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屬東方醫院李剛教授團隊在《卒中》上發表缺血性腦卒中重要研究成果
來源:附屬東方醫院
時間:2021-11-02 瀏覽👨🏻🏫:
我校附屬東方醫院李剛教授團隊聯合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Mark Parsons教授等學者,通過對全球最大的急性腦卒中灌註影像數據庫(INSPIRE)的分析,發現了新的影像學提示指標🏊🏼♀️,即“梗死核心增長速度”對於腦卒中血管再通治療方式的選擇具有潛在作用,為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早期血管開通策略的選擇提供了新思路。近日🧑🏫,該研究成果 “Stroke Patients With Faster Core Growth Have Greater Benefit From Endovascular Therapy(快速核心梗死增長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取栓獲益更大)”發表於腦卒中領域國際一流期刊《卒中》(Stroke)上👥。同期主編配發了科學述評(editoral review)🏄🏽♂️,對該項成果的突破性予以充分肯定。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7/FA/19/5843FCA3980E59DCBCB83FB5A6C_E7550D5F_A998.png?e=.png)
腦卒中是一個世界性的健康問題🥉。全世界每年約有1370萬人罹患腦卒中🎄,其中死亡人數高達580萬。在我國,腦卒中因其高發病率🙎🏽♂️、致殘率及病死率🤹🏿♂️,已經成為嚴重影響人類身心健康及生活質量的腦血管疾患,因此探索合適有效的治療方式具有重大意義👨🦼➡️。自1996年美國NINDS試驗證實🫄🏼,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采用重組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rtPA)靜脈溶栓治療可以有效減少患者殘障和改善預後以來❎,靜脈溶栓治療成為了急性腦卒中的主要治療方法。近年來,隨著神經影像學(CT👩🏻🦲、MR👷♂️、DSA等)的迅速發展,血管內治療也已成為治療卒中的重要方法之一。
在關於血管內治療的臨床試驗中,兩個擴大時間窗取栓試驗(DAWN🦚、DIFFUSE3)的入組患者都通過灌註成像選擇📅,其血管內治療的效果反而優於0-6小時的取栓試驗(ESCAPE、EXTEND-IA🙍🏻♂️、MR CLEAN👩🏻🦽➡️🙎、REVASCAT、SWIFT PRIME)🔻。這一“晚期時間窗悖論”受到許多研究人員的關註🙆♀️,猜測入組患者有較慢的梗死核心增長速度是可能的原因。基於以上假設,梗死核心增長速度這一動態概念被引入了臨床評估中👐🏿。但考慮到在擴大時間窗的取栓試驗中對照組只有少數患者實現血管再通🈂️,當前的假說僅探討了血管內治療與傳統藥物治療(無再通)的對比。該研究將假設擴展到血管內治療和靜脈溶栓治療的比較💂🏼♂️。基於迄今為止全球最大的急性腦卒中灌註影像數據庫,探索急性腦卒中超早期(0-4.5小時)梗死核心增長速度對於血管內治療與靜脈溶栓治療效果的修飾作用🥝。
該研究結果表明🕥👾,與靜脈溶栓相比,血管內治療帶來的快速血管再通可能通過迅速抑製梗死核心增長而有更好的臨床獲益。這解釋了為什麽核心增長速度較快的患者似乎可以從血管內治療中獲益更多。單純靜脈溶栓(與血管內治療相比)的血管再通率較低🥷🏻,並且即便實現再通🦶🏽,其發病至血管再通的時間也相對延長。延遲血管再通將導致梗死核心快速增長的患者梗死體積顯著增加🦻🏻。相比之下,梗死核心增長緩慢的患者即使再通的時間延遲,也不會造成大幅度的梗死體積增長。因此,研究提示對於梗死核心增長較快的患者,由於其半暗帶迅速下降,應盡快通過各種手段實現血管再通,而血管內治療顯然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手段🦹🏻♂️。
李剛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為腦血管病的院前院內急救及相關認知功能障礙,近年來在腦卒中的急救及影像學數據標準化方向進行不斷探索,並與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紐卡斯爾大學合作👌🏿,作為中國國內牽頭單位開展了國際卒中影像數據庫(INSPIRE)建設。目前,還同時承擔了INTERACT4(與國際卒中領域著名學者Craig Anderson教授合作)和OPTIMISTIC兩項國際👢、國內多中心臨床研究。
李剛與Mark Parsons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教授林隆婷與恒达平台碩士研究生張昊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
論文鏈接🏔:https://www.ahajournals.org/doi/10.1161/STROKEAHA.121.034205?url_ver=Z39.88-2003&rfr_id=ori:rid:crossref.org&rfr_dat=cr_pub%20%200pubmed