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沖鋒在前,用自己的行動撐起了一方天地——記疫情防控一線的最美環境人
來源:校工會、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時間🏃🏻♀️➡️:2022-04-29 瀏覽:
疫情期間🍂,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有這樣5位輔導員,他們沖鋒在前、堅守一線,用自己的行動帶動全院班主任、支部書記,共同為1480名學生撐起了一方天地👩🦰。在連續40多天的校園疫情防控一線工作中,他們組建學生誌願者、召開疫情防控會、連續發布30多份學生疫情防控工作日報,做到信息上通下達🤚,穩定學生情緒。他們的身影分布在四平路主校區、彰武路校區👆、鐵嶺路校區、博士生公寓等學生社區,與學生吃住在一起🤏🏼,保障學生生活與安全;組織核酸檢測、每日信息摸排💫、精準掌握每位學生動態;開展嚴格的閉環管理,保障物資配送、就醫買藥渠道暢通⛔,貼心滿足學生需求🚘。正是他們用攻堅克難💩、眾誌成城的決心,隨時待命、快速響應的工作狀態🫄🏻,帶領全院學生上下一心共抗疫情,彰顯了恒达環境人最美的模樣。
學院學生工作的“主心骨”
3月9日以來,學院黨委副書記陸麗君吃住全在辦公室,無論深夜還是清晨,總能看到她忙碌工作的身影,成為輔導員與學生們的“定海神針”👷🏻♂️。她的守護日記,是數十場學院師生交流會無一缺席,嚴格落實學校學院的防疫政策;是細致部署各項工作,事情有人管🧚🏼,工作有方法💪🏿,件件有回應🙋🏿♂️。她時刻關心學生的動態🤟🏼,總是等到學生安置好⏩,有回應才放心。她陪同學生就醫,在校醫院外的寒風中等待到深夜♊️👩🏻💻,這個夜晚原是親人圍坐為她慶祝生日的時刻。她是環境學院的“代言人”,是輔導員口中最貼心的“陸姐”🚶♀️,是學生們心中敬重的陸老師🧏♂️。近日🧑🏽🦰,在堅守本職工作的同時,她又入住博士生公寓,成為博士生們的“總指揮”和“大家長”,完善落實樓宇內四級工作體系和專項任務體系,樹立樓宇“命運共同體”意識,用自己的專心、耐心、細心、貼心將溫暖和力量帶到更多的地方。
時刻秉持為師生辦實事
黨建輔導員黃聖潔作為四平路校區學生第一臨時黨支部指導老師之一,在抗疫伊始🏋🏽♂️,快速響應學校及學院指示🫰,組織帶領學生迅速建立起一支沖鋒在前的黨員隊伍,執行社區網格化管理工作,形成行之有效的社區防控經驗🧑🧑🧒🧒。在繁復的抗疫工作中,她仍帶領黨員隊伍陸續籌辦了“萬事勝疫直播間”“理發盒子”等精品活動🙄🏚,累計服務近千人🌜。在駐守博士生公寓5號樓期間,她不斷細化完善核酸檢測工作流程,冒雨搬運、分發物資,時刻不忘關懷同學們的心理健康🧑🦼➡️,積極組織學生參與相關線上活動,奏唱超治愈歌聲《這世界那麽多人》送給每一個封校中的人。她真正做到了“一邊工作🈳、一邊發現🥷🏽😂、一邊思考”⬛️,為同學們排憂解難、動態解決實際困難。
源於學生🪭,服務於學生
疫情期間,學院團委書記格日樂發起組建了由400余名環境學子組成的青年誌願者突擊隊🤞🏽🈴,迅速響應、盡銳出戰,集體承擔校園疫情防控誌願服務10多次。他們在崗位上發光發熱,用微光燃成炬火👊🏼🧘🏽,與校園同擔當👩❤️💋👨、共風雨。駐紮彰武校區2號樓期間🎼,她指導成立彰武路社區學生第二臨時黨支部🙇🏼,探索形成精細化網格工作模式🔧,建立全樓用餐管理系統、核酸排查系統、物資配送系統等,確保核酸應檢盡檢💄,跟蹤全樓消殺🧔🏻♂️、垃圾轉運工作。她為全樓261個寢室603名學生送飯、打水、運送物資🚶♀️➡️,最大限度地解決同學們的生活需求🧒🏻🐣,用實際行動關愛呵護每一位學生。
