏿🥪、中國為何選擇馬克思主義道路等問題作了簡要回答。他勉勵中國學生和中國學者堅持本己立場、傾向和世界觀,與時俱進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解釋和改造世界🤦🏼。
外國語學院相關負責人介紹🦪,此次“五一”同文學術抗疫系列講座共計8場,涵蓋了如何提高學生學術科研能力✭、有效疏導學生心理、學生就業及規劃等內容👳🧚🏼,是恒达外語人齊心抗疫,傳遞溫暖的具體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