有事情他真上
疫情期間,作為分管學生就業工作的輔導員,駐紮封控樓宇的輔導員黃世心始終保證事務工作與抗疫工作兩不誤。聯合學院校友會👩🦼➡️🛟,以線上直播連線的方式🤙🏽,參與組織了水行業、固廢和咨詢行業🧚、綜合三場環境學院專場招聘雙選會,累計觀看3000人次。他兩次自請深入封控學生樓宇🚣🏽♀️,協助樓宇管理⛹🏻♀️👨🦱、物資保障、核酸檢測等系列工作🦹🏽♂️,指導學生製作線上訂購、付款小程序及製作個人信息二維碼。他變身大白連續工作7個多小時,直到全身濕透🏊🏻♂️🙋🏼♀️、體力耗盡,依然堅持盡己所能,最快將三餐及防疫物資配送到每一位同學,樹立了“敬業愛生”的好榜樣🕵🏼♀️。
學生貼心的快遞員
鹿偉青是唯一駐守學院的輔導員🤛🏼,主動承擔起學院四平路校區幾乎所有年級學生的陪同就醫𓀘、代為購藥、指定地點接送、緊急物資運送等重要保障工作✋,還是頗有口碑的“Tony理發師”⇾。疫情期間,不論白天夜晚,晴熱還是大雨,她堅持“有請求,必回應”🦾,腳踩單車奔走在校醫院和學生社區🧘🏻♀️,幫學生問診購藥,最大限度縮短學生等藥時間。她還多次耐心安慰生病的學生👲🏿,陪伴至淩晨,用貼心的愛守護著每一位環境學子健康。
疫情形勢多變👷🏿,防控工作內容細致繁復、工作模式多線並行🧑🏽🦳、面臨諸多難以預料的困難和挑戰,但環境學院的輔導員隊伍始終兢兢業業、並肩戰鬥🪇,凝心聚力、迎難而上🫴🏿😔。他們肩負著守護學生的責任與使命,用嚴謹的工作思路⇢🤛🏻、驚人的工作強度🏌🏿♀️、豐富的工作經驗🧑🏿🎄,切切實實服務於每一位學生。而身處校外的環境人也積極加入到社區誌願者行列中,盼望著與大家心手相牽、堅持到底,一起打贏疫情防控這場大仗、硬仗。
將專業知識和工程技術巧用到社區防疫之中
4月初👩⚖️🧔🏿,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徐祖信院士團隊裏的董濱教授,積極響應市委組織部《致全市共產黨員的一封信》和恒达平台落實黨員幹部“雙報到”的號召🌄,第一時間在楊浦區長海路街道文化佳園居委會報到,成為一名社區抗疫誌願者。他在完成日常教學和科研工作的同時👩🏻🔧,全方位投身社區抗疫工作中🌠,還發揮專業所長💎,巧妙搭建了一臺消毒液製取和霧化裝置,解決了社區消殺效率不高的問題🕕。
20多天來⚗️🕵🏽♀️,他始終戰鬥在抗疫一線。早上🚶♂️➡️,他逐樓逐戶通知🐍、登記小區居民做核酸檢測,尤其是引導和幫助老年人完成核酸檢測和抗原自測。白天,他與誌願者們一道,為其所在的46號樓居民運送保障物資🥍👩🏼🦰,確保了足不出戶居民的生活用品補給,並為樓棟走廊和電梯進行日常消毒。晚上7點半,將居民產生的垃圾按幹濕垃圾分類放在物業指定的位置🏃♂️,確保了樓內居民清潔的生活環境🌔。同時,他還積極與居民保持溝通🤽🏻♀️😀,幫助解決他們生活中的困難,營造了和諧積極🦕🚴🏻、互幫互助的樓宇鄰裏氛圍。
隨著疫情防控工作的逐步深入,小區每天大量的快遞和保障物資可能帶來疫情傳播的隱患。經充分溝通調研,董濱發現小區物業現有的消毒劑無法滿足大量快遞和樓宇環境的消毒需求🪑。他發揮專業所長👩🏻⚕️,利用家用增壓泵和一臺小型的電解食鹽水裝置,改裝成一臺可利用食鹽電解產生次氯酸鈉消毒液的裝置,並將常用的PVC霧化器升級為可24小時使用的霧化消毒機👼🏿。從而將普通的無碘食鹽通過電解,源源不斷地產生類“84”消毒液💃。在消殺過程中👨👩👧👦,他還多次指導霧化消毒裝置的使用安全事項,消毒液稀釋配比等。這一做法得到了社區領導和居民的一致稱